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十二五規劃
① 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的背景
至2011年,我國物聯網發展與全球同處於起步階段,初步具備了一定的技術、產業和應用基礎,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產業發展初具基礎。無線射頻識別(RFID)產業市場規模超過100億元,其中低頻和高頻RFID相對成熟。全國有1600多家企事業單位從事感測器的研製、生產和應用,年產量達24億只,市場規模超過900億元,其中, 微機電系統(MEMS)感測器市場規模超過150億元;通信設備製造業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建成全球最大、技術先進的公共通信網和互聯網。機器到機器(M2M)終端數量接近1000萬,形成全球最大的M2M市場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我國2010年物聯網市場規模接近2000億元。
技術研發和標准研製取得突破。我國在晶元、通信協議、網路管理、協同處理、智能計算等領域開展了多年技術攻關,已取得許多成果。在感測器網路介面、標識、安全、感測器網路與通信網融合、物聯網體系架構等方面相關技術標準的研究取得進展,成為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感測器網路標准工作組(WG7)的主導國之一。2010年,我國主導提出的感測器網路協同信息處理國際標准獲正式立項,同年,我國企業研製出全球首顆二維碼解碼晶元,研發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光纖感測器,TD-LTE技術正在開展規模技術試驗。
應用推廣初見成效。至2011年,我國物聯網在安防、電力、交通、物流、醫療、環保等領域已經得到應用,且應用模式正日趨成熟。在安防領域,視頻監控、周界防入侵等應用已取得良好效果;在電力行業,遠程抄表、輸變電監測等應用正在逐步拓展;在交通領域,路網監測、車輛管理和調度等應用正在發揮積極作用;在物流領域,物品倉儲、運輸、監測應用廣泛推廣;在醫療領域,個人健康監護、遠程醫療等應用日趨成熟。除此之外,物聯網在環境監測、市政設施監控、樓宇節能、食品葯品溯源等方面也開展了廣泛的應用。
盡管我國物聯網在產業發展、技術研發、標准研製和應用拓展等領域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應清醒的認識到,我國物聯網發展還存在一系列瓶頸和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與國外差距較大,高端綜合集成服務能力不強,缺乏骨幹龍頭企業,應用水平較低,且規模化應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隱患等。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物聯網由起步發展進入規模發展的階段,機遇與挑戰並存。
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美國已將物聯網上升為國家創新戰略的重點之一;歐盟制定了促進物聯網發展的14點行動計劃;日本的 U-Japan計劃將物聯網作為四項重點戰略領域之一;韓國的IT839戰略將物聯網作為三大基礎建設重點之一。發達國家一方面加大力度發展感測器節點核心晶元、嵌入式操作系統、智能計算等核心技術,另一方面加快標准制定和產業化進程,謀求在未來物聯網的大規模發展及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
創新驅動日益明顯。物聯網是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自主創新突破的重點方向,蘊含著巨大的創新空間,在晶元、感測器、近距離傳輸、海量數據處理以及綜合集成、應用等領域,創新活動日趨活躍,創新要素不斷積聚。物聯網在各行各業的應用不斷深化,將催生大量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新模式。
應用需求不斷拓寬。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將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更加註重經濟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亟需採用包括物聯網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提升傳統產業的發展質量和效益,提高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和家居生活智能化水平。巨大的市場需求將為物聯網帶來難得的發展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產業環境持續優化。黨中央和國務院高度重視物聯網發展,明確指出要加快推動物聯網技術研發和應用示範;大部分地區將物聯網作為發展重點,出台了相應的發展規劃和行動計劃,許多行業部門將物聯網應用作為推動本行業發展的重點工作加以支持。隨著國家和地方一系列產業支持政策的出台,社會對物聯網的認知程度日益提升,物聯網正在逐步成為社會資金投資的熱點,發展環境不斷優化。
② 國家的十二五規劃重點支持哪些產業呢
物聯網
新能源
③ 十二五規劃建議全文
還沒對外發布,等等吧
④ 物聯網龍頭股有哪些那隻是龍頭
物聯網十二五規劃將出台
產業規模或突破5000億
全國已有28個省市將物聯網作為新興產業發展重點之一,不少一二線城市在建設或籌建物聯網產業園。伴隨著物聯網「十二五」規劃即將落地,將加速這一無形的網路從多點開花向星火燎原勢頭邁進。業內預計到2015年,物聯網產業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
物聯網龍頭股有哪些?A
股共有幾十隻物聯網概念,詳細的看看這個: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df34f90102je.html
12隻物聯網概念龍頭股
(投資分析):
⑤ 2012年為什麼被稱為物聯網元年
被列為十二五隻是其中一個,物聯網標志在2012年被制定的 。
⑥ 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統籌協調機制
建立和完善協同工作機制,加強部門合作,協調物聯網在重點領域應用示範工作,解決物聯網發展面臨的關鍵技術研發、標准制定、產業發展、安全保障等問題。建立健全行業統計和運行監測分析工作體系,加強對重大項目建設的監督、檢查和處理,推動物聯網產業發展。
(二)營造政策法規環境
加強對國內外物聯網發展形勢研究,做好政策預研工作,針對發展中出現的熱點、難點問題,及時制定出台相關管理辦法。總結推廣各地區、各部門的先進經驗,加強政策協調,制定促進物聯網健康有序發展的政策法規。
(三)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增加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規模,加大產業化專項等對物聯網的投入比重,鼓勵民資、外資投入物聯網領域。積極發揮中央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作用,支持中央企業在安全生產、交通運輸、農林業等領域開展物聯網應用示範。落實國家支持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稅收政策,支持物聯網產業發展。
(四)注重國際技術合作
發揮各種合作機制的作用,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推進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鼓勵境外企業和科研機構在我國設立研發機構;鼓勵我國企業和研發機構積極開展全球物聯網產業研究,在境外開展聯合研發和設立研發機構,大力支持我國物聯網企業參與全球市場競爭,持續拓展技術與市場合作領域。
(五)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制定和落實相關人才引進和配套服務政策。以良好的服務穩定人才,努力做好引進人才的戶口管理以及子女入學、基本養老、基本醫保等配套的公共服務,有計劃地改進生活配套設施建設,創造適合人才事業發展和健康生活的生存環境。加大力度培養各類物聯網人才,建立健全激勵機制,造就一批領軍人才和技術帶頭人。
⑦ 智能工業不屬於十二五規劃重點示範的物聯網產業相關是不是對的
重點示範包括三個領域:1.開展經濟運行中重點行業應用示範。重點支持物聯網在工業、農業、流通業等領域的應用示範。2.開展面向基礎設施和安全保障領域的應用示範。重點支持交通、電力、環保等領域的物聯網應用示範工程。3.開展面向社會管理和民生服務領域的應用示範。重點支持公共安全、醫療衛生、智能家居等領域的物聯網應用示範工程。
⑧ 十二五規劃內容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綱要)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2010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 「十二五」時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深刻認識並准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科學制定「十二五」規劃,對於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對於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科學發展新局面 中共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
[2]二、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三、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四、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 五、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 六、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七、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八、加強社會建設,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九、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十、加快改革攻堅步伐,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十一、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十二、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起來,為實現「十二五」規劃而奮斗
編輯本段規劃進展
綜述
2008年11月6日國家發改委召開了新聞通氣會,規劃司司長李守信介紹開展「十二五」規劃前期重大問題研究工作的有關考慮。李守信主要從三方面作了介紹。
前期研究意義
啟動「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在即。充分和扎實做好各項前期准備工作,搞好規劃前期重大問題研究是其中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即將進入的「十二五」時期,中國仍將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於挑戰。因此,「十二五」規劃將是中國妥善應對國內外發展環境重大變化的五年規劃,是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十七大提出的新的發展要求的五年規劃,也是承諾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五年規劃。科學制定並實施好「十二五」規劃,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為進一步提高規劃編制的透明度、民主參與度,廣泛凝聚社會各界的智慧,對重大問題形成共識,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國家發展改革委決定對「十二五」規劃前期重大問題研究進行公開選聘研究單位。 每個五年規劃的編制工作一般都要經過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規劃框架和起草規劃草案幾個階段。前期重大問題研究是基礎,是否能夠做到充分和扎實,直接影響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響到最後形成的規劃的科學性、有效性和權威性。
內容要求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要求: 為了做好「十二五」規劃前期研究課題公開選聘研究單位工作,發展改革委在課題內容安排上作了改進。按照黨的十七大的總體部署和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充分討論和廣泛徵求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個包含8個領域39個題目的《十二五」規劃前期重大問題選題指南》,供大家申請課題時參考。《指南》選取的這些題目,重點是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關於「十二五」規劃總體思路研究,發展目標研究等;另一方面是關於需要推動解決的制約經濟社會中長期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統籌城鄉發展等,研究重點是尋找破解這些問題路徑、方向,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策舉措。項目單位在申報課題時,可以依據自己的研究優勢,直接用《研究指南》列出題目,也可以圍繞《研究指南》確定的領域,自行確定研究題目,但是一定要圍繞規劃編制工作需要,突出關系全局發展的問題,突出戰略發展的問題,突出宏觀性、政策性方面的問題。要能直接為提出「十二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思路、起草「十二五」規劃《綱要》服務,從國家中長期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把問題分析透徹,把解決思路梳理清楚,並提出針對性和實用性強的政策措施。
工作安排
公開選聘工作的有關安排: 具體安排大家可以參考國家發展改革委《「十二五」規劃前期重大問題研究公告》或登陸發展改革委門戶網站查詢。目前,發展改革委課題申請對象僅限於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行業協會及國際組織,以及其他經審查符合條件的機構或組織,不面向個人。請有意申請課題的單位,一定要在規定日期前報送課題申請書,以免錯過評審。發展改革委將主要依據申請單位選題是否准確,針對性如何;課題方案思路是否清晰,可操作性如何;研究方法是否科學,是否適合選題要求;以及研究單位的資質、研究人員的素質和以往的研究成果等,來確定最終入選課題。為進一步將課題研究與規劃編制工作結合起來,增強研究成果的針對性、實用性,發展改革委將在研究期間,組織有關專家聽取2-3次課題成果匯報,請各課題負責人能夠帶頭做好研究工作,按要求進行匯報。希望各單位能夠繼續本著為國家未來發展出謀劃策的意願出發,並撰寫出有思想、有深度、有實際可操作性的研究報告,高水平、高質量地完成研究任務。
編輯本段規劃特色
綜述
「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工作據悉已經開啟,中國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楊偉民近日透露了「十二五」規劃的5條思路,其中,結構調整為首要目標,社會建設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富民任務
須明確提出「富民」任務 做為統領未來5年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總體規劃,我認為,「十二五」規劃應明確提出「富民」的目標和任務。 中國每個五年計劃或規劃都有一個相對明確的主題。所謂主題,也就是未來5年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當然,問題最後能否解決或解決的程度如何,取決於諸多因素,但在編制規劃的時候,總有個相對集中的主題。具體到「十二五」規劃,之所以應將「富民」做為一個必須解決的問題而提出來,是基於以下幾點考慮。 首先,「十二五」規劃是新中國60年後的一次再出發。中國剛剛隆重慶祝了60歲生日,進入下一個甲子,應該有一個新的發展思路。 其次,「十二五」規劃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後中國實行的第一個五年規劃,而此次金融危機無論對世界還是對中國,都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題。 第三,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目前中國人均GDP首次達到3200美元,按照國際標准,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以上便開始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這一時期的發展思路肯定與過去不同。 上述三點決定了「十二五」規劃與此前的十一個規劃有著本質的差別。這個差別就是,過去的十一個規劃追求「國強」,「十二五」規劃則追求「民富」。這當然不是說,建國60年來特別是改革30年來百姓的生活沒有提高,而是指相對於GDP的增長,作為整體的民眾的富裕程度沒有GDP增長快。何況,按照聯合國的貧困標准,中國至少還有一億多人生活在貧困線下。 另外,從近幾年的情況看,中國社會的很多問題都跟貧富差距和民眾的普遍不富裕有著直接的關系。如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的問題、消費和內需不足的問題,乃至一些群體性事件,都有著貧富分化的影子。貧富分化甚至直接影響到中國社會的穩定。 所以,「十二五」規劃政策的著力點應該轉到把提高居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富裕人民群眾作為全新思路和戰略,圍繞著如何「富民」問題,制定行動路線圖。而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今天的經濟實力也已經為解決「富民」問題提供了物質基礎。 民乃國之本。對於「民富與國強」的關系,是先有民富而後才有國強,而不是相反。事實上,多少國家興衰的歷史也告訴人們,民富雖然不必然等於國強,但民不富,國家必然不強;即使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強,也只能是外強中干。只有建立在普遍民富基礎上的強大,才是根本性的強大。 因此,中國政府需要更新觀念,在政策上,把「富民」作為一個明確的目標和任務。這就有必要在編制「十二五」規劃時,制定一個長期的提高福利的戰略規劃,這個戰略規劃的目的,是為建立一個有競爭力和公平正義的福利國家打下基礎。 「富民」雖然是一個經濟問題,但經濟問題的解決離不開政治。事實上,改革以來貧富差距的形成和拉大本身就有政治因素在內。為什麼經濟高速增長但人民的生活水平卻得不到同步提升?症結就在於蛋糕的分配不合理。也就是說,經濟發展成果的最大收益者不是普通群眾,而是政府及其與公權力有關聯的利益群體,以及資本利益集團和壟斷國企的經理層與員工等。而政府之所以能夠抽走國民收入的大頭,並隨心所欲地支配財富而不受監督,資本之所以能夠壓制眾多的勞動力,原因又在於政府的權力過大。 中國傳統上本就是一個大政府國家。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普通民眾,心中都存在一個大政府觀念。所以,要在政府權力過大的情形下改變收入分配不合理狀況,須將之作為一個政治問題來看待,否則,僅僅視之為一個經濟問題,解決起來很難。 另一方面,盡管「富民」問題在未來5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內非常重要,但畢竟不是事物的全部,不能代替其他問題的解決。正如本文開頭所說,在官方看來,「十二五」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是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和區域結構等諸種結構構成的結構難題。結構問題在中國來說不是一個新問題,但「十二五」規劃還是把它列為必須優先解決的頭等大事,這說明,結構問題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的造成的危害不能再延續下去。 現在的情況是,雖然高層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要解決起來相當困難,否則,它也不會積累到今天這個程度。中國經濟結構的失衡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的不當干預造成的。眾所周知,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是政府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該增長方式的特點是,以追求GDP為主要目標,以擴大投資規模為主要任務,以重化工業項目和熱衷批租土地為主要途徑,以行政推動和行政干預為主要手段。 在這樣一種增長方式下,經濟越是高速發展,政府特別是地方政府獲利就越大。原因很簡單,政府掌握著切蛋糕的刀,他當然會把最大的一塊留給自己。而利益一旦累積,要改變起來就非常難。這也是調整結構和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喊了多少年卻一直進展不大的根源。不但如此,當遇到外部的危機時,就像本次金融危機一樣,為了保增長,還會進一步強化結構失衡和政府對經濟增長方式的主導。
政府變革
以外部力量促進政府變革 所以,要轉變增長方式,推進各種結構調整,關鍵在於變革政府的治理方式。政府若不放棄對經濟增長方式的主導權,不將自身對經濟運行的干預建立在市場基礎上,要轉變發展方式只能是一句空話。 但在政府成為市場最大獲利群體的情況下,要政府放棄自身利益,主動改革,談何容易?這個時候,就需要靠非政府的外部力量去促使政府變革。外部的力量可以通過立法等手段對行政權力進行修正性、補充性的約束和重新界定,或者以嚴格的程序防止行政權力的過度使用,或者通過加強社會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從而迫使政府做到: (一)轉變和縮減政府的行政職能,限制行政權力; (二)規范行政行為,控制行政權; (三)加強社會自治,將一部分行政權轉化為社會的權力,使公民參與到國家事務的管理和監督。以此建立起政府的公共治理結構。 應該說,在目前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博弈成為基本現實的背景下,依靠包括經濟主體的市場力量在內的廣泛的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促進政府變革,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而且已越來越大。總之,要減少政府對經濟的不當干預,須使政府形成一個穩定和完善的權力運作機制和框架。當政府用一種比較規范的方式來行使公權力時,經濟主體自會在市場的作用下,自然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型,而無須政府勞神費力。就此而言,「十二五」規劃的目標和任務能否如期完成,取決於政府變革的程度。
編輯本段相關報道
10月15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定於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開。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是會議主要議程之一。 7月22日和9月28日召開的兩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分別確定了此次會議的主要議程和日期,並討論了擬提請全會審議的文件。 中央政治局會議傳遞明確信號 中央全會在黨的歷史上通常都有重要標識意義。近年來,通過定期的政治局會議和中央全會的平台,黨先後討論和作出了包括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和具體決策部署。比如,十六屆五中全會的「十一五」規劃建議、十六屆六中全會的社會和諧部署,十七屆四中全會的進一步推進黨的建設決定。 十七屆五中全會有關「十二五」規劃建議,將勾勒出中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民主民生方面的發展路徑與圖景,引起各方高度關注。 9月28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綜合判斷國際國內形勢,中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既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 會議強調,制定「十二五」規劃,更加註重以人為本,更加註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註重統籌兼顧,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媒體分析指出,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有關表述,傳遞出明確的信號――即將啟程的「十二五」,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將邁出更大的步伐,邁向更廣的領域,將為中國全面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轉型奠定體制基礎。「十二五」規劃將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和問題入手,在健全市場配置資源機制、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破除城鄉二元體制、創新公共服務體制等方面,提出重大改革任務。 地方業績考核淡化GDP目標 其一,定調「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其二,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十二五」關注度密集加溫 9月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等九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密集赴各地考察調研,廣東、新疆、黑龍江、寧夏……足跡遍及東部、西部和中部不同類型的省區,考察調研內容涉及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民生改善、重點領域改革等多個方面。分析認為,在五中全會前夕高層密集下基層,了解實際情況和民眾所需,將有助宏觀決策。同時,也凸顯出中央高層對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的高度重視,對制定好十二五規劃、全面推進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決心和信心。 近期,中國主流媒體也紛紛推出系列報道,回顧「十一五」,展望「十二五」。新華社的文章指出,「十一五」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間,中國經受住了國際金融危機、汶川地震等一系列歷史罕見的嚴峻挑戰,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結構調整也取得了積極進展,為「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中新社報道說,五年前,「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之類的表述,就已出現在「十一五」規劃中。如今,在「十二五」期間完成這一轉變已變得更為迫切。事實上,要取得突破性進展,仍然面臨巨大的困難,甚至更嚴峻的挑戰。觀察家們普遍認為,中國正步入1950年代社會制度轉型和1980年代以來經濟體制轉型之後的第三次社會轉型。 港台地區近期也顯示出對「十二五」的高度關注。台灣輿論對「十二五規劃」多有期許。《工商時報》日前發表社論指出,站在台灣的立場,我們期盼大陸經濟得以在未來5年內全面轉型更新,因為那將為兩岸經貿合作的深化與提升帶來新的契機。 《聯合報》從10月4日到8日開辟「十二五新方向」專題,連載5篇文章分析大陸經濟轉型契機、兩岸新產業合作等。文章說,大陸「十二五」期間將加速經濟結構改變,從「世界工廠」轉型為「世界市場」。台灣產業如能掌握大陸轉型契機,利用兩岸互補優勢,培育國際化品牌,自是商機無限。 進入10月,香港各界對於「十二五」的關注度日益升溫,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10月13日在《施政報告》記者會上表達了香港對「十二五」充滿期望。 曾蔭權說,香港參與「十二五」規劃的工作已經開始很久,已邀請了發改委的專家來香港實地研究幾次,也在北京商討了多次,今年也跟內地的專家、廣東省以及港澳辦商討這件事。 曾蔭權說,最重要是利用「十二五」清楚介紹香港將來發展的定位,特別是香港作為國際性的金融中心、航運中心、貿易中心的地位,並講清楚香港與上海等國內的金融中心的分工問題,以及把粵港合作、特別是融合香港作為區域發展財務中心的工作更清楚地寫出來,這樣香港就可以放心「先行先試」。[3]
編輯本段解讀建議
建議公布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規劃建議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規劃建議稱,十二五規劃期間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我們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積極創造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十二五規劃將對社會經濟發展與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樣的提示作用?[4]對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的將「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綜合處石象斌認為,粗放的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建議將經濟轉型作為主線,以符合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新特徵。對國家提出的「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戰略」,專家們認為,這將有利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局面。[3]
城市發展
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剛剛發布《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提出:「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積過度擴張。」「如今,我國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城市化脫節的問題。」北京中原三級市場研究部總監張大偉認為,農村人口直接進入「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直接導致一線城市人口密度過大,而二三線城市人口密度不足、發展較為緩慢。 「城市發展要一步一步來,此次《建議》提出的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主要針對的是我國的二三線城市。」王珏林表示,目前大量的中小城市存在著人口密度不足的問題,而從節約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以及完善城市功能的角度出發,這一現狀亟須改變。 「這從最近的樓市宏觀調控政策中也可窺見一斑。」張大偉分析,系列樓市調控政策主要著力點是房價上漲較快的一線城市而非二三線城市。「可以預見,在『十二五』規劃指導下,二三線城市將迎來一輪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新機會。」[5]
推進物聯網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曉強昨日出席2010中國國際物聯網(感測網)博覽會時表示,國家十二五規劃已經明確提出,要發展寬頻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國家基礎設施,推進物聯網的應用。他介紹說,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圍繞物聯網的技術、標准、應用示範等內容做相關的推進工作。 報告建議,為推進中國物聯網健康發展,在發展策略層面,國家應統籌規劃,加快構建產業鏈。通過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引導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加快融合,重點加強晶元設計製造、設備製造、運營、解決方案、系統集成等環節的產業鏈構建、整合和優化,盡快形成完整、貫通的產業鏈。相關省、市要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特點,發揮差異化優勢,有所側重地發展物聯網產業,並與本地原有的產業形成良性互動,實現產業的協同放大效應。[6]
水電未冷落
如果要達到中國已經定下的減排目標,以及極富進取心的清潔能源發展目標,積極發展水電和核電成為最便捷的道路。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下稱《建議》)就提出,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 關於「十二五」期間中國水電的布局,曾參與「十二五」規劃制定的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王民浩透露,「十二五」期間新開工水電將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預計建設投產的都是裝機容量較大的水電項目;從我國常規水電發展布局來看,我國水電投產規模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的金沙江、大渡河、雅礱江、瀾滄江和黃河上游,其他中型水電和小水電分布較為分散。 王民浩表示,由於水電工程建設周期長,如金沙江的溪洛渡、向家壩等「十二五」期間投產的水電項目基本上都已經開工建設,按照他的估計,均可以在「十二五」期間順利投產。[7]
⑨ 物聯網技術在物流中的應用涉及到哪些方面及程度
工業、農業、交通等各個領域都應用到物聯網技術。ENH數字化施工,例如:公路建設、水電大壩建設、機場建設、鐵路建設中利用物聯網技術,在壓路機、攤鋪機、拌合站上安裝監測設備,施工過程中實時質量、數據的監測。重點技術領域:在感測器、信息處理技術、物聯網安全技術,尤其是與製造業有關的感測器製造業領域,這些技術也是物聯網的關鍵基礎技術;重點應用領域:在關乎經濟安全運行的基礎行業例如環境、工業、農業等是物聯網十二五規劃發展的應用重點,而在民生密切關聯的醫療、食品、及社會管理領域,也是物聯網十二五規劃發展的重點。
⑩ 工信部於哪一年制定了《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
以下回答僅供參考:
為加快物聯網發展,培育和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2011年11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該《規劃》分現狀及形勢,指導思想、發展原則、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保障措施5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