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重組 » 供給學派

供給學派

發布時間: 2021-08-30 02:40:12

㈠ 簡述供給學派的主要觀點和政策主張

供給學派的主要論點和政策主張
(一)復活「供給自創需求」的薩伊定律
供給學派
供給學派認為,在供給和需求的關繫上,供給居於首要的、決定的地位。社會的購買能力取決於社會的生產能力,而社會的生產能力就是社會的供給能力,人們在向社會提供商品的過程中自然會創造出多方面的需求。社會的供給能力越強,需求就越大,在信用貨幣制度下,不會出現購買力不足而發生商品過剩的問題。供給學派不僅把薩伊定律奉為其理論和政策的基礎,而且以此為武器,否定凱恩斯主義需求決定供給的理論和需求管理政策,他們認為經濟發生滯脹完全是由於需求管理政策造成的,是需求過度和供給衰退的必然結果,其禍根就是凱恩斯需求決定供給的理論,因此必須堅決擯棄。他們還認為經濟發展的標志是供給的水平和能力,經濟學的首要任務應當是研究如何促進生產、增加供給,僅僅在需求和分配上做文章是遠遠不夠的。
(二)力主市場經濟,反對政府幹預
供給學派從薩伊定律出發,認為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中供求總是均衡的。他們宣揚企業家的創業精神和自由經營活動是促進生產、增加供給的關鍵因素,而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是企業家施展才能的最佳經濟體制,在市場機制的充分作用下,各種經濟變數都能自動趨於均衡,保證經濟長期地穩定發展。國家干預不僅會破壞市場經濟的自動調節機制,而且往往由於干預不當而損害經濟中的供給力量,例如凱恩斯主義的國家調節政策以充分就業為首要目標,注重需求方面的短期效果,不注重供給方面的長期利益;注重收入再分配的調節,把以稅收、公債形式從企業和個人那裡徵集的過多社會資財,通過財政的轉移性支付變成了巨大的消費而損耗掉,降低了資本積累,阻礙了生產發展,削弱了供給能力。特別是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往往服從於政黨之間的爭斗,這種短期化行為,卻對供給產生持久的破壞作用。因此,政府過多地干預經濟對國民經濟有害而無益。
(三)通過減稅刺激投資,增加供給
他們認為,供給能自動創造需求,但供給的大小取決於產量的多少,產量是各種生產要素投入的直接結果,而生產要素的投入取決於各種刺激。這些刺激應以提高儲蓄率、投資率為目標,以鼓勵企業家冒險和創業為滿足。因此通過各種刺激就能增加生產以達到增加供給的目的。
供給學派認為,在所有的刺激中,稅率的變動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因素。稅率變動影響著勞動力的供應及其結構,影響著儲蓄、投資以及各種有形的經濟活動。因為人們進行經濟活動的最終目的雖然是收益,但他所關心的不是收入總額,而是納稅後可支配的收入凈額,因此稅率,特別是邊際稅率是關鍵的因素。提高稅率,人們的凈收入額下降;減低稅率,人們的凈收入增加。經濟主體考慮是否增加活動,主要看由此帶來的凈收入增量是否合算來決定。高稅率因減少人們的凈收益而挫傷勞動熱情,縮減儲蓄,致使利率上升投資萎縮,生產增長緩慢,商品供給不足。而減稅則具有與上述相反的作用。
供給學派認為減稅不僅能將國民收入更多地積累在企業和個人手裡,用以擴大儲蓄與投資,增加供給,而且也不會影響政府的稅收收入。因為決定稅收總額的因素不僅是稅率的高低,更主要的是課稅基數的大小。高稅率不一定使稅收額增加,卻常因壓抑了經濟主體的活動而縮減了課稅基數,反而使稅收額減少。供給學派常用著名的「拉弗曲線」來說明稅收與稅率之間的函數關系。
(四)重視智力資本,反對過多社會福利
供給學派認為,「一國實際收入的增長,取決於其有形資本與智力資本的積累,也取決於其勞動力的質量與努力程度。」尤其是當代智力資本所形成的科技革命,正在迅速改變著物質生產和人們生活的面貌,給人類帶來極大的福利。因此資本,特別是智力資本是人類福利的源泉,應當鼓勵人們進行智力投資。只有當有形資本和智力資本達到最大化時,人類福利才能達到最大化,若資本不足時,過多的福利只會產生不良作用,削弱了人們儲蓄和投資和積極性,特別是壓抑了積蓄智力資本的動力,滋長了窮人的依賴心理,使失業成本大大降低,人們不儲蓄、不工作、不學習、不提高也能生存,這就不利於增加投資,不利於擴大就業,不利於鼓勵進取,不利於刺激供給,不能達到真正的最大福利化社會。同時過多的福利擴大了政府的社會性支出而排擠了私人的生產性支出,不利於消除赤字,不利於生產增長。因此必須削減過多的社會福利。
(五)主張控制貨幣,反對通貨膨脹
由於供給學派以增加生產,擴大供給為主旨,所以他們的貨幣金融理論特別強調貨幣金融對於供給因素的影響;又因他們將減稅作為主要武器,因而十分注重貨幣金融與財政政策的關系和相互作用。他們從提高供給能力的角度出發,力主穩定貨幣,反對通貨膨脹。

㈡ 供給學派與凱恩斯主義在政策主張上有那些主要分歧

完全原創和自己總結,不是網上大段大段的粘貼,希望幫到你。

凱恩斯主義是從需求著手,叫做需求管理政策,包括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總體來說就是,總需求不足的時候,使用擴張性政策,總需求過多,採取緊縮性政策。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相機抉擇,逆經濟風向而動。
供給學派從供給入手,以薩伊定律(供給能自動創造需求)為基本理論根基,提出相應政策,主要是減稅,以及削減社會福利等措施。

他們的分歧,大家都主張減稅,但是凱恩斯說的是比例稅率,供給學派說的減稅是減邊際稅率。
凱恩斯主張建立完善的社會福利,供給學派主張削減社會福利。

有人總結,凱恩斯的政策是「劫富濟貧」,供給學派的政策是「劫貧濟富」。但是不可否認,供給學派縱然在理論上根基並不十分牢固完善,但是提出的政策行之有效。

㈢ 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有哪些

供給學派並沒有建立其理論和政策體系,只是學派的倡導者對於經濟產生「滯脹」的原因及政策主張有些共同的看法。供給學派認為,1929~1933年 的世界經濟危機並不是由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是當時西方各國政府實行一系列錯誤政策造成的。薩伊定律完全正確,凱恩斯定律卻是錯誤的。
吉爾德堅持說,就全部經濟看,購買力永遠等於生產力;經濟具有足夠的能力購買它的全部產品,不可能由於需求不足而發生產品過剩。拉弗極力強調薩伊定律的重大意義 ,他指出薩伊定律不僅概括了古典學派的理論,而且確認供給是實際需求得以維持的唯一源泉。供給學派認為政府不應當刺激需求,而應當刺激供給。
供給學派重新肯定薩伊定律以後,進而確認生產的增長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在生產要素中資本至關緊要。資本積累決定著生產增長速度,應當鼓勵儲蓄和投資。
供給學派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和企業提供生產要素和從事經營活動都是為了謀取報酬或利潤。因此,對報酬和利潤的刺激會影響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實際工資的刺激將影響勞動力的供給;對儲蓄和投資報酬的刺激會影響資本的供給和利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能夠使生產要素供需達到均衡和有效利用。應當消除不利於生產要素供給和利用的因素。
供給學派指出,政府的經濟政策是經濟主體經營活動的刺激因素,其中財政政策最為重要。在分析經濟政策對行為的影響時,供給學派反對凱恩斯主義只注意政策對經濟主體收入和支出的效果,而是強調政策對生產活動的作用。
供給學派著重分析稅制對生產要素供給和利用的效果。他們指出,經濟主體從事經營活動所關心的並不是獲得的報酬或利潤總額,而是減去各種納稅後的報酬或利潤凈額。在累進稅制條件下,邊際稅率又是關鍵因素。因為經濟主體是否多做工作,或增加儲蓄和投資,要看按邊際稅率納稅後增加的凈報酬是否合算。
他們認為稅率影響經濟主體行為是通過相對價格變化實現的,稅率提高,納稅後凈報酬減少。就勞動力看,這意味著休閑對做工的價格下降,人們就會選擇休閑而不去做工,勞動力供給就會減少。就資本看,這意味著消費對儲蓄和投資的價格下降,人們就樂意把收入用作消費而不用作儲蓄和投資,資本供給就會減少。此外,經濟主體為了逃避高稅率,還把經濟活動從市場轉入地下。這些都會使生產要素供給減少,利用效率降低,使生產下降。
供給學派進而分析稅率與稅收的關系。因為稅收是稅率與稅收基礎的乘積,稅率變動既然影響生產,就必然影響稅收。拉弗首次把稅率與稅收的關系製成模型,畫在直角坐標圖上,這就是以拉弗命名的拉弗曲線。
減稅,特別是降低邊際稅率能促進生產增長,並可抑制通貨膨脹。拉弗、萬尼斯基、肯普等宣揚正是高稅率挫傷了人們的勞動熱情,阻礙了個人和企業儲蓄與投資 。這就必然導致生產率增長緩慢、生產呆滯,出現商品供給不足、物價上升。這時再加上人為地擴大需求,通貨膨脹勢必加劇。通貨膨脹又使儲蓄和投資進一步萎縮,生產更加呆滯;還使納稅人升進高稅率等級,而實際收入並未增加,納稅負擔因而更重。
因此,供給學派竭力主張大幅度減稅,誇大了降低邊際稅率的作用。他們認為減稅能刺激人們多作工作,更能刺激個人儲蓄和企業投資,從而大大促進經濟增長,並可抑制通貨膨脹。他們還認為,減稅後政府稅收不致減少,還會增多。即使出現財政赤字,對經濟也無關緊要。經濟增長後,赤字自然縮小和消失。
供給學派認為,政府支出不論是公共支出還是轉移支付,都或多或少起著阻礙生產的作用。公共支出中有些是浪費資源,有些雖然對經濟有益,但效率很低。因此,他們主張大量削減社會支出,停辦不必需的社會保險和福利計劃,降低津貼和補助金額,嚴格限制領受條件。
供給學派雖然同意貨幣主義的基本觀點,但在控制貨幣數量增長的目的和措施上 ,同貨幣學派大相徑庭。供給學派認為,控制貨幣數量增長的目的不應只是與經濟增長相適應,而是為了穩定貨幣價值。貨幣價值保持穩定,人們的通貨膨脹心理就會消失。在安排貨幣收入時,人們就樂意保存貨幣,不去囤積物資 ,選擇生產性投資,不做投機性投資。同時,貨幣價值穩定又是保證財政政策,發揮促進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如何保持貨幣價值穩定,拉弗、萬尼斯基、肯普等堅持必須恢復金本位制。

㈣ 凱恩斯主義、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的主張有何不同

1、優缺點不同

貨幣學派依靠貨幣自由調節市場,供給學派依靠供給自由調節市場,貨幣學派及供給學派的理論被稱為反凱恩斯主義,不是因為不主張政府進行干預,而是要求減少政府的干預。

其與凱恩斯主義的主要區別在兩點:政府幹預的度;影響經濟的主要因素或者說關鍵因素是什麼。優點就是強調市場規律,缺點就是忽略了國家的宏觀調控,太注重市場規律當然會引起經濟危機。


2、主張不同

凱恩斯主義的經濟主張,充分就業,刺激消費需求;運用貨幣政策,擴大投資需求,加強國家經濟干預,促進經濟發展。

貨幣學派的主張是影響經濟發展的是貨幣供應量,因此主張控制貨幣供應量,反對擴大政府開支、增加預算來對付衰退和擴大就業。

供給學派的主張是在供給和需求關繫上,供給創造需求,只要供給充足。需求就會跟上,整個社會經濟就會穩定增長,主張減稅刺激經濟發展。

3、目的和措施不同

供給學派認為,控制貨幣數量增長的目的不應只是與經濟增長相適應,而是為了穩定貨幣價值。貨幣價值保持穩定,人們的通貨膨脹心理就會消失。在安排貨幣收入時,人們就樂意保存貨幣,不去囤積物資,選擇生產性投資,不做投機性投資。

同時,貨幣價值穩定又是保證財政政策,發揮促進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如何保持貨幣價值穩定,拉弗、萬尼斯基、肯普等堅持必須恢復金本位制。

㈤ 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的區別

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有3點不同:

一、兩者的實質不同:

1、貨幣學派的實質:貨幣學是研究貨幣促進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規律的學說,貨幣發行的價值總量,不能大於商品價值總量,否則會引起物價全面上漲,又稱貨幣學派,亦稱「貨幣主義」。是西方經濟學派之一。

2、供給學派的實質:供給學派亦稱「供給經濟學」、「供給方面經濟學」。著重從供給方面考察經濟現狀和尋求對策的一種經濟理論。相對於強調經濟需求的凱恩斯主義而言。

二、兩者的興起時間不同:

1、貨幣學派的興起時間: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在美國興起。

2、供給學派的興起時間:20世紀70年代出現於美國。

三、兩者的觀點主張不同:

1、貨幣學派的觀點主張:弗里德曼強烈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實行一種「單一規則」的貨幣政策。這就是把貨幣存量作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開宣布一個在長期內固定不變的貨幣增長率,這個增長率應該是在保證物價水平穩定不變的條件下 ,與預計的實際國民收入在長期內會有的平均增長率相一致。

2、供給學派的觀點主張:供給學派認為,政府支出不論是公共支出還是轉移支付,都或多或少起著阻礙生產的作用。公共支出中有些是浪費資源,有些雖然對經濟有益,但效率很低。因此,他們主張大量削減社會支出,停辦不必需的社會保險和福利計劃,降低津貼和補助金額,嚴格限制領受條件。

(5)供給學派擴展閱讀:

弗里德曼認為,貨幣需求函數是一個穩定的函數,其動向是可以預測的。理由是:

1.影響貨幣供給和需求的因素相互獨立。弗里德曼指出,影響貨幣供應的若干主要因素,並不影響貨幣需求。貨幣需求主要受制於函數式中的那些變數。

2.在函數式的變數中,有些自身就具備相對的穩定性(如U、W),有些只在很少情況下才影響貨幣需求(如1/p dp/dt),因而它們不會破壞貨幣需求函數的穩定性。貨幣需求函數的最主要影響因素是收入與利率。

3.貨幣需求函數的倒數——貨幣流通速度基本上是一個穩定的函數。弗里德曼認為:從實證來看,貨幣流通速度有一定的穩定性和規則性,有規律可循。依據經驗,流通速度往往與收入保持「正一致性」,即同方向變動關系。收入提高,流通速度加快;反之亦然。弗里德曼通過對美國貨幣史的長期研究,論證出貨幣流通速度在長期內是十分穩定的,至於在短期內,用永恆收入的概念來考慮也是穩定的。他在《貨幣數量說-一種重新表述》一文中,曾把貨幣需求函數寫成另一種形式:

此式表明貨幣流通速度函數V是收入Y對貨幣數量M之比,弗里德曼指出,「只要Y是永恆收入,Y對M的比率就會不變」。所以貨幣流通速度無論在長期還是在短期內,都是一個穩定的函數。

㈥ 經濟學中的供給學派是什麼意思

供給學派是 20 世紀 70 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經濟學流派。該學派強調經濟的供給方面,認為需求會自動適應供給的變化,因而得名。

該學派認為,生產的增長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個人和企業提供生產要素和從事經營活動是為了謀取報酬,對報酬的刺激能夠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自由市場會自動調節生產要素的供給和利用,應當消除阻礙市場調節的因素。
該學派的先驅者是加拿大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芒德爾。 70 年代初,他多次批評美國政府的經濟政策,提出同凱恩斯主義相反的論點和主張。 1974 年他反對福特政府徵收附加所得稅控制物價的計劃,主張降低稅率、鼓勵生產,同時恢復金本位、穩定美元價值來抑制通貨膨脹。
芒德爾的論點引起拉弗和萬尼斯基的注意和贊賞,拉弗進一步研究並發展了芒德爾的論點。當時的美國國會眾議員肯普也很重視芒德爾的主張,他任用羅伯茨為他擬定減稅提案,聘請圖爾進行減稅效果的計量研究。

供給學派認為, 1929 ~ 1933 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並不是由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是當時西方各國政府實行一系列錯誤政策造成的,薩伊定律完全正確,凱恩斯定律卻是錯誤的。

供給學派重新肯定薩伊定律以後,進而確認生產的增長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在生產要素中資本至關緊要。資本積累決定著生產增長速度,應當鼓勵儲蓄和投資。

供給學派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個人和企業提供生產要素和從事經營活動都是為了謀取報酬或利潤。因此,對報酬和利潤的刺激會影響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實際工資的刺激將影響勞動力的供給;對儲蓄和投資報酬的刺激會影響資本的供給和利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能夠使生產要素供需達到均衡和有效利用。應當消除不利於生產要素供給和利用的因素。

供給學派指出,政府的經濟政策是經濟主體經營活動的刺激因素,其中財政政策最為重要。在分析經濟政策對行為的影響時,供給學派反對凱恩斯主義只注意政策對經濟主體收入和支出的效果,而是強調政策對生產活動的作用。

供給學派著重分析稅制對生產要素供給和利用的效果。他們指出,經濟主體從事經營活動所關心的並不是獲得的報酬或利潤總額,而是減去各種納稅後的報酬或利潤凈額。在累進稅制條件下,邊際稅率又是關鍵因素。因為經濟主體是否多做工作,或增加儲蓄和投資,要看按邊際稅率納稅後增加的凈報酬是否合算。

他們認為稅率影響經濟主體行為是通過相對價格變化實現的,稅率提高,納稅後凈報酬減少。就勞動力看,這意味著休閑對做工的價格下降,人們就會選擇休閑而不去做工,勞動力供給就會減少。就資本看,這意味著消費對儲蓄和投資的價格下降,人們就樂意把收入用作消費而不用作儲蓄和投資,資本供給就會減少。此外,經濟主體為了逃避高稅率,還把經濟活動從市場轉入地下。這些都會使生產要素供給減少,利用效率降低,使生產下降。

供給學派進而分析稅率與稅收的關系。因為稅收是稅率與稅收基礎的乘積,稅率變動既然影響生產,就必然影響稅收。拉弗首次把稅率與稅收的關系製成模型,畫在直角坐標圖上,這就是以拉弗命名的拉弗曲線。

供給學派認為,政府支出不論是公共支出還是轉移支付都或多或少起著阻礙生產的作用公共支出中有些是浪費資源,有些雖然對經濟有益,但效率很低。社會支出阻礙生產的作用較為嚴重。失業保險津貼使人們寧願失業而不去尋找工作或從事報酬低的工作。福利補助嚴重削弱人們儲蓄的積極性,滋長人們的依賴性,不僅不減輕反而擴大貧困並使貧困永久化。因此,他們主張大量削減社會支出,停辦不必需的社會保險和福利計劃,降低津貼和補助金額,嚴格限制領受條件。

供給學派認為,政府管理經濟的法律條例多數具有阻礙生產的效果。首先是加重企業負擔,提高產品成本。其次是企業為了遵守法律條例,不得不縮減研究開發支出和生產性投資,停止技術改革。更嚴重的是挫傷企業的創新精神和風險投資,造成生產率增長停滯。政府應當放寬對經濟的管理,增強市場機制。

供給學派雖然同意貨幣主義的基本觀點,但在控制貨幣數量增長的目的和措施上同貨幣學派大相徑庭。供給學派認為,控制貨幣數量增長的目的不應只是與經濟增長相適應,而是為了穩定貨幣價值。貨幣價值保持穩定,人們的通貨膨脹心理就會消失。在安排貨幣收入時,人們就樂意保存貨幣,不去囤積物資;選擇生產性投資,不做投機性投資。同時,貨幣價值穩定又是保證財政政策發揮促進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如何保持貨幣價值穩定,拉弗、萬尼斯基、肯普等堅持必須恢復金本位制。

供給學派的論點和主張受到西方經濟學界各方關注。凱恩斯主義者薩繆爾森認為,它既沒有經濟史上的有力證據,又缺乏理論分析上的合理推斷。

考慮稅率變動的影響時,片面強調對生產的效果,忽視對需求的影響,從而誇大減稅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對於供給學派所說減稅不會導致出現財政赤字,即使發生赤字對經濟也無任何妨礙,赤字會自行消失,認為純屬無稽之談。評論者一致指出降低邊際稅率是為富人謀利。因為全面降低累進稅率,高收入階層獲得減稅的好處要比低收入階層多。削減社會支出則使低收入階層直接受到損失。據美國城市研究所研究, 1981 年美國總統里根實施全面降低所得稅率和削減社會支出後,美國家庭收入分配不均程度顯著加大。評論者引用美國普查局公布的關於貧困線下人口連年猛增的統計,證明美國社會貧困加重。

政府幹預經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並非政治家任意設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國家在資源分配和利用、保持經濟穩定、收入再分配等方面的干預和調節,對經濟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制訂生產安全、環境保護等法律條例,雖然增加了企業負擔,但保護了社會利益。

恢復金本位制將大大縮減貨幣供應量的增長,使經濟陷入長期衰退。指出貨幣歷史表明金本位並不能保證物價穩定。

㈦ 凱恩斯主義,貨幣學派和供給學派的主張分別是什麼

  1. 凱恩斯主義主張國家採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即擴大政府開支,實行財政赤字,刺激經濟,維持繁榮。

  2. 貨幣學派在理論上和政策主張方面,強調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是引起經濟活動和物價水平發生變動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布倫納於1968年使用「貨幣主義」一詞來表達這一流派的基本特點,此後被廣泛沿用於經濟學文獻之中。

  3. 供給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經濟學流派。該學派強調經濟的供給方面,認為需求會自動適應供給的變化,因而得名。

㈧ 凱恩斯學派和供給學派的區別

供給學派和凱恩斯主義是區別明顯的,二者在興起背景、理論體系、政策觀點、政策影響、理論缺陷方面都存在很多區別。
(一)興起背景不同 。凱恩斯主義興起於二十世紀3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大蕭條時期,而供給學派產生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呈現高通貨膨脹率和低增長率並存時期。1929-1933年,美國、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普遍性的經濟大蕭條,表現為工業生產總值下降、失業率上升、投資崩潰,傳統信奉自由經濟的新古典經濟學無法做出解釋,甚至產生了資本主義向何處去的困惑,西方經濟學發展史上第一次大的理論危機出現了,而凱恩斯及時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1936年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的出版標志著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正式誕生。自二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初,凱恩斯主義在西方經濟學中占據統治地位。但是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美國及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呈現高通貨膨脹率和低增長率並存的狀況,凱恩斯主義經濟學遇到了空前的理論危機,客觀上需要新的經濟理論來應對和解釋。於是供給學派、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等體現自由主義思潮的經濟學流派應運而生,可見從一開始供給學派就是作為凱恩斯主義的對立面產生的。
(二)理論體系不同。凱恩斯主義的理論體系以解決就業問題為中心,認為社會的就業量取決於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共同構成的有效需求,受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流動性偏好三大「基本心理規律」制約,資本主義經濟會出現投資需求不足和非自願性失業,結論是資本主義無法依靠市場機制實現充分就業的均衡,需要國家有效干預取代完全放任的自由經濟,市場非出清、非均衡需要外部干預成為凱恩斯主義理論的邏輯出發點;而供給學派的理論淵源主要是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相比供給學派的理論體系較為單薄,更偏重於政策主張。該學派認為,生產的增長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是商品與勞務的生產與提高生產率,為增加供給,需要運用稅收等政策促進儲蓄和鼓勵企業投資。
(三)政策觀點 不同。在政策上,凱恩斯主義反對「自由放任」和「無為而治」的傳統做法,否認市場可以自動維持充分就業和自動出清,主張國家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對經濟生活進行積極干預和調整。在解決經濟蕭條和促進就業方面,凱恩斯主義認為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更有效,提出了功能性的財政預算政策,主張以赤字財政政策來解決經濟蕭條問題,體現出國家干預思想;而供給學派認為「滯脹」的出現是凱恩斯需求管理政策的惡果,提出重新肯定「薩伊定律」,主張在市場供求關系中把供給放在首位,調整政府幹預的內容和方向,更多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減稅等措施鼓勵儲蓄、投資和工作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據此,針對當時美國的「滯脹」狀態,「供給學派認為美國經濟的頭號問題不是通貨膨脹,而是生產率的下降。提高勞動生產率是解決通貨膨脹的唯一辦法」。
(四)政策影響不同。作為西方經濟學史上具有革命地位的凱恩斯主義,顛覆了信奉市場機制自由運行的傳統古典經濟學,提出了政府幹預經濟的全新指導思想,在危機中挽救了資本主義。凱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經濟學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凱恩斯經濟理論注重社會心理分析,也為以後的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乃至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提供了某種借鑒。1992年美國柯林頓政府實踐新凱恩斯主義政策主張,推行既要刺激經濟增長、實現充分就業,又要削減赤字、壓縮債務的經濟增長戰略,2008年金融危機後回歸凱恩斯主義成了歐美領導人制定政策的現實選擇,顯示了凱恩斯主義強大的生命力;而供給學派自然無法和號稱「拯救了資本主義」的凱恩斯主義相提並論,它產生於傳統凱恩斯主義遭到質疑及西方經濟學流派紛紛興起的時刻,它對美國、英國政府特定時期的經濟政策產生了重要影響,但其理論沒有繼續豐富和完善,相比起傳統凱恩斯主義及其以後的分支流派,其影響力都不能相提並論。
(五)理論缺陷不同。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缺少微觀經濟基礎,其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傳導機制也需繼續檢驗,而其政策措施只著眼於解決短期經濟問題,對經濟長期增長作用有限也是凱恩斯主義的明顯缺陷;供給學派堅持從古典經濟學淵源解決現實問題,片面強調「供給方」管理,缺乏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只是簡單重申了古典經濟學的觀點,所提出的政策主張缺乏系統的理論基礎,其邊際減稅政策被認為是在保護富人的利益,所以供給學派的減稅理論曾遭到一些經濟學家的批評,甚至供給學派內部在減稅等理論政策的功效上也存在爭論,但其最大的不足在於它由只強調需求的一個極端走到了只強調供給的另外一個極端。

㈨ 供給學派的介紹

展開全部
供給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經濟學流派。該學派強調經濟的供給方面,認為需求會自動適應供給的變化,因而得名。

㈩ 什麼是供給學派

供給學派理論概述 供給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興起的一個經濟學流派。該學派強調經濟的供給方面,認為需求會自動適應供給的變化,因而得名。 該學派認為,生產的增長決定於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供給和有效利用。個人和企業提供生產要素和從事經營活動是為了謀取報酬,對報酬的刺激能夠影響人們的經濟行為。自由市場會自動調節生產要素的供給和利用,應當消除阻礙市場調節的因素。 這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拉弗把供給經濟學解釋為:「提供一套基於個人和企業刺激的分析結構。人們隨著刺激而改變行為,為積極性刺激所吸引,見消極性刺激就迴避。政府在這一結構中的任務在於使用其職能去改變刺激以影響社會行為」。

熱點內容
明凱照明 發布:2021-09-07 23:34:46 瀏覽:22
下跌的股票全賣還是賣一半 發布:2021-09-07 23:34:38 瀏覽:620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發布:2021-09-07 23:33:28 瀏覽:835
通達信好股票主圖指標 發布:2021-09-07 23:33:22 瀏覽:2
今天華蘭生物股票怎麼樣 發布:2021-09-07 23:32:55 瀏覽:901
申聯生物是新上市的股票嗎 發布:2021-09-07 23:32:45 瀏覽:360
股票重組復牌首日漲跌幅限制 發布:2021-09-07 23:31:16 瀏覽:371
如何挑選長期投資的股票 發布:2021-09-07 23:31:14 瀏覽:183
機構調研最多的股票2020 發布:2021-09-07 23:29:17 瀏覽:306
股票中總成本均價線是什麼指標 發布:2021-09-07 23:29:16 瀏覽: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