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事跡
Ⅰ 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的事跡有哪些
1、錢學森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漢族,吳越王錢鏐第33世孫,生於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
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
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2、鄧稼先
鄧稼先(1924.6.25—1986.7.29),漢族,出生於安徽懷寧縣的一個書香門第。鄧稼先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並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並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
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是著名的核物理學家,科學家。鄧稼先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被譽為「兩彈元勛」。
他是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我國的核武器和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3、華羅庚
華羅庚(1910.11.12—1985.6.12),漢族,出生於江蘇常州金壇區,祖籍在江蘇丹陽。他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復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並被列為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
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有「中國現代數學之父」「中國數學之神」「人民數學家」的美稱。
4、李四光
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字仲拱,原名李仲揆,蒙古族,出生於湖北省黃州府黃岡縣。李四光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
他是地質學家,教育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是《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和《地質力學概論》。
5、袁隆平
袁隆平,漢族,1930年9月7日出生於北京,他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
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是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有「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的美稱。
於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技學技術獎。他的代表作有《袁隆平論文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論文集》和《雜交水稻育種栽培學》。
Ⅱ 著名科學家事跡(簡短點的)
漢弗萊·戴維爵士
1813年戴維和法拉第在法國時,請求拿破崙建立科學獎勵制度。由於戴維的重大貢獻,他獲得了三千法郎的獎金。當時英國和法國之間正在作戰,但是戴維認為科學是沒有國界的,所以他和助手法拉第一直在法國訪問。在此期間戴維還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
1820年戴維獲悉班克斯爵士得病, 後者在戴維出生以前就擔任英國皇家學會主席,戴維立即趕回倫敦。班克斯逝世以後,競選皇家學會主席的顯然只有二個人,一個是戴維; 另一個就是武拉斯頓。戴維堅信在競選中一定能夠獲勝,而武拉斯頓則在臨選舉前夕宣布退出競選,於是戴維就在1820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主席,在1820—1827年期間一直擔任此職。從此以後,皇家學會變得更加生氣勃勃,吸引了大量科學家,戴維希望這些同事都要盡力,並希望從英國政府得到最大的支持。他還建議大不列顛博物館效法巴黎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不僅供大家參觀,也要成為研究中心。
皇家學會要求了解引起船舶的銅底殼腐蝕的原因,戴維又開始研究這一課題,發現如果用電正性更強的金屬片(稱之為保護層)固定在銅片上,銅就不會再被海水腐蝕了。但是在試驗過程中,海生物、植物緊緊地粘附在保護層上,使船舶行駛受到嚴重的阻力,所以這項研究始終沒有成功。
1826年,由於家庭的原因,戴維結束了最後一次貝克林講座,此後就因健康情況日益下降而退出了科學研究領域,開始到歐洲治病。1826年戴維得到了最高的榮譽,被封為漢弗萊·戴維爵士。
談起戴維的病,人們常常聯繫到他那熱情得近似瘋狂的作風,以及他在化學實驗中那些大膽的行為,他的弟弟約翰·戴維在描寫他哥哥時就說過:「漢弗萊在實驗中的大膽行為是頗為有名的。他在做實驗時幾乎忘記了危險,而且每天都會發生這種冒險行動。」戴維曾經在制備三氯化氮的實驗中傷害了自己的眼睛。這樣年復一年的毒害和瘋狂的工作使戴維的身體異常衰弱,雖然他到歐洲去遍訪名醫,但也無濟於事,過早地於1829年5月29日在瑞士的日內瓦逝世,只活了51歲。
戴維謝世後,他的弟弟替他編了一部全集,書名是《漢弗萊·戴維爵士全集》,共九卷之多,成為化學史上的重要文獻。
Ⅲ 科學家的事跡
科學家的故事一:金冠之謎
國農王讓金匠替他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做好後,國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摻了銀子,但這頂金冠確與當初交給金匠的純金一樣重,到底工匠有沒有搗鬼呢?既想檢驗真假,又不能破壞王冠,這個問題不僅難倒了國王,也使諸大臣們面面相覷。
後來,國王將它交給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敗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邊坐進澡盆里,一邊看到水往外溢,同時感到身體被輕輕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連衣服都顧不得穿就直向王宮奔去,一路大聲喊著「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原來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後,排出的水量不等於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摻了別的金屬。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於物體所排出液體的重量。後來,該定律就被命名為阿基米德定律。
科學家的故事二:巧算燈泡容積
一天,發明家愛迪生把一隻燈泡交給他的助手——普林斯頓大學的數學系畢業生阿普頓,要他算出玻璃燈泡的容積。
阿普頓拿著燈炮琢磨了好長時間,於是用皮尺在燈泡上左右、上下量了一陣,又在紙上畫了好多的草圖,寫滿了各種尺寸,列了許多道算式,算來算去還未有個結果。
愛迪生見他算得滿頭大汗,就對他說:"我的上帝:你還是用這個方法算吧!"他在燈泡里倒滿了水遞給阿普頓說:"把這些水倒進量杯里,看一看它的體積,就是燈泡的容積了."助手聽了頓時恍然大悟,於是照法很快就算了出來。
科學家的故事三:迷路的人
有一天明文全球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回家時,邊走邊想問題,不知不覺走道了一個陌生的地方。當地發現自己迷了路時,想問別人,卻偏偏忘了自己家的住址。
幸好他還記得他的辦公室的電話號碼,就往辦公室打了一個電話,他怕秘書笑話,就假裝別人詢問:「請問,愛因斯坦的家住在哪裡?」秘書沒有聽出是愛因斯坦的聲音,就說:「對不起,愛因斯坦博士不願別人打擾他,他的家庭地址是不能奉告的。」
這時愛因斯坦不得不說:「我就是愛因斯坦呀。」他的話使秘書大吃一驚。
無獨有偶。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也發生過類似的事。
巴爾扎克常常外出散步。有一次他怕有人找他,臨出門時在大門上寫上了幾個字:「巴爾扎克先生不在家,請來訪者下午來。」
他一邊散步一邊構思小說,幾個小時後他餓了,就開始往家裡走,突然發現大門上的字,他十分遺憾的嘆了一口氣說:「原來巴爾扎克先生不在家呀。」說完他掉頭又往回走,繼續構思他的小說。
一個是大科學家,一個是大文學家,為什麼有時連自己家也不知道呢?其實仔細分析一下,並不奇怪。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當一個人嫉妒迷戀於某件事時,在他的腦部神經中樞產生了一個極大的興奮點,其他的一切都暫時被抑制住了。
他此時已進入忘我的境地,除了它所思考的問題,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存在了。他們暫時忘記自己的家庭住址是完全可能的。他們的這種『迷戀』狀態,正是他們的創造精神達到高峰的體現。
科學家的故事四:不近人情的人
如果你家有客人來訪,你去不請他坐下,讓他干站著,那肯定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人家會說你不懂人情。然而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兩次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居里夫人就是這樣一個「不近人情」的人。
居里夫人和她丈夫居里先生為了從事科學研究,謝絕一起應酬,常常是幾十天關在屋內不出門。有時他們忘了做飯,就吃胡蘿卜充飢。居里夫婦雖然是世界聞名的科學家,家裡卻很窮。有一天,他們收到爸爸的來信,問他們要添置什麼傢具。
居里先生說:「我們只有兩把椅子。客人來了也沒有地方坐,再添一把椅子吧。」
居里夫人說:「可是他們一坐下來就不想走啦」。於是兩人商定,為了不留客人佔用他們的科研時間,一把椅子也不添。
你看,這多麼不近人情!然而,會有比他們更不近人情的,客人來了,連門也不讓進。俄國音樂家柴可夫斯基在創作時就是如此。
有一次,柴可夫斯基正在伏案搞創作,門鈴急促的響了起來,僕人進來通報:「先生,有一位紳士來訪。」
柴可夫斯基頭也不太地說:「請你告訴他,我正在工作,不想見任何人。」
僕人說:「那是一位社會名流,不見怕有時您的身份。」
柴可夫斯基埋頭創作,沒理僕人。但門鈴仍然響個不停。柴可夫斯基不得不停下工作,皺著眉頭去開門。
門口果然站著一位穿著體面的紳士:「請問,柴可夫斯基先生在家嗎?」
原來此人不認識他。柴可夫斯基立即說:「不在。」
紳士說:「我已經多次來訪,都沒有遇著。您能告訴我,他什麼時候在嗎?」
「很難說。」柴可夫斯基冷冷地說。客人走了,柴可夫斯基趕緊關上門,又埋頭創作了。
居里夫人和柴可夫斯基這樣的人,看起來的確有點不近人情,但這也正是他們的偉大之處。
科學家的故事五:失蹤的新郎
法國微生物學家和化學家巴斯德熱衷於搞實驗,在生活上總是顛三倒四,起居失常,人們稱它為瘋子。「瘋子」巴斯德結婚那天,家裡賓客盈門。
新娘瑪麗小姐在父母的陪同下早早來到舉行婚禮的教堂。當牧師宣布儀式開始後,大家的眼光都閃出個問號,怎麼不見新郎的影子呢?
人們四下尋找,都失望而歸。瑪麗小姐受到這樣的冷遇,傷心地哭起來。最後還是巴斯德的一位好朋友在實驗室里找到了他。原來巴斯的正在進行一項實驗,朋友問他:「喂,難道你忘了今天是什麼日子?」
巴斯德回答道:「絕對沒有忘,先生。可是我不能中斷我的實驗,你看,他就要成功了。」這樣,一直到實驗結束,他才跑者感到結婚大廳,甚至連衣服都沒來得及換。瑪麗小姐雖然感到傷心,但他不正是因為愛慕巴斯德為科學獻身的精神才決心嫁給他的嗎?所以他原諒了自己的丈夫。
科學家的故事六:堅持回國
中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參加美國戰時科學研究與發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美國海軍部成立了海軍軍工試驗站,並希望周培源到該站工作,待遇甚優。
但海軍部是美國的政府部門,在海軍部所屬單位任職便成為美國政府的公務員,外籍人員須加入美國籍才能參加。周培源當即向美方提出三條件:第一,不加入美國籍;第二,只承擔臨時性的研究任務;第三,可以隨時離去。
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帶著妻兒離開美國回到了自己祖國的懷抱。
科學家的故事七:不顧安危
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錢三強,1937年赴法國留學研究原子理論,被小居里夫婦認為他是最優秀的科研人員。1948年,錢三強和夫人何澤慧提出回國,導師和同事們都再三勸說、挽留。
國民黨政府駐法大使惡狠狠地威脅說:「看他能上得了大陸的岸,那才怪呢!」這意思很明白。如果錢三強堅持要回祖國,國民黨特務就會在半路上下毒手。
錢三強不顧個人安危,置生死於不顧,與夫人抱著剛剛半歲的女兒,果斷而機智地回到祖國懷抱,為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核彈之父」。
Ⅳ 10個科學家的事跡
小時候,我的理想在不斷地變化著,一會兒想當籃球運動員,一會兒想當聯合國秘書長,一會兒想當解放軍戰士……而現在,我確定了我的目標——當一名造福於人類的科學家!我要和其他科學家一起探索世界的奧妙!
很多人曾經問過我:「科學家的工作那麼辛苦、乏味,那你為什麼還想當科學家呢?」我斬釘截鐵地告訴了他們:「科學家發明許多東西,推進人類社會的發展;探索這個世界上的奧秘,讓人類更了解這個世界。看看現在人類有這么好的生活,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還不是因為偉大的科學家們在不停地為人類做貢獻?現在艾滋病以及許多癌症都無法根治,誰能夠研製出『對付』它們的葯物呢?科學家。要發生自然災害了,誰能預報呢?科學家。」我認為, 一個人活著要有意義,像我國導彈之父——錢學森、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偉大的氣象學家——竺可楨這樣的科學家的生活是充實而有滋有味的。每一名科學家所做的事都是有意義的,可以彌補以前一些科學家們的欠缺,以及他們沒有發現的問題,從而為人類作貢獻。所以說,當科學家,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當然,像錢學森、袁隆平、竺可楨等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偉大的科學家,是因為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奮斗。而我要是想成為科學家,就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閱讀大量科學書籍,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上課時認真聽講,按時按量完成作業;細心觀察身邊的事物,遇見不懂的東西就收集資料把它弄懂;給自己定一個個目標,腳踏實地地朝著理想前進。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經過不懈努力,能成為一名科學家!
Ⅳ 著名科學家的事跡
就拿洗澡來說,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系的主任謝皮羅教授卻敏銳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時,水的漩渦總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這是為什麼呢?謝皮羅緊緊抓住個問號不放,進行了反復的實驗和研究1962年,他發表了論文,認為這種漩渦與地球的自轉有關,如果地球停止旋轉,就不會產生這種漩渦。由於地球不停的自西向東旋轉,而美國處於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北半球的台風所以是朝逆時針方向旋轉,北半球的台風所以是朝逆時方向轉的,其道理與洗澡水的漩渦是一樣的,他還斷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渦將向順時方向旋轉,在赤道,則不會形成漩渦,他的這種見解引起了各國科學家的興趣,他們紛紛在各地進行實驗,結果證明謝皮羅的結論是完全正確的。
無獨有偶。在六十多年前,一位叫密夫爾遜的生物學家發現,美國東海岸和歐洲西海岸,同緯度的地區都有一種蚯蚓,而美國西海岸卻沒有,返是為什麼?這個疑問引起了當時正在研究大阱和海洋起源的德國地質學家魏格納的注意,魏格納認為,那小小的蚯蚓,活動能力有限,無法跨越大洋,它的這種分布情況,正好說明歐洲大陸和美洲大陸本來是連在一起的,後來分裂了,分成了兩個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為例證之一,寫進了他的名著《大陸和海洋的起源》一書。
Ⅵ 科學家的事跡簡介
鄧稼先的光輝一生(徐焰)
鄧稼先,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翌年,他隨母到北京,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他隨大姐去了大後方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於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並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於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於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於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並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後,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後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後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願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後,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准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終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後,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關系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後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後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後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於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於方案」,最後終於製成了氫彈,並於原子彈爆炸後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國務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並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鄧稼先雖長期擔任核試驗的領導工作,卻本著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出現在第一線。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系於一發的危險時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員身邊,既加強了管理,又給作業者以極大的鼓勵。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裡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後,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並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1985年,鄧稼先最後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生強迫他住院並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中央盡了一切力量,卻無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鄧稼先去世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一輛專車。他只是在家人攙扶下,坐進去並轉了一小圈,表示已經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後,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又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選自2001年6月25日《北京青年報》)
三、楊振寧與鄧稼先的友誼(徐勝藍、孟東明)
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灘上空升起了一團蘑菇雲,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兩年之後,第一顆氫彈又放出炫目的光芒。這曾使全世界為之震驚。人們都知道奧本海默是美國的「原子彈之父」,薩哈羅夫是前蘇聯的「氫彈之父」,然而,中國的「兩彈」元勛是誰?
1986年6月,中國各大報紙均在首要位置介紹這位了不起的科學家:
名字鮮為人知 功績舉世矚目
「兩彈」元勛——鄧稼先
1986年6月,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簽署命令,任命鄧稼先為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86年7月,國務院授予鄧稼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和獎章。
核工業部為表彰鄧稼先20多年來為發展我國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貢獻,為使他那不計名利、甘當無名英雄和艱苦奮斗、捨生忘死的革命精神發揚光大,號召廣大科技人員向他學習。
鄧稼先可歌可泣的優秀事跡,他那偉大的抱負和精忠報國的感人精神深深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外國有一本書,題為《比一千顆太陽還亮》。鄧稼先獻身的事業,亮過一千顆太陽!他從34歲接到命令研製中國的「大炮仗」以來,告別妻子和兩個幼小的兒女,隱姓埋名進入戈壁灘。20多年來,他和他的同事們沒有任何人在報刊上占過巴掌大的版面。他們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愛埋在祖國最荒涼最偏僻的地方。人們常常忘記他們,只有當「大炮仗」的沖擊波沖擊各國地震監測站,引起世界一次又一次矚目的時候,人們才想起他們的存在……
1986年7月29日,為中國核武器事業奉獻畢生精力的元勛鄧稼先病逝於北京。
全國上下為這位中華精英過早離開人世而感到悲痛。
他的朋友們懷著無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獻給他一支輓歌——《懷念鄧稼先院長》:
天府楊柳塞上煙,
問君此去幾時還?
……
實驗場上驚雷動,
江河源頭捷報傳。
……
不知鄧老今何在?
忠魂長眠長江畔。
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寫道:
踏遍戈壁共草原,
三十五年前。
連克千重關,
群力奮戰君當先。
捷音頻年傳,
蔑視核訛詐,
華夏創新篇。
君視名利如糞土,
許身國威壯河山。
哀君早辭世,
功勛澤人間。
國務院總理專程從外地趕回北京參加鄧稼先的追悼會,他說:「鄧稼先同志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典範,是我國科技工作者的驕傲。」
「稼先逝世,我極悲痛」。鄧稼先的岳父、全國政協副主席、90高齡的許德珩老人在他送的大幅挽幛上這樣悼念鄧稼先。
在地球的另一面,遠隔萬里重洋的楊振寧教授懷著無限悲痛的心情,給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教授打來了唁電。
楊振寧先生和鄧稼先先生有著深厚的友誼,讓我們讀一讀北京醫科大學許鹿希教授撰寫的《懷念稼先》中的第八節《半個世紀的友誼》的一段吧!
「文革」初期,氫彈爆炸了,但核武器的研製並沒有到頭。可在那個烏煙瘴氣的年代,就連稼先他們核武器研究院也未能倖免。林彪、「四人幫」組織一些不明真相的群眾把斗爭矛頭指向稼先等十幾位理論部的負責人。稼先非常清楚地知道這時只要說一句違心的話,就會給中國的核武器事業帶來巨大的損失,他頑強地頂著,處境很危險。正在此千鈞一發之際,似乎蒼天有眼,1971年楊振寧先生從紐約經巴黎飛抵上海。下飛機後,開列了他要見的人的名單,名單上第一個就是鄧稼先。這張名單很快傳到中央,稼先立刻被召回北京會客。不久,在周總理親自干預下,基地里暗無天日的局面結束了。
楊振寧先生當然不知道他們的這次會晤對稼先來講有著多麼重大的意義,但是我們全家人從心底深深地感激他。
楊先生與稼先從小就有著深厚的情誼。他們兩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華園兩家人又住隔壁。鄧父鄧以蜇和楊父楊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楊振寧教授的弟弟楊振平與稼先也很要好。少年時代的稼先與少年楊振寧總在一起打牆球,彈玻璃球,甚至還比賽爬樹。上中學稼先和楊振寧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學,楊振寧比稼先高兩級,後來他們兩人又是西南聯大的校友。解放前夕,稼先和楊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學。獲得博士學位後,稼先就與他們分開了,不過他們的友情卻一直保持著。
自1971年以後,楊先生多次回來訪問、講學。稼先與他總少不了敘舊聊天。有一次楊先生到我們家,他說想和稼先一起騎車去頤和園。為安全起見,這樣的要求我們著實不敢答應他。還有一次,我們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邊吃邊談笑著,楊先生對稼先說:「這回你可以吃飽了,想當年在美國留學的時候,你可是常常餓肚子的呀!」可不是嘛,稼先留學的時候,生活很艱苦,開始沒有獎學金,吃飯不敢按飯量吃,只能按錢吃。有一段,他和洪朝生(現在科學院低溫物理中心工作)合住在一位美國老太太的閣樓里,有一次他倆去吃飯,兩份牛排端上後,稼先看了看,對洪朝生說:「我這塊小,你那塊大。」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給了稼先。……回想起這些往事,楊先生與稼先都笑了。
後來,楊先生多次送書給稼先,有《楊振寧論文選集》,有《讀書教學四十年》等,都寫著「稼先」或「稼先弟」存念。稼先60壽辰時,楊先生特意送他一副國際象棋。稼先住院後,楊先生到醫院看他,並且為他找特效葯。最後一次,楊先生送給稼先一大束鮮花,這鮮花象徵著兩人永存的友誼,正像楊先生給我的唁電中所說的:「稼先為人忠誠純正,是我最敬愛的摯友。他的無私的精神與巨大的貢獻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恆的驕傲。」
最後,我想以楊振寧先生的一句話作為我這篇懷念文章的結束語: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能這樣估價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
稼先沒有虛度此生!
1987年10月23日,楊振寧在宋健、周光召等陪同下來到八寶山公墓,祭奠與他有著半個世紀深情厚誼的摯友鄧稼先。
深秋的北京,瑟瑟秋風給人們帶來寒意。八寶山公墓在安放骨灰的靈堂外面庭院里搭起了一個靈堂,鄧稼先的巨幅遺像前擺著楊振寧送的花籃,緞帶上寫著「鄧稼先千古楊振寧敬輓」。
楊振寧眼含熱淚面對鄧稼先的遺像肅立默哀,鞠躬悼念。
祭奠儀式結束後,鄧稼先的夫人許鹿希女士按照鄧稼先生前囑托,向楊振寧贈送一套安徽出產的石刻文房用具,上面寫著「振寧、致禮存念稼先敬留」。許鹿希女士深情地說,這套文房用具象徵著鄧稼先和楊振寧的鄉情和友誼。
鄧稼先是楊振寧的中學、大學同學,他為中國的核事業做出如此重大的貢獻,然而,過去中國並沒有在報刊重點宣傳、表彰他。1986年6月,鄧稼先病重期間,楊振寧去醫院探望他。後來,楊振寧又向中央領導同志談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中國早就應該把對中國、對國際有貢獻的科學家介紹出來。
楊振寧非常敬重鄧稼先,他說:「鄧稼先是中國的帥才,他能得到中國領導人的絕對信任,也能得到群眾的絕對信任,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又說:「中國高層人士選定他當領導者來研究原子彈,這位人士是很有眼光的人。我認識鄧稼先,又認識美國的奧本海默和泰勒。這三個人的個性都不一樣。鄧稼先隨和、靦腆,又沒有行政工作的經驗。當初美國的格羅夫斯將軍也聘任了沒有行政經驗的奧本海默當主持人,取得了事業上的成功。稼先的個性完全不同,是另外一種帥才。我收集了許多鄧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寫篇有關鄧稼先的傳記,我希望傳記能把他對中國的貢獻詳細表達出來。」
歷史沒有忘記他們!198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60周年,中央電視台播放了長達12集的電視片:《讓歷史告訴未來》。在第8集里,有這樣的畫面和解說: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壯麗場面展現在熒光屏上,欣喜若狂的中國人民、套紅的《人民日報》號外……,鄧稼先先生的高大身軀也出現在熒光屏上。
……
「1971年,當楊振寧得知,中國兩彈全部是由中國人自己製造成的,他離開宴席走進了洗手間,那時,他已是淚流滿面了!」
Ⅶ 科學家事跡
袁隆平——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袁隆平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雜交水稻專家,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獲得者。在國際上11次捧回大獎。獲得的「世界糧食獎」更是農業領域國際上的最高榮譽。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於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飢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Ⅷ 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的事跡
1、錢三強
錢三強 (1913—1992),原名錢秉穹,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父親錢玄同是中國近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
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婦的學生,又與妻子何澤慧一同被西方稱為「中國的居里夫婦」,他是中國發展核武器的組織協調者和總設計師,中國「兩彈一星」元勛。
早年從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是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的倡導者。他發現重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並對三分裂機製作了合理解釋,深化了對裂變反應的認識。
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為中國科學院的組建和發展,特別是建立和健全學術領導,培養科學技術人才,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組織和協調重大科研項目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原子能事業的主要奠基人,被譽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之父」、「中國兩彈之父」。傑出科學家。
2、錢學森
錢學森(1911.12.11-2009.10.31),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縣,是中國傑出的愛國科學家,是航空領域、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第三代摯旗人,是工程式控制制論的創始人,是二十世紀應用數學和應用力學領域的人物。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享譽海內外的傑出科學家和中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之一。
1935年8月,錢學森作為一名公費留學生赴美國學習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回國前,曾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
1949年中秋節,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到大洋彼岸,錢學森夫婦和十幾位中國留學生一邊賞月,一邊傾訴衷腸。在這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美好時光,錢學森萌發早日回國報效祖國的念頭。
就在錢學森積極籌備回國事宜的時候,朝鮮戰爭爆發了,美國國內掀起一股瘋狂的反共逆流。錢學森涉嫌學院馬列主義書記威因鮑姆的案件,美國政府決定取消他參加機密研究的資格,同時指控他是美國共產黨員,非法入境。
錢學森一邊據理駁斥美國聯邦的指控,一邊正式申請回國。就在他打算離開洛杉磯的前兩天,移民局突然勒令他不準離開美國,海關扣留了他的全部行李。
1955年,經過周恩來總理在與美國外交談判上的不斷努力——甚至包括了不惜釋放11名在朝鮮戰爭中俘獲的美軍飛行員作為交換,1955年8月4日,錢學森收到了美國移民局允許他回國的通知。
1955年9月17日,錢學森回國願望終於得以實現了,這一天錢學森攜帶妻子蔣英和一雙幼小的兒女,登上了「克利夫蘭總統號」輪船,踏上返回祖國的旅途。1955年10月8日,錢學森一家終於回到了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回到自己的故鄉。
由於錢學森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3、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4年出生於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學,在讀書求學期間,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曾秘密參加抗日聚會。
後在父親鄧以蟄的安排下,他隨大姐去往昆明,並於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國普渡大學留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畢業當年,他就毅然回國。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6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7年和1989年各獲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1999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勛」。
4、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李四光1910年7月畢業於日本大阪高等工業學校;1911年,出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長;1928年1月,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0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1951年4月,當選為世界科學工作者協會執行委員會副主席;1952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8年9月,任中國科協主席;1969年4月,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九屆中央委員會委員;1970年8月,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
李四光創立了地質力學,並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早年對蜓科化石及其地層分層意義有精湛的研究,提出了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存在,建立了新的邊緣學科「地質力學」和「構造體系」概念,建立了「構造體系」的概念,創建了地質力學學派;
提出新華夏構造體系三個沉降帶有廣闊找油遠景的認識,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5、趙九章
趙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浙江吳興人,出生於河南省開封市,中國著名大氣科學家,地球物理學家和空間物理學家,中國動力氣象學的創始人,東方紅1號衛星總設計師,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倡導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國現代地球物理科學的開拓者。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0月獲德國柏林大學博士學位,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趙九章對大氣科學、地球物理學和空間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是倡導和開拓中國地球科學數學物理化和新技術化的先驅。
在氣團分析、信風帶熱力學、大氣長波斜壓不穩定、大氣準定常活動中心、有關帶電粒子和外層空間磁場的物理機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奠基性的。
先後創立了不少地球科學研究機構,並開辟了許多新研究領域,如氣球探空、臭氧觀測、海浪觀測、雲霧物理觀測、探空火箭和人造地球衛星等,並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對中國地球科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錢學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鄧稼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四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趙九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錢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