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為臣綱
① 君為臣綱是什麼意思
就是下級服從上級,你得服從領導,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意思。
② 君為臣綱 全文
從西漢至今,「三綱」一直被歷代皇帝推崇為孔孟之道的精髓。從新文化運動至今,文化批判者一直視「三綱」為儒家文化的最高准則。其實,推出「三綱」之說者,既不是孔子,也不是孟子,而是西漢的董仲舒。董仲舒雖然提出過「獨尊儒術」的建議,但是沒有任何理由把董仲舒的話當成是孔子的話。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③ 何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
朱熹指出,"三綱者,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之中,"父為子綱"是基礎,而它所要求的社會規范就是孝敬,這里的孝是指子女對父母的絕對服從,父母有過錯,做子女的也只能柔聲以諫,不能觸怒父母,"按照"父子相隱,直在其中"原則,子女隱瞞父母的罪責和過失,是符合天理人情的。在父母面前,子女唯一明確的是孝敬,社會規范中的是非,善惡的標准都可不予考慮"。對父母行孝的延伸物就是弟對兄的"悌",孝與悌是人子與兄弟的行為規范。孝悌是子、弟的責任和使命。朱熹把孝悌作為維系"父為子綱"的核心和紐帶。
三綱之中,朱熹認為"君為臣綱"當是其首,對應的行為規范就是"忠"。所謂"忠"就是對君主盡心竭力,全心全意,毫無隱瞞,在朱熹看來,如果君待臣以禮,臣待君以忠,各自做好自己的角色,天下就會太平安定。忠是下對上的社會規范理念,"而'恕'是維持社會平衡,體現上對下的社會規范理念"。恕通俗的意思就是理解,體諒他人,為他人著想。恕在社會互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預知他人行為,維持良好社會秩序的社會態度。
④ 三綱五常的綱這個字怎麼理解君為臣綱,什麼叫君為臣綱
三綱五常中的「綱」指的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為臣綱是為臣的絕對服從君主。
1、君臣義
君指管理者;臣指被管理者;這是任何社會都存在的個人基本人際關系。義指合理的責任。
2、父子親
是指父母、子女之間要有親情。父母要全力撫養教導好子女,同時子女成人後也一定要贍養好父母。
3、夫妻順
是指夫妻之間要和睦恩愛,不要只知道考慮自己的利益,要從夫妻家庭的共同利益出發相互理解相互溝通。
三綱的關系:
如果只看三綱的話,那麼君臣關系理所當然的是第一位,其次才是父子和夫婦,這是就政治制度的安排而言的。
但如果要論日常生活的道德,那麼首先排在第一的是父子關系,這個是不能動的,就連君臣關系也是類比於父子關系而成立的。
所以孟子講五倫,先講「父子有親」,再講「君臣有義」。接下來是夫妻關系,這個就不那麼重要了,只是講夫婦「有別」,即家庭內部分工,男主外女主內,與道德其實沒有直接的關系。
⑤ 三綱五常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那麼它是由誰提出的
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責備三種關系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系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系: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聖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系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名教觀念最初也始於孔子。孔子強調以等級名份教化社會,認為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導審察名號,教化萬民。西漢武帝時,把符合封建統治利益的政治觀念、道德規范等立為名分,定為名目,號為名節,制為功名,用它對百姓進行教化。稱「以名為教」。其內容主要就是三綱五常。但「名教」這個詞的出現是在魏晉時期,用來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封建禮教。魏晉時期圍繞「名教」與「自然」的關系展開了論辯。王弼糅老莊思想於儒,認為名教出於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晉郭象則認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後,名教被稱作「天理」,成為禁錮人們言行的桎梏。如違犯封建倫理綱常,即被視為「名教罪人」。 三綱五常和名教觀念,為封建階級統治和等級秩序的神聖性和合理性而辯護,成為中國封建專制主義統治的基本理論,為歷代封建統治階級所維護和提倡。它們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道德原則和觀念,被寫進封建家族的族譜中,起著規范、禁錮人們思想、行為的作用。2000多年來,它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國民性。當然,這種思想在一定時期也起到了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際關系的作用。
⑥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國君是臣子的准則,父親是兒子的准則,丈夫是妻子的准則。
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這是董仲舒為了維護封建等級制提出了的理論。
三綱、五常兩詞,出自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范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期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范。董仲舒按照他的「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
(6)君為臣綱擴展閱讀:
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三綱五常(綱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而三綱成為封建統治者用於奴化人民的工具,則在宋明以後。以等級名分教化社會的觀點被稱作「天理」,成為禁錮人們言行的桎梏。如違犯封建倫理綱常,即被視為「罪人」。
這種說法扭曲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之說。其核心是從於正理或無條件服從於上下關系,三綱立足於關系下的服從,而孔子立足於正理,倡導無論地位都該依正理盡本分。
⑦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是誰的思想
"三綱"出自西漢大儒董仲舒。後世所說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出自《禮緯·含文嘉》。三綱本身並不具備什麼要求,而是人們對於社會秩序規律的一種普遍認識,而不是一種主張。即臣喜歡效法君主的行為,子喜歡效法父的行為,妻喜歡效法夫的行為,於是總結出了"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即君為臣之表率,父為子之表率,夫為妻之表率。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即出於這種認識。這個規律不僅適用於古代,今天也是一樣,存在社會分工必然存在三綱。
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范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
⑧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是什麼意思
三綱五常中的「三綱」指的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
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
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聖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這是董仲舒為了維護封建等級制提出了的理論。
(8)君為臣綱擴展閱讀:
如果只看三綱的話,那麼君臣關系理所當然的是第一位,其次才是父子和夫婦,這是就政治制度的安排而言的。
但如果要論日常生活的道德,那麼首先排在第一的是父子關系,這個是不能動的,就連君臣關系也是類比於父子關系而成立的。
所以孟子講五倫,先講「父子有親」,再講「君臣有義」。接下來是夫妻關系,這個就不那麼重要了,只是講夫婦「有別」,即家庭內部分工,男主外女主內,與道德其實沒有直接的關系。
⑨ 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什麼意思啊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
這是董仲舒為了維護封建等級制提出了的理論。
有不明白的地方再問喲,祝你學習進步,更上一層樓!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