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重組 » 茨威格

茨威格

發布時間: 2021-08-30 13:48:19

㈠ 茨威格簡介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奧地利著名作家、小說家、傳記作家。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傳記、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見的珍藏》《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偉大的悲劇》等。他的小說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他比較喜歡某種戲劇性的情節。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的曲折、離奇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
他出身於富裕的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後去世界各地游歷,結識羅曼·羅蘭和羅丹等人,並受到他們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從事反戰工作,成為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二十年代赴蘇聯,認識了高爾基。1934年遭納粹驅逐,先後流亡英國、巴西。1942年在孤寂與感覺理想破滅中與妻子雙雙自殺。

斯蒂芬·茨威格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以德語創作贏得了不讓於英、法語作品的廣泛聲譽」。他善於運用各種體裁,寫過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還從事過文學翻譯。他在詩、短論、小說、戲劇和人物傳記寫作方面均有過人的造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說和人物傳記最為著稱。茨威格對心理學與弗洛伊德學說感興趣,作品擅長細致的性格刻畫,以及對奇特命運下個人遭遇和心靈的熱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圍都有著經久不衰的魅力,國內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內出版過幾乎所有他的傳記著作和小說文集。

其代表作有小說《最初的經歷》、《馬來狂人》、《恐懼》、《感覺的混亂》、《人的命運轉折點》(又譯《人生轉折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又譯《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象棋的故事》、《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滑鐵盧之戰》、《危險的憐憫》等;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傳記《異端的權利》、《麥哲倫航海紀》、《斷頭王後》、《人類群星閃耀的時刻》(又譯《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三位大師》、《同精靈的斗爭》、《三個描摹自己生活的詩人》等。

㈡ 茨威格的簡介以及他為什麼要自殺

1、簡介: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奧地利小說家、詩人、劇作家、傳記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象棋的故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傳記《三大師》和《一個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茨威格出身富裕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日後周遊世界,結交羅曼·羅蘭和弗洛伊德等人並深受影響。創作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以傳記和小說成就最為著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反戰工作,1934年遭納粹驅逐,流亡英國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殺。

2、自殺原因及背景: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於次年移居英國。1938年入英國籍。不久離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時值法西斯勢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鄉歐洲」的沉淪而感到絕望,遂於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麗莎白·奧特曼(33歲)在里約熱內盧近郊的佩特羅波利斯小鎮的寓所內雙雙服毒自殺。

病理學家認定他們是在中午到下午的4點鍾之間死去的,服用了巴比妥,警察發現時,茨威格與妻子擁躺在床上,一瓶礦泉水放在床邊的桌子上。一代文豪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

(2)茨威格擴展閱讀:

人物經歷:

1911年,結識弗洛伊德,並一直保持友誼;悲劇《濱海之宅》問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說集《初次經歷—兒童國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錄《朦朧夜的故事》、《家庭女教師》、《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

以青春萌發期的兒童視角去觀察為情慾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繪為情慾所驅使的人的精神世界,這成為他此後作品的一個基調,他把這部小說集稱為他「鏈條小說」最初的一部。

1912年,獨幕劇《變換不定的喜劇演員》問世,同年上演;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發表《致外國友人的信》。

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薩爾茨堡購買了房屋;結識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溫德尼茨;創作了戲劇《耶利米》,第一部反戰劇在瑞士首演,取材與《聖經·舊約》中的《耶利米書》。

1918年,發表文章《信奉失敗主義》、小說《桎梏》;一戰以奧德失敗告終;1919年後長期隱居在薩爾茨堡,埋頭寫作。

1920年,與離異並帶有兩個孩子的溫德尼茨結婚,創作《三位大師》;1922年,出版「鏈條小說」的第二本小說集《熱帶癲狂症患者》,收錄《熱帶癲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芳心迷離》等,寫成年期的情慾,展示由情慾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態,它們在潛意識的驅使下犯下了所謂的「激情之罪」。

1926年,發表文章《匆忙的靜中一瞥》;1927年,發表第三本小說集《情感的迷惘》,收錄《情感的迷惘》《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一顆心的淪亡》等六個短篇,寫老年期的情慾,主人公都是歷經滄桑的過來人,這些人在情慾的驅逼或意外打擊時心靈的震顫和意識的流動。

1928年應邀赴前蘇聯,與高爾基結識,且完成了由三本書組成的作家傳記《世界建築師》:《三位大師》(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與魔的搏鬥》(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薩諾瓦、斯湯達、托爾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組成的集子《人類群星閃耀時》;

1929年,歷史人物傳記《約瑟夫·福煦》;1931年,出版《通過精神進行治療》;1932年,歷史人物傳記《瑪麗·安東內特》;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於次年移居英國,同年被納粹驅逐出故居,開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紹一位流亡的猶太少女夏洛特·阿爾特曼做秘書;創作出《看不見的收藏》、《日內瓦湖畔的插曲》、《舊書商門德爾》、《巧識新藝》等作品;

1934年發生維也納事件,奧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奧合並,遭納粹驅逐,先後流亡英國、巴西。

1935年,《瑪利亞·斯圖亞特》,歷史人物傳記《鹿特丹人伊拉斯謨的勝利與悲哀》;

1936年,發表以中世紀的宗教改革為背景的傳記《卡斯台里奧反對加爾文》;長篇小說《心靈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銀幕。

1937年,與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離婚;1939年,二戰爆發,奧地利被侵佔;失去國籍;與阿爾特曼結婚。1938年,奧地利並入德國後,他便加入英國籍,不久又離英赴美。

1940年經紐約去巴西,時值法西斯勢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鄉歐洲」的沉淪而感到絕望。

1942年,完成自傳《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麗莎白·綠蒂(33歲)在里約熱內盧近郊的佩特羅波利斯小鎮的寓所內雙雙服毒自殺。

㈢ 茨威格作品

代表作有短篇小說《象棋的故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傳記《三大師》和《一個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茨威格出身富裕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日後周遊世界,結交羅曼·羅蘭和弗洛伊德等人並深受影響。創作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以傳記和小說成就最為著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反戰工作,1934年遭納粹驅逐,流亡英國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殺。

(3)茨威格擴展閱讀:

作品主題

茨威格的作品,尤其是他的小說創作,主要以「情感、激情—情慾、女性」為主題,通過描寫人物的內心世界,而展現出的各種復雜豐富的感情活動和心理狀態,恰與中國讀者的審美期待視界相融通。

這些小說文本或者重視對少男少女青春萌動的心理剖析,或者記錄為情慾所驅使而犯下激情之罪的成年男女的痛苦心靈自白,或者描寫暮年男女激烈情感歷程的悲苦回憶。讀者在茨威格的作品裡「發現了一個陌生而吸引人的情感世界」,並為此與它們產生了「共鳴」。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歐洲並不是個和平世界,貌似安全的表象下隱藏著動盪不安,戰爭陰雲的籠罩使到處呈現出血腥和混亂。生活在這一時代的歐洲人難免或多或少地承受著環境變異歷帶來的負面結果:物質的貧乏、環境的壓抑與精神的負擔。

㈣ 有關茨威格的資料(詳細)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奧地利著名作家、小說家、傳記作家。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傳記、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見的珍藏》《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象棋的故事》《偉大的悲劇》等。他的小說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他比較喜歡某種戲劇性的情節。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的曲折、離奇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
他出身於富裕的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後去世界各地游歷,結識羅曼·羅蘭和羅丹等人,並受到他們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從事反戰工作,成為著名的和平主義者。二十年代赴蘇聯,認識了高爾基。1934年遭納粹驅逐,先後流亡英國、巴西。1942年在孤寂與感覺理想破滅中與妻子雙雙自殺。

斯蒂芬·茨威格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以德語創作贏得了不讓於英、法語作品的廣泛聲譽」。他善於運用各種體裁,寫過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還從事過文學翻譯。他在詩、短論、小說、戲劇和人物傳記寫作方面均有過人的造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說和人物傳記最為著稱。茨威格對心理學與弗洛伊德學說感興趣,作品擅長細致的性格刻畫,以及對奇特命運下個人遭遇和心靈的熱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圍都有著經久不衰的魅力,國內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內出版過幾乎所有他的傳記著作和小說文集。

其代表作有小說《最初的經歷》、《馬來狂人》、《恐懼》、《感覺的混亂》、《人的命運轉折點》(又譯《人生轉折點》)、《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又譯《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象棋的故事》、《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滑鐵盧之戰》、《危險的憐憫》等;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傳記《異端的權利》、《麥哲倫航海紀》、《斷頭王後》、《人類群星閃耀的時刻》(又譯《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三位大師》、《同精靈的斗爭》、《三個描摹自己生活的詩人》等。

㈤ 茨威格的簡介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奧地利小說家、詩人、劇作家、傳記作家。

茨威格出身富裕猶太家庭,青年時代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哲學和文學,日後周遊世界,結交羅曼·羅蘭和弗洛伊德等人並深受影響。創作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以傳記和小說成就最為著稱。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從事反戰工作,1934年遭納粹驅逐,流亡英國和巴西。

1942年,完成自傳《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綠蒂·阿爾特曼(33歲)在里約熱內盧近郊的佩特羅波利斯小鎮的寓所內雙雙服毒自殺。


(5)茨威格擴展閱讀

茨威格代表作品:《象棋的故事》、《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

1、《象棋的故事》

《象棋的故事》是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創作的中篇小說,也是其生前發表的最後一部中篇小說。

小說表面上講述了一條從紐約開往南美的輪船上一位業余國際象棋手擊敗了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的故事,實際上講訴了納粹法西斯對人心靈的折磨及摧殘。作為人文主義者的茨威格借這篇小說表達了他對納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這種文學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2、《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作品講述的是一個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飽蘸著一生的痴情,寫下了一封凄婉動人的長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絕望的愛慕之情。小說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經歷,寫出了愛的深沉與奉獻。

3、《心靈的焦灼》

該作講述輕騎兵少尉霍夫米勒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貴族地主封·開克斯法爾伐的女兒艾迪特。這位姑娘生性活潑,正值繁花似錦的年齡,卻不幸下肢癱瘓,霍夫米勒對她深表同情,卻因此釀成悲劇。

作品於1938年出版,茨威格流亡國外,他的著作被列為禁書,遭到焚毀。直到戰後,雙城電影公司將它改編為電影,才成為暢銷書。而1981年,茨威格誕辰100周年之際,奧地利廣播電視台拍攝電視片《心靈的焦灼》。

㈥ 茨威格簡介(要有評論)

他有意識地深入社會底層,了解一些遭人唾棄的卑賤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世界。一九零三年獲博士學位。
茨威格早期的詩集《銀弦》(1901)和《早年的花冠》(1906)

㈦ 茨威格的簡介

1、人物簡介

斯蒂芬·茨威格是奧地利著名作家、小說家、傳記作家,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內心沖動,比如驕傲、虛榮、妒忌、仇恨等樸素情感著稱,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說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他比較喜歡某種戲劇性的情節。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的曲折、離奇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北京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教材語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選入了課文(第十三課)《我從羅丹得到的啟示》,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選入(第四課)《列夫·托爾斯泰》,七年級下冊第21課《偉大的悲劇》。

2、人物生平

  • 1881年,茨威格出生於奧匈帝國的首都維也納,猶太人,家境富有。

  • 1898年,17歲的茨威格在雜志上發表第一首詩。

  • 1901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銀弦集》,收錄50首詩歌。

  • 1902年,轉入柏林大學攻讀哲學;維也納《新自由報》刊出了第一篇小說《出遊》,取材於《聖經》。

  • 1902年,出版了《波德萊爾詩文集》;編選了《凡爾哈倫詩歌集》。

  • 1903年,獲得博士學位。

  • 1912年,獨幕劇《變換不定的喜劇演員》問世,同年上演。

  •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發表《致外國友人的信》。

  • 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於次年移居英國,同年被納粹驅逐出故居,開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紹一位流亡的猶太少女夏洛特·阿爾特曼做秘書;創作出《看不見的收藏》《日內瓦湖畔的插曲》《舊書商門德爾》《巧識新藝》等作品。

  • 1939年,二戰爆發,奧地利被侵佔;失去國籍;與阿爾特曼結婚;

  • 1938年,奧地利並入德國後,他便加入英國籍,不久又離英赴美,

  • 1940年經紐約去巴西,時值法西斯勢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鄉歐洲」的沉淪而感到絕望;

  • 1942年,完成自傳《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麗莎白·綠蒂(33歲)在里約熱內盧近郊的佩特羅波利斯小鎮的寓所內雙雙服毒自殺。

3、人物影響

茨威格去世後,巴西總統下令為這位大師舉行國葬。成千上萬的民眾,不久前曾踴躍參加這位作家的朗誦會,這時懷著悲痛的心情跟在靈車後面為他送葬。

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創作如日中天,在德國作家中擁有讀者之眾,很少有人能超過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賞,銷售量直線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於晦澀,文字平易而不流於膚淺,情節動人而無斧鑿的痕跡。

1933年以前,反映遲鈍的文學評論家還來不及對他的作品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1933年茨威格的作品被焚遭禁,從此這位猶太作家幾乎從德國學者的視野中完全消失。

1945年以後,茨威格的作品首先在美國和日本,接著在蘇聯引起強烈反響,惟獨在德語國家似乎為人所遺忘。

茨威格在德語文學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是因為他在世界上廣受歡迎,是翻譯語種最多的現代德語作家,更因為他的作品中洋溢著對人性的關懷、迴旋著深入骨髓的心靈旋律。

㈧ 茨威格簡介

斯蒂芬·茨威格是奧地利著名作家、小說家、傳記作家。擅長寫小說、人物傳記,也寫詩歌戲劇、散文特寫和翻譯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內心沖動,比如驕傲、虛榮、妒忌、仇恨等樸素情感著稱,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說多寫人的下意識活動和人在激情驅使下的命運遭際。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畫見長,他比較喜歡某種戲劇性的情節。但他不是企圖以情節的曲折、離奇的去吸引讀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連忘返的人和事。

㈨ 茨威格簡介

茨威格生平及代表作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是奧地利的著名作家,從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語創作贏得了不讓於英、法語作品的廣泛聲譽」。他善於運用各種體裁,寫過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還從事過文學翻譯,但他的作品中以傳記和小說最為著稱。

㈩ 茨威格 簡介

茨威格生平及代表作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是奧地利的著名作家,從二十年代起,他「以德語創作贏得了不讓於英、法語作品的廣泛聲譽」。他善於運用各種體裁,寫過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還從事過文學翻譯,但他的作品中以傳記和小說最為著稱。

一八八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茨威格出生在奧匈帝國首都維也納一個猶太富商家裡。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資產階級上流社會的文藝熏陶,十六歲便在維也納《社會》雜志上發表詩作。一八九九年中學畢業,入維也納大學攻讀德國和法國文學,接觸了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譯過法國波德萊爾和魏爾倫、比利時凡爾哈倫的詩歌。一九零零年曾去柏林學習過一個學期。他有意識地深入社會底層,了解一些遭人唾棄的卑賤者的生活經歷和內心世界。一九零三年獲博士學位。

茨威格早期的詩集《銀弦》(1901)和《早年的花冠》(1906)、小說集《埃利卡·艾瓦爾德之戀》(1904)等,受當時盛行的印象主義和象徵主義的影響,缺乏內容和新意。

從一九零七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他在創作上漸趨成熟。除了《泰西特斯》(1907)、《海濱之屋》(1912)和《化身戲子》(1913)等劇本外,他還發表了小說集《最初的經歷》(1911),由有聲望的萊比錫島嶼出版社出版。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茨威格在《柏林日報》(9月19日)上發表《致外國友人》一文,表明自己忠於同他們的友誼,以及來日和他們攜手重建歐洲文化的願望。第一次大戰期間,歐洲許多知名作家都未能擺脫狹隘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的影響,唯有少數人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堅持反戰立場,茨威格便是其中之一。

茨威格經歷了戰後的災難:飢饉、寒冷和通貨膨脹;對他觸動最深的是社會道德的淪喪。此後的二十餘年是他的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他的主要作品,大多是這一時期的產物。

一方面是傳記著作。他的《三大師》(1920)論述巴爾扎克、狄更斯和陀斯陀耶夫斯基。接著,他撰寫了《羅曼·羅蘭》(1921)。其他的傳記著作有:《同魔鬼作斗爭》(1923,記述三個患精神病的作家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和尼采),《自畫像的名手》(1928,記述卡薩諾瓦、司湯達和托爾斯泰),《精神療法》(1931,記述發明催眠術的奧地利醫生墨斯墨爾、所謂「基督教科學」創始人瑪麗·貝克和著名精神
病學者弗洛伊德),《瑪麗亞·安托萬內特》(1932)和《瑪麗亞·斯圖亞特》(1933)等。這些著作表達了他對於以自由精神和人道主義為中心的西歐文化的尊崇。

另一方面是小說。《心的焦躁》是他唯一的長篇小說,作於一九三八年。這一時期的中短篇包括:《恐懼》(1920;1925年改寫)、《馬來狂人》(1922)、《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1922)和《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1922)、《月光胡同》(1922)、《看不見的珍藏》(1927)等等。他作品的基調是現實主義的,他最擅長的手法是細膩的心理描寫。他尤其著重選取資產階級社會中婦女的不幸遭遇的題材
,揭露「文明人」圈子的生活空虛和道德敗壞,譴責對女性的不尊重和對人的善良品質的殘害,贊美同情、了解、仁愛和寬恕。他努力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描寫道德敗壞給人帶來的情感上的痛苦,揭示個人心靈中種種抽象的美德,甚至讓已經墮落的人身上閃耀出道義的火花,他的目的是要改進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觀念和人們的精神面貌。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上台,一九三四年發生維也納事件,奧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奧合並,茨威格不得已遷居英國。一九三八年,奧地利並入德國後,他便加入英國籍,不久又離英赴美,一九四零年經紐約去巴西。

一九四二年二月二十三日,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殺。他在去世之前,完成了《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回憶錄》,這是他一生的歷史,也是他那一代人的歷史;這是對昨日的世界,亦即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沉淪的資產階級世界的回憶。他死後發表的《象棋的故事》(1941),是他的最後一篇小說,沉痛地訴說了一個心靈和才智遭到納粹摧殘的人的經歷。

茨威格一生寫過、同情過許多人的不幸遭遇,他的不幸遭遇自然也得到一切反法西斯的人們的同情。

斯蒂芬·茨威格代表作

《恐懼》
《月光小巷》
《看不見的珍藏》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

熱點內容
明凱照明 發布:2021-09-07 23:34:46 瀏覽:22
下跌的股票全賣還是賣一半 發布:2021-09-07 23:34:38 瀏覽:620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發布:2021-09-07 23:33:28 瀏覽:835
通達信好股票主圖指標 發布:2021-09-07 23:33:22 瀏覽:2
今天華蘭生物股票怎麼樣 發布:2021-09-07 23:32:55 瀏覽:901
申聯生物是新上市的股票嗎 發布:2021-09-07 23:32:45 瀏覽:360
股票重組復牌首日漲跌幅限制 發布:2021-09-07 23:31:16 瀏覽:371
如何挑選長期投資的股票 發布:2021-09-07 23:31:14 瀏覽:183
機構調研最多的股票2020 發布:2021-09-07 23:29:17 瀏覽:306
股票中總成本均價線是什麼指標 發布:2021-09-07 23:29:16 瀏覽: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