胡喬木之子
『壹』 中國最有名的對聯
客上天然居
居然天上客
這副對聯的上聯是說,客人上「天然居」飯館去吃飯;下聯是上聯的倒念,意思是在這個飯館吃飯,居然像是到了天上的客人。此聯不僅正念、倒念都講得通,而且上下聯的內容聯系很緊,非常有意思。
當英文輸入中國後,還出現了漢字中夾有英文的趣聯。某地有位中學數學教師,因積勞成疾,才四十多歲就去世了,他的同事都很悲痛,一位英語教師在他的追悼會上寫了這樣一副對聯:
為X、Y、Z,送了君命
叫W、F、S,依靠何人
這副對聯的上聯中夾入的X、Y、Z,是數學上常用的符號,意思是說那位數學老師一心為了數學教學,卻不顧身體有病,尚在中年就死了;下聯中加入的W、F、S,分別是英語中妻子,父親、兒子的第一個字母,是說你死後撇下妻兒老小,可靠誰養活呀。此聯雖然在漢字中夾有英文字母,但對仗也十分工整,讀來別具一格。
我們見過的最短的一副對聯是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後,有人出於對日寇的侵略行徑的憤怒,為緬懷死難的中國同胞而寫的一副兩字對聯:
死
生
這副對聯的上聯是個「死」字,下聯是個倒寫的「生」字,其含義是,中國人民面對日寇的屠刀,「寧願站著死,絕不跪著生」,表達了中國人民不做亡國奴,誓與日寇戰斗到底的英雄氣概。此聯雖只有兩個字,卻字字千鈞!
還有一副用標點符號作的奇特對聯。那是一九四九年四月一日,國民黨政府已到了崩潰的絕境,當時南京市的大學生紛紛上街遊行,反對蔣介石繼續打內戰,國民黨軍警竟打死兩名遊行的學生。在為兩名大學生舉行的追悼會上,有人寫了這樣一副沒有文字,只有幾個標點符號的對聯:
? ?? ???
! !! !!!
這副輓聯的上聯中一連串的問號,是在向國民黨政府質問:你們為什麼打內戰?為什麼搞假和平??為什麼殺害愛國學生???下聯中一連串的驚嘆號,是在表達南京市人民的決心和誓言:反對內戰!打倒國民黨反動派!!建立新中國!!!此聯雖無一字,卻蘊意極深,真是無字勝有字,無聲勝有聲。
二人土上坐——一月日邊明
二姓夫妻子——三光日月星
人窮二月少——衣破半風多
三強韓趙魏——九章勾股弦
三星白蘭地——五月黃梅天
三尺天藍緞——六味地黃丸
土中生白玉——地內出黃金
大漠延千里——春暉值萬金(長沙——貴陽)
才富文中子——身高武大郎
夕夕多良會——人人從夜遊
門幸無題午——人漸不識丁
馬炮士相帥——工農商學兵
馬歇爾歇馬——華來士來華
柳如是如柳
子將父作馬——父望子成龍
天子命之教——人才屬此官
無若宋人然——是為馮婦也
不明才主棄——多故病人疏
日下荀鳴鶴——雲間陸士龍
六書傳四海——一刻值千金
水作玻璃鏡——火如營業心
龍角車車水——雞毛刷刷灰
甲年逢甲子——丁歲遇丁公
四詩風雅頌——三光日月星
一陣風雷雨
四德元亨利
飢雞爭豆斗——暑鼠卧梁涼
半夏半年半——三春三月三
討小,老嫂惱——相娘,狂郎忙
共知心似水——安見我非魚
共知心似火——安見我非牛(葷)
地大也為土——巒低亦是山
有額皆書垿(序)——無腔不是譚(談)
因荷(何)而得藕(偶)——有杏(幸)不須梅(媒)
回首女子好——當頭日月明
喬木,胡喬木——其芳,何其芳
陰陽兩法院——進出一道門
李東陽氣暖——柳下惠風和
佛頂山頂佛——雲扶石扶雲
完白原生皖——舍予本姓舒
君子多乎(胡)哉——小人樊(煩)須也
阿爾及利亞——矛盾論淺說
虎符孔雀膽——龍種鳳凰城
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
金蓮開夏午——鐵筆點春秋
凈地何須掃——空門不用關
詩甘稱弟子——酒不讓先生
詼諧東方朔——風流李龜年
妹妹我思之——哥哥你錯了
承差差矣乎——副使使之也
南海魚何在——北洋狗已無
啞丫呀鴨軋——麻媽罵馬抹
咦,哪裡放炮——哦,他們過年
是是非非地——明明白白天
庭前花始放——閣下李先生
物瓦瓦瓦屋——風扇扇扇風
屋北鹿獨宿——溪西雞齊啼
娃挖蛙出瓦——媽罵馬吃麻
素園陳瘦竹——老舍謝冰心
起病六君子——送命二陳湯
蓮子心中苦——梨兒腹內酸
艷色天下重——秋聲海上來
煙鎖池塘柳——炮鎮海城樓 秋深梵寺鍾 燈鑲港埠樓
冀栗陳獻忠 茶烹鑿壁泉
能知付丙者——便是識丁人
理想莫享醴——前途弗圖錢
雪消獅子瘦——月滿兔兒肥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崔度崔公度——王韶王子韶
象山山像象——獅嶺嶺似獅
鴻是江邊鳥——蠶是天下蟲
紫龍蟠嶺上——紅日耀山中
黑風吹酒鬼——白月照詩人
鵝為我底鳥——鱉乃敝下魚
感時()濺淚——恨別()驚心
暖風吹冷水,風吹冷水暖,吹冷水暖風,冷水暖風吹,水暖風吹冷
明月照光山,月照光山明,照光山明月,光山明月照,山明月照光
水冷吹風暖,冷吹風暖水,吹風暖水冷,風暖水冷吹,暖水冷吹風
山光照月明,光照月明山,照月明山光,月明山光照,明山光照月
錦書初到手——寶劍不離身
溪西犀喜戲——囿右鼬悠遊
僧游雲隱寺——寺隱雲游僧
趣言能適意——茶品可清心
霜降如小雪——春分不大寒
徐渭題豆芽菜店∶
上聯:長長長長長長長。
下聯:長長長長長長長。
橫披:長長長長。
此聯上聯讀為:長漲長漲長長漲;下聯讀為:漲長漲長漲漲長。橫批讀為:漲長長漲。
垂簾廿余年,年年割地——尊號十六字,字字欺天
命紙糊燈籠,火星照命——頭巾頂日歷,太歲當頭
寶塔七八層,中容大鶴——通書十二頁,里記春秋
寵宰宿寒家,窮窗寂寞——客官寓宦宮,富室寬容
孟光軋姘頭,梁鴻志短——宋江吃敗仗,吳用威消
鋼鐵鑄錘鐮,開天闢地——江河滋港澳,系脈關情
秋月月月月台上賞月——夏天天天天井中聊天
蔚縣多薁多芋愈多玉——眉山有玫有梅沒有煤
屋後清泉幽咽洽香草——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惡水惡魚,韓退之退之——大清大國,康有為有為
圓月照方窗,有規有矩——長竿垂短釣,能屈能伸
逢君三十三也應三祝——與我一粒一定博一餐
逢君之惡,罪不容於死——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
海邊潮至,庶徐徐聞乎——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
賓之訪東之,東之賓之——回也待由也,由也回也
誰說我兩袖清風上任——定叫你滿腹冤枉下堂
惟貧病相兼,乃稱寒士——並錢漕不取,才算清官
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
游牡丹江,領牡丹神韻——臨菊花島,賞菊花仙姿
謝老闆拿錢,抽身就走——吳先生喝酒,倒口便吞
強盜畫喜容,賊形難看——閻王出告示,鬼話連篇
潞澤蒲汾平,獨平無水——泰華恆衡嵩,惟嵩有山
癩子擊舊鼓,聲傳關口——仙兒打銅鑼,響徹天門
一碗清茶,解解解元之渴——七弦妙曲,樂樂樂府之音
兩勺苦水,區區區長之才
兩本古典,員員員外之知
兩口寶劍,壯壯壯士之威
一目不明,開口便成兩片——廿頭割斷,此身應受八刀
一葯一性,指鹿豈能為馬——百病百方,以牛怎可易羊
七寶沖,七寶庵,七寶安在——三生塔,三生石,三生實奇(南嶽名勝聯)
三口品出山上山泉白水——一牛生孖子傳子思田心
大雨沉沉,二沈伸頭難出——狂風陣陣,兩陳搖尾不開—(清代陳方伯,沈筠溪戲對)
大兒孔文舉,小兒楊德祖——前身陶彭澤,後身韋蘇州
上下同卡,何愁歪風不正——日月皆明,不憚彎道亦弓
門外馬嘶,想必腹中少料——堂前犬吠,看來目中無珠
馬駐我下關,關下我駐馬——舟停人上海,海上人停舟
巳賴辰名,此緣龍襲蛇體——酉無申罪,何故雞代猴頭
雲鑲高山,哪個尖峰敢出——月穿小孔,這根光棍難拿
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水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流
日本東升,光耀中華民國——陽落西天,黑暗籠罩扶桑
日曬雪消,檐滴無雲之雨——風吹塵起,地升不火之煙
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師司徒,徒司徒,師徒司徒
欠食飲泉,白水何堪足飽——無才撫墨,黑土豈能充飢
文不文,武不武,何來視學——麗非麗,丑非丑,還要訓人(諷視學吳文麗)
水內釘樁,進一寸,漫一寸——風前點燭,流半邊,留半邊
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
書記讀書代書記代書記——火車失火救火車救火車
玉蝴蝶,蝶戀花,花心吐蕊——白喜鵲,鵲登枝,枝下藏桃
功名事業文章,他生未卜——嘻笑悲歌怒罵,到此皆休
白蛇渡江,頭頂一輪紅日——烏龍卧壁,身披萬點金星
半夜生孩,亥子二時難定——百年匹配,酉巳兩命相當
漢陳平,晉謝安,四方鎮定——辛棄疾,霍去病,六脈調和
尼姑栽秧,雙手按插布陣——和尚挑水,兩膀盡是汗淋
(尚書按察布政)(兩榜進士翰林)
有意焚香,何必遠求真像——一心向善,此地即是靈山
有奶無奶奶嬰,好胃好喂——學針運針針病,為人為仁
死得其所,光第真光第也——生淪異域,有為安有為哉
竹筍出牆,一節須高一節——梅花遜雪,三分只得三分
燈光不是文光,亦堪射斗——竹器原非兵器,豈可名槍
汊口撐船,因船錢而岔口——窯頭賣瓦,為瓦價以搖頭
李投鯉,李沉鯉出,鯉知禮——漁網魚,漁來魚去,魚不愚
兩船並行,櫓速不如帆快——八音齊奏,笛清難比簫和
扮鬼裝神,不過紙糊篾扎——稱王霸道,終歸火滅煙消
你有酒,我有茶,酒醺茶醒——官持權,民持理,權大理長
坐破寒氈,從此漸入佳境——磨穿鐵硯,而今才得出頭
龜為首,豕為身,不可與共——龍其頭,魚其腹,難以偕行(諷刺龔象衡)
龜不食鉤,歸去管他龜去——魚無入繒,如何奈得魚何
凍雨灑窗,東二點,西三點——切瓜分片,橫七刀,豎八刀
泛江湖,游涇渭,潛淵渡海——繞綠線,紡紅絲,綉絹織縑
沙馬鑽沙洞,沙生沙馬目——水牛食水草,水浸水牛頭
『貳』 胡喬木是誰
胡喬木(1912-1992)
本名胡鼎新,「喬木」是筆名。江蘇鹽城人。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肄業。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共青團北平西郊區委書記,共青團北平市委宣傳部部長。參與領導北平學生和工人的抗日愛國運動。1935年後,任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書記,中國左翼文化界總同盟書記,中共江蘇省臨時工委委員。
1937年後,任安吳青訓班副主任,中共中央青委委員,中國青年聯合會辦事處宣傳部部長。1941年任毛澤東秘書,中共中央政治局秘書。1945年參與起草了《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948年後任新華通訊社社長。
建國後,歷任新華社社長(1949年10月1日至10月19日),新聞總署署長,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秘書長,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參與起草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1956年當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1975年後任國務院政治研究室負責人。1977年後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顧問、名譽院長,中共中央副秘書長,毛澤東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 1978年補選為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1980年當選為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1982年當選為中共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主持起草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等重要文件。1987年當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委。曾任中共中央黨史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是第一、二、三、五屆全國人大常委。
著有:《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胡喬木文集》、《關於人道主義和異化問題》、詩集《人比月亮更美麗》。
1992年9月28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1歲。遺體於10月4日火化。按照生前遺願,10月26日將骨灰撒在延安地區。
1994年,《回憶胡喬木》、《胡喬木文集》出版發行。
1995年12月,胡喬木生前1.4萬件檔案資料和4萬余冊圖書,由其子女分別捐贈給中央檔案館、當代中國研究所和江蘇鹽城市。
1997年6月1日,胡喬木塑像在江蘇鹽城圖書館揭幕。
妻子:原名李桂英(1918—1994.12.10),改名「谷羽」。安徽天長人。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6年1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七·七」事變後赴延安。1938年8月調西安青聯辦事處做青年統戰工作。建國後任中國科學院計劃局副局長兼黨支部書記。 1960年任中科院新技術局局長兼黨委書記。1978年任中科院副秘書長,1982年任中科院顧問。1994年12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
長女:原名勝利,改名「木英」。
長子:原名幸福,改名「石英」
次子:原名和平,改名「海泳」。
胡喬木的另一面請參見:
http://www.gmw.cn/content/2007-01/10/content_509240.htm
『叄』 我黨的四大筆桿子是哪四位
胡喬木,陳伯達,康生,張春橋
『肆』 胡喬木兒子的下場 胡喬木之女胡木英近況 胡喬木是怎麼死的
可以啊。。
『伍』 清塘荷韻的作者是誰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作家。對印度語文文學歷史的研究建樹頗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景恭識字。
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 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 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 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過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四劍客」。同學中還有胡喬木。喜歡"純詩",如法國魏爾蘭、馬拉梅。比利時維爾哈倫,以及六朝駢文,李義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譯德萊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學期間,以成績優異,獲得家鄉清平縣政府所頒獎學金。
1935年9月,根據清華大學文學院與德國交換研究生協定,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為期3年 。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美國與喬冠華同游。10月,抵達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學,"我夢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讀一點書,讀點古代有過光榮而這光榮將永遠不會消滅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這個夢。」(《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我要對中印文化關系徹底研究一下,或許能有所發現」。因此,「非讀梵文不行」。「我畢生要走的道路終於找到了,我沿著這一條道路一走走了半個多世紀,一直走到現在,而且還要走下去。」(《留德十一年》)「命運允許我堅定了我的信念。」 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學期 40多堂課,季羨林學習異常勤奮。 佛典《大事》厚厚3大冊,是用混合梵文寫成的,他爭分奪秒,致力於讀和寫,"開電燈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羨林在論文答辯和印度學、斯拉夫語言、英文考試中得到4個"優",獲得博士學位。因戰事方殷,歸國無路,只得留滯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學漢學研究所擔任教員,同時繼續研究佛教混合梵語,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發表多篇重要論文。"這是我畢生學術生活的黃金時期,從那以後再沒有過了。"博士後"的歲月,正是法西斯崩潰前夜,德國本土物質匱乏,外國人季羨林也難免"在飢餓地獄中"掙扎,和德國老百姓一樣經受著戰禍之苦。而作為海外遊子,故園情深,尤覺"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祖國之思和親情之思日夕 索繞,"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1941年獲哥廷根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曾師從語言學家E.西克研究吐火羅語。
1945年10月,二戰終結不久,即匆匆束裝上道,經瑞士東歸,"宛如一場春夢,十年就飛過去了"。離開哥廷根35年後的1980年,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訪哥市,再謁83歲高齡的瓦爾德施米特恩師,相見如夢。後來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達上海,旋赴南京,與李長之重逢,經李介紹,結識散文家梁實秋、詩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謁清華時期的恩師陳寅恪,陳推薦他去北京大學任教,遂又拜見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學代理校長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會北大文學院院長湯用彤。
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學聘為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創建該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語言學家馬堅、印度學家金克木等。 解放後,繼續擔任北大東語系教授兼系主任,從事系務、科研和翻譯工作。先後出版的德文中譯本有德國《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1955 年),梵文文學作品中譯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達羅》(劇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書》(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優哩婆濕》(劇本,1962年)等,學術著作有《中印文化關系史論叢》(1957年)、《印度簡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義》(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54年、1959年、1964年當選為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並以中國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後出訪印度、緬甸、東德、前蘇聯、伊拉克、埃及、敘利亞等國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幫"及其北大爪牙的殘酷迫害。1978年復出,繼續擔任北京大學東語系系主任,並被任命為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大學南亞研究所所長。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
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組長、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第6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常務委員、《中國大網路全書》總編輯委員會委員和《語言文字卷》編輯委員會主任等等。其學術成就最突出地表現在對中世紀印歐語言的研究上頗多建樹。主要著作有:《〈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年,系統總結了小乘佛教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調整)、《中世印度語言中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1944年,發現並證明了語尾-am向-o和-u的轉化是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健陀羅語的特點之一)、《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1985年)(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闡明了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考證了佛教混合梵語的歷史起源和特點等)、《〈福力太子因緣經〉的吐火羅語本的諸異本》(1943年)(開創了一種成功的語義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語言論集》(1982年)等。作為文學翻譯家,他的譯著主要有:《沙恭達羅》(1956年)、《五卷書》(1959年)、《優哩婆濕》(1959年)、《羅摩衍那》(7卷,1980~1984年)、《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等。作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1980年)、《朗潤集》(1981年)、《季羨林散文集》(1987年)、《牛棚雜憶》等。
1978年~1984年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其著作已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
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 院務委員會主席。並曾以學者身份先後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季先生長年任教北大,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現在即使在病房每天還堅持讀書寫作。
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他的書,不僅是老先生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季羨林先生備受關注的《病榻雜記》近日公開發行。在書中,季羨林先生用通達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這三項桂冠的,他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歡喜。」
70年代後期以來擔任的學術回體職務有:中國外國文學會副會長(1978年)、中國南亞學會會長(1979年)、中國民族古文字學會名譽會長( 1980年)、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1981年)、中國語言學會會長(1983年)、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1983年)、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1984年)、中國作家學會理事(1985 年)、中國比較文學會名譽會長( 1985年)、中國亞非學會會長(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雜憶》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認為"這是一本用血淚換來的和淚寫成的文字。這是一代宗師留給後代的最佳禮品"。季羨林的學術研究,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
曾被「2006年感動中國」獲獎人物之一
季羨林,當代著名語言學家.散文家.東方文化研究專家。他博古通今,被稱為「學界泰斗」。
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西語系。
1934年畢業後,在濟南山東省立高中任教。
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文。
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陸』 有哪些出自《詩經》且有寓意的名字
1、屠呦呦:「呦呦鹿鳴,食野之蒿」。
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出生時,父親屠濂規聽到其哭聲呦呦,隨口吟誦出《詩經·小雅·鹿鳴》中的詩句「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並為其取名呦呦。自此,屠呦呦與青蒿結下了不解之緣。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意為,鹿見到蒿草,便發出「呦呦」的鳴聲,呼朋引伴來食。
2、王國維:「王國克生,維周之楨」。
王國維是中國近現代相交時期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著名學者,在教育、哲學、文學、戲曲、美學、史學等方面均有深詣和創新,著有《人間詞話》《曲錄》《觀堂集林》等作品。
王國維曾用名「國楨」,後改名「國維」,字「靜安」,均出自《詩經·大雅·文王》中的「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該詩歌頌的是周王朝的奠基者文王姬昌,這幾句詩的意思是說,想到周王朝那麼多傑出的人才,都產生於本朝。周王朝能夠長命不衰,全靠維護周王朝的棟梁之材。有那麼多濟濟一堂的賢才,周文王便可和樂康寧了。
3、林徽因:「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
林徽因,我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作為民國時期的才女,她的名字也頗有詩意。祖父為其取名徽音,出自《詩經·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徽音,意為美好的聲譽。這個美好的名字,正貼合了她恬靜清麗的外貌,幽蘭般淡雅的氣質。
4、梁思成:「湯孫奏假,綏我思成」。
我國著名建築學家、古建築研究與保護專家梁思成與其妻林徽因一樣,名字也來源於《詩經》,「思成」,出自《詩經·商頌·那》:「湯孫奏假,綏我思成。」文中,思,為語氣助詞,成,即成就之意。
5、瓊瑤:「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瓊瑤,原名陳喆,瓊瑤是其筆名,作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編劇、影視製作人,瓊瑤曾創作出了《煙雨濛濛》《一簾幽夢》《還珠格格》等大量經典的作品,主題皆為「情」與「愛」。
瓊瑤一名出自《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瓊瑤,即美玉的意思,《詩經·衛風·木瓜》為表達愛情的詩歌,通過描述男女之間的相互贈答,表示純粹而美好的愛情。
『柒』 胡喬木:中共一支筆電子書txt全集下載
胡喬木:中共一支筆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內容預覽:
序/1
第一章 最後的日子/1
中共中央常委們紛至三○五醫院/1
胡喬木的一家/5
「秋深深未解悲秋」/7
向巴金壽辰發出「遲到」的賀電/9
第二章 走上紅色之路/13
父親胡啟東乃鹽城名流/13
《中國青年》深深影響了他/16
在清華園演出「危險的戲」/18
在故鄉鹽城加入中共/21
成了浙江大學校長的死對頭/23
在上海出任「文總」書記/25
馮雪峰通知他前往陝北/26
第三章 初入延安/29
擔任「安吳青訓班」副主任/29
谷羽成了他心中的「鳳凰」/31
「毛澤東的雙手,撫育我們長大」/34
第四章 來到毛澤東身邊/40
王若飛轉達了毛澤東的意見/40
為《解放日報》寫社論/43
整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45
在延安整風的日子裡/54
讀書成了毛澤東和胡喬木的共同愛好/57
新起草《關於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59
第五章 「中共中央一枝筆」/66
隨毛澤東飛往重慶/66
毛澤東為「二喬」斷名/68
接二連三抨擊蔣介石/70
在轉戰陝北的日子裡/74
出任中宣部副部長/79
起草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公報/82
第六章……
應該是全本了
『捌』 喬冠華的人物軼事
毛澤東為「二喬」斷名
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共第一次開始和談期間,毛澤東親到重慶參加談判,胡喬木是隨員之一,胡喬木的同鄉、同學喬冠華也在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老友相見甚歡,但喬冠華也是「筆桿子」,發表文章署筆名「喬木」,而胡喬木當時用名「喬木」——兩個「喬木」聚在同一幢樓里,同在一家報紙《新華日報》上發文章,叫人分不清是哪一個「喬木」!不過,也曾鬧過小小的笑話:正在白區工作的胡喬木妹妹方銘,看到香港報紙刊登「喬木」文章,於是以為哥哥在香港,寫了信去,落到喬冠華手中。
眼下,「北喬」南下,跟「南喬」相聚於重慶,這就「麻煩」了!由於「喬木」出典於《詩經》,又寓意「高大、挺直」,兩「喬」都喜歡這一名字,不願改動:「南喬」以為,他本姓喬,用「喬木」筆名,順理成章;「北喬」呢,他連妻子的名字谷羽都出自同一典故,豈肯再改用原名胡鼎新呢?
兩位喬木聚在一塊,許多人弄不清楚,尤其是發表一篇署名「喬木」的文章,更使人不知是出自那位喬木的手筆,朋友們都希望他們之間內有一人把名字改一改。由此,毛澤東出面,為「二喬」斷名:有一天大家在毛澤東主席那兒談起這件事,請毛主席作評判,後經毛主席問明是他(北喬)先用喬木這個名字,而南喬的真姓確是喬,他的真姓是胡,就盼望他在名字之上加個『胡』字,南喬則仍用喬木原名。從此兩喬之間有了區別,而『胡喬木』的大名也隨時局的發展,而為全國人民所熟知了。」至於「南喬」的喬冠華只是寫文章時用「喬木」作筆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他成為周恩來的外交副手,自然也就用他的本名喬冠華了。
1965年1月初,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正在北京舉行。毛澤東宴請部分工農代表。席間,當毛澤東得知那位因下鄉務農受到表彰的知青代表董加耕是鹽城人時,便說:「你們鹽城有『二喬』,你知道嗎?」
一時間,董加耕不知所雲,答曰:「西門登瀛橋,東門朝陽橋。」
毛澤東笑道:「我不是說橋,是說人。鹽城『二喬』,是胡喬木,喬冠華!」
戰局預言
1940年6月9日,德軍向法國馬其諾防線發起全面進攻。在香港一家咖啡店嘈雜的地下室里,一大群中外記者對戰局作各種猜測和設想。喬冠華大口吸煙,一言不發,傾聽大家爭論。忽然,他起身揮手打斷眾人話語,說:「6月9日是法軍最黑暗的一日。剛才聽了諸位的許多高見,似乎還抱著很大的希望,實在大局已定……我可以告訴大家,三天以後,巴黎將不戰而降!」
一語驚四座!愛潑斯坦、根塞斯坦、羅吟圃等名記者搖搖頭,不以為然,「決戰正在進行,勝負未見分曉……」有的人則忿怒地質問:「你怎能這樣說?! 」
喬冠華掐滅煙頭,自信地說:「這不是一句話可以回答的,諸位請看以後的報紙好了。」就在眾人爭論的第四天,法國投降,德軍開入巴黎。戰局的發展,證實了喬的預言。這位青年國際評論家受到了普遍的贊譽。
周恩來搭橋成人之美
抗戰時期,周恩來在重慶主持中共南方局工作,麾下喬冠華主持《新華日報》的《國際專欄》。1940年,龔澎奉中共中央之命來到重慶,擔任《新華日報》記者、周恩來的外交秘書兼翻譯以及對外新聞發言人。大家公認喬冠華和龔澎是一對才子才女,但他倆誰也沒先開口。旁觀者清,周圍人早已看出端倪。好心人周恩來看在眼裡、想在心裡,急著想找個機會撮合這「天造地設」的一對。
有一天,周恩來問喬冠華、龔澎:「哎,你們倆到底准備拖到什麼時候啊?」喬冠華尷尬地從口袋裡掏香煙,一見周公桌上有一塊「請勿吸煙」的牌子,隨即將手縮了回來。龔澎立刻笑著為喬冠華解圍:「我從小說里看到,西方人不抽煙情緒就不高。」周恩來望著喬冠華笑道:「噢,你們倆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啊,龔澎連你抽煙都不反對,你還有啥子說嘛?」喬冠華、龔澎二人面面相覷不好意思微微笑了。周恩來則指著他們哈哈大笑:「哎,我這里是禁煙不禁婚呀,你們商量個時間吧!」於是,在周恩來的撮合下,1943年深秋,龔澍和喬冠華這對有情人在重慶終於喜結良緣,成為令人羨慕的恩愛伉儷。朋友們戲稱「斷腸人找到了心上人」,毛澤東贊譽他倆是「天生麗質雙飛燕,千里姻緣革命牽」。1944年喬冠華、龔澎的兒子宗淮出生。他們把孩子放在周公館,誰有時間誰就幫著照看,周恩來有時也抱抱孩子。
『玖』 喬木的人物生平
喬木別名是喬冠華。
喬冠華(1913年3月28日—1983年9月22日),江蘇省鹽城市人,早年留學德國,獲哲學博士學位。抗日戰爭時期,主要從事新聞工作,撰寫國際評論文章。1939年經廖承志等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秋到重慶《新華日報》主持《國際專欄》,直至抗戰勝利。
1946年初隨周恩來到上海,參加中共代表團的工作,同年底赴香港,擔任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外交部部長助理、外交部副部長、外交部部長等職。1976年後,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顧問。
喬冠華在新中國的外交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參加板門店朝鮮停戰談判、出席日內瓦會議、草擬中美聯合公報,特別在1971年11月,喬冠華率領中國代表團第一次出現在聯合國會議大廳,正式參加第26屆聯大會議並在大會上發表講話,標識著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
文革開始,喬冠華被列為外交部的「打倒」對象。1973年經毛澤東提議,喬冠華恢復了工作。1973年底,參加了四人幫發起的對周恩來的批判。
「四人幫」倒台後不久,喬冠華被隔離審查,後重新工作,擔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顧問。1983年9月22日上午10時40分病逝,享年70歲。
(9)胡喬木之子擴展閱讀:
毛澤東為「二喬」斷名
1945年,日本投降後國共第一次開始和談期間,毛澤東親到重慶參加談判,胡喬木是隨員之一,胡喬木的同鄉、同學喬冠華也在八路軍重慶辦事處。老友相見甚歡,但喬冠華也是「筆桿子」,發表文章署筆名「喬木」,而胡喬木當時用名「喬木」。
兩個「喬木」聚在同一幢樓里,同在一家報紙《新華日報》上發文章,叫人分不清是哪一個「喬木」!不過,也曾鬧過小小的笑話:正在白區工作的胡喬木妹妹方銘,看到香港報紙刊登「喬木」文章,於是以為哥哥在香港,寫了信去,落到喬冠華手中。
眼下,「北喬」南下,跟「南喬」相聚於重慶,這就「麻煩」了!由於「喬木」出典於《詩經》,又寓意「高大、挺直」,兩「喬」都喜歡這一名字,不願改動:「南喬」以為,他本姓喬,用「喬木」筆名,順理成章。
「北喬」呢,他連妻子的名字谷羽都出自同一典故,豈肯再改用原名胡鼎新呢?
兩位喬木聚在一塊,許多人弄不清楚,尤其是發表一篇署名「喬木」的文章,更使人不知是出自那位喬木的手筆,朋友們都希望他們之間內有一人把名字改一改。
由此,毛澤東出面,為「二喬」斷名:有一天大家在毛澤東主席那兒談起這件事,請毛主席作評判,後經毛主席問明是他(北喬)先用喬木這個名字,而南喬的真姓確是喬,他的真姓是胡,就盼望他在名字之上加個『胡』字,南喬則仍用喬木原名。
從此兩喬之間有了區別,而『胡喬木』的大名也隨時局的發展,而為全國人民所熟知了。」至於「南喬」的喬冠華只是寫文章時用「喬木」作筆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他成為周恩來的外交副手,自然也就用他的本名喬冠華了。
『拾』 中宣部長周楊的歷史
湖南益陽人。1928年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同年冬留學日本。1930年回上海,參加領導中國左翼文藝運動。曾任左聯黨團書記、文化總同盟書記、《文學月報》主編。期間主要介紹蘇聯文藝理論。1936年提倡「國防文學」,與魯迅、胡風等提出的「民族革命戰爭的大眾文學」發生著名的「兩個口號」的論爭。1937年到延安,歷任陝甘寧邊區教育廳長,魯迅藝術文學院院長,中央文委委員,延安大學校長。抗戰勝利後,任華北聯合大學副校長。後相繼任中共晉察冀中央局宣傳部長、華北局宣傳部長。1949年與郭沫若、茅盾等籌備。召開了全國第一次文代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直擔任文化宣傳方面的領導工作,主要擔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文化部副部長、黨組書記等職,是文化部一把手。
他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大陸文藝界的實權人物,具體領導了中共中央部署的各種文藝運動和思想斗爭,發表了許多重要的文藝講話。「文革」初受到政治性批判,並被監禁。「文革」後得到平反重新復出,擔任過文聯主席、中宣部副部長、顧問等職。1983年因發表《關於馬克思主義幾個理論問題的探討》,涉及「人道主義」和「異化」的問題而遭胡喬木等人的批判,後長期卧病。一生著譯甚多。翻譯作品有《安娜·卡列尼娜》,《生活與美學》等。編有《馬克思主義與文藝》,系統分類介紹馬、恩、列、斯、毛以及高爾基、魯迅的有關論述,有較大影響。出版論著有《表現新的群眾的時代》、《新的人民的文藝》、《堅決貫徹毛澤東文藝路線》等。他的很多論述帶有不同時代強烈的政治色彩,是個爭議較大的人物。
早年,他以黨的化身自居統管左聯,態度很是跋扈,曾被魯迅斥為「四條漢子」之一。解放後,他身居要職,整肅過大批文化人,有誰不服開口爭辯的,他則以黨的身份加以斥之。文革失寵,身陷囹圄,在獄中方有所悟,出獄後,登門向被其整肅過的馮雪峰、丁玲等人道歉,與馮雪峰抱頭痛哭,可惜他一直沒有獲得丁玲的原諒。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他與主管意識形態的胡喬木發生沖突,就是那次波及全國思想異化問題的大討論,他氣憤地指著胡喬木說胡太不正派,胡反問,你是說中央不正派?周揚無以反駁,悶悶不樂而去。
他也是個一直受到了毛主席器重的人。在中宣部歷次運動中,他都是打沖鋒的。
他因患癌症,於1989年7月31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