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器
『壹』 「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
君子不器的意思:
1.君子不會拘泥於形式教條;《易經·系辭》有一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是無形的道體,形而下是萬物各自的象、用。被那萬物各自的形象與用途束縛其中,就不能領悟、回歸到無形的道體。朝聞道,夕死可矣。
2.君子心懷天下,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滿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3.君子不器,還要根據「道」來理解,孔子在《易傳》里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思是,道是無形的,器是有形的。器即器物,所有有形的物質都是器,不單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運動、發展的總規律,是無形的。但是,道器不離,無形的規律的道,恰好就存在於有形的器物之中。
4.孔子說:「君子不器」,意思是,作為君子,不能囿於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不能只求職業發財致富,而當「志於道」,從萬象紛呈的世界裡邊,去悟到那個眾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從而以不變應萬變。在孔子看來,只有悟道,特別是修到天道與本心為一,才有信仰,才有駕馭各種復雜事件的能力,才能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即便講應用,也是強調以不變應萬變!一旦明道,即陽明先生講的致良知,則可以持經達變,抱一應萬,待人接物事事可為!君子不器,並不是說可以脫離實際,忽略現實,因為陰陽一體,道器不離,悟道總是在器中,悟道後還是在器中運用!
『貳』 「君子不器」應該怎麼解釋
1,君子不會拘泥於形式教條。《易經·系辭》有一句:「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是無形的道體,形而下是萬物各自的相。被萬物各自的形象與用途束縛,就不能領悟、回歸到無形的道體之中。
2,君子心懷天下,不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滿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
君子不器,還要根據「道」來理解,孔子在《易傳》里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思是,道是無形的,器是有形的。器即器物,所有有形的物質都是器,不單指器皿;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運動、發展的總規律,是無形的。但是,道器不離,無形的規律的道,恰好就存在於有形的器物之中。
孔子解釋「君子不器」的意思是,作為君子,不能囿於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不能只求職業發財致富,而當「志於道」,就要從萬象紛呈的世界裡邊,去悟到那個眾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從而以不變應萬變。在孔子看來,只有悟道,特別是修到天道與本心為一,才有信仰,才有駕馭各種復雜事件的能力,才能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即便講應用,也是強調以不變應萬變。一旦明道,即陽明先生講的致良知,則可以持經達變,抱一應萬,待人接物事事可為!君子不器,並不是說可以脫離實際,忽略現實,因為陰陽一體,道器不離,悟道總是在器中,悟道後還是在器中運用。
『叄』 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
你好,很高興為你作答
君子不器的解釋是:君子不象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應該擔負起治國安邦之重任。對內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說,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幹,不只局限於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局、領導全局,成為合格的領導者。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所幫助O(∩_∩)O~~
『肆』 君子不器 是什麼意思
首先,一些心向儒家的人刻意偽釋文義,把「君子不器」這句毋庸置疑是消極內涵的話解釋成一種混含的美好語句,把事實上根本就是中性的詞彙「器」定義為消極的事物而得出結論。所以說儒家張嘴就來的「君子小人論」,全是不足取的偽腔假調!
那麼,「器」,是什麼意思?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也】
【鑿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也】
從這些簡單的「制陶、築室」的人類勞動中,我們就可以知道,「器」只不過是為生活方便被加工改造而來的一些「人造物品」。體現的是人類的實踐活動。如果能注意到實踐的重要性,道家思想的偉大內涵由此足見一斑。道家處處有類似「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的實踐觀論述。而儒家真不愧為「獃子書生」,不僅僅脫離實踐只喊口號,還誑言摒棄實踐,——「君子不器」就是反對行動鼓勵順從的理論。
一句話,「君子不器」就是一種站在實踐對立面的消極觀念。(「器」是實踐的象徵。)
無論你作何種美化的解釋,其本意就是這樣的。再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自作聰明的儒生們,會把標點符號做一下位移,蒙人耳目呢……
『伍』 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
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不象器具那樣,作用僅僅限於某一方面。用於贊美別人多才多藝。
【出處】戰國·孔子《易傳》:「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所有有形的物質都是器,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運動、發展的總規律,是無形的。
【例子】我現在以將我所學過的武功全部融合在一起,以君子不器駕馭,倒是可以做到融會貫通。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多才多藝、文武雙全、全知全能
【反義詞】碌碌無為、不學無術、一無所長
(5)君子不器擴展閱讀
1、君子不器的近義詞
多才多藝
【解釋】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藝。
【出自】清·吳趼人《二十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三回:「此公真是多才多藝!」
這個人真是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藝
【示例】夏雨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女孩子,唱歌、跳舞樣樣精通。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形容才能多方面
2、君子不器的反義詞
一無所長
【解釋】學:學問;術:技能。原指沒有學問因而沒有辦法。現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出自】東漢·班固《漢書·霍光傳贊》:「然光不學亡術,暗於大理。」
霍光不愛讀書,不識大局,不會治家,最終導致慘禍上身。
【示例】我們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和技術,一無所長的人無法適應四化建設的需要。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指人無學術、沒本事
『陸』 《論語》「君子不器」什麼意思
“子曰:君子不器”。首先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那《論語·為政》篇講的什麼呢,為政,從字面上理解就是跟做官有關的。孔子說過“學而優則仕”,意思就是如果你的知識足夠豐富,就應該進入官路,走向仕途。因此古代讀書人也把進入仕途當作人生的最終目標。 所以此篇簡單明了地說就是講求官、為官的基本原則。
而把君子和不器放在一起的意思就是作為君子,你不能像器具一樣,只會做分內的事,對於自己工作以外的事情一概不知。而把這句話放到了《論語·為政》中,也是有目的的。如果你做官從政,不僅要把自己職位的工作做好,還要會其他職位的事情。如果只在一個位子上有用,放到別處什麼也不懂,那也就跟器具沒什麼兩樣了。
在為政方面,孔老夫子認為做官要通才,就是學識廣博、技能廣泛,涉及面廣,在各方面都知識淵博。所以我們不能拘泥於自己的專業,要向君子不器的方面發展。
『柒』 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啊
君子(德高才高之人)不象器皿一般。意謂用途不局限於一個方面,是全才。用現代話說:君子不是專家,只通曉一個方面,而是通才,通曉各個層次、各個領域。
『捌』 「孔子曰:君子不器」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出處: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的《論語·為政》。
原文節選: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子貢問如何才是一君子,孔子說:「君子做事在說話前,然後才照他做的說。」
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8)君子不器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注釋。
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系,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復章節出現。
『玖』 如何解釋「君子不器」
這句話有很多種解釋方式,總的意思是類似的。
出自孔子語錄,論語。
但是其來源更早是在易經的系辭。
『形而上學』這個詞也是這么來的。
來源於『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老子道德經也有類似含義的語句。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方無隅,大器晚成,這是相同意境的例句,實際上就是把這句話更通俗的講白了,更有一層真正的『道』是與常態觀截然相反的意義。
更有解釋其真意的一句話便是『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更加直白的告訴你了,何為禮儀,仁義,道德,幾乎點破了封建二字的根本。
古代許多的不孝子,奸臣,賣國賊實際上是承擔不起忠孝,而不是真的不孝,純粹的不孝子是很少的,尤其是古代不會父母過度溺愛的情況,通常是生活所迫。
所以,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大道若全,人人純善何來仁義?智慧出現,教導眾生何嘗不是掌控權威?因為六親不和的太多了,所以才有孝子賢孫,否則誰比誰孝順?國家如果安泰穩定,大臣又有誰會想讓國家滅亡呢?他們還指望在國家這個灶台吃飯呢,誰會砸了這飯鍋?
所謂的割肉奉母,卧冰求鯉,就比照顧父母,無疾而終的子女更孝順?
孝順不是靠父母的體會與現實評價的,但是又是誰規定的呢?這規定的東西,便可以稱『器』不器,就是不受約束啊。
國家用仁義,孝道約束世人,就是因為『大道崩廢』啊!創造聖人,掌控智慧約束萬民,定下了禮義廉恥,忠孝仁義,至此,忠孝仁義便從『形而上的道』變成了『形而下之法』
忠孝變成了枷鎖,仁義也就成了牢房,被約束狠了的一些人就會更加鋌而走險。
所以,孔子君子不器,也有這一層含義。
所以曹操是『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臣』因為他從道德,禮儀上評價是如此,可他實際上是真正心懷天下的人啊。
到了真正的亂世,不會拘泥於禮儀,忠孝,只會最快,最大化的穩定天下,並不是怕死,怕死會刺殺董卓?他只不過是追求天下安定罷了。
這就是曹操的體現,脫離劇情描述,刺殺董卓,討逆,但又被袁紹摘桃子,依舊拚命的和董卓拼,但是勢單力薄無可奈何的進入亂世,漢朝徹底覆滅。
然後開始梟雄模式,但看其他眾人,實際上袁紹真的不明白大局嗎?只不過是他希望漢朝滅亡,天下大亂而已。
古代世家門閥實際上不希望百姓民智開啟,希望自己是最尊貴,權威的,這便是聖賢智慧的來歷,不希望你思考,只需要你盲從。
所以老子道德經更是有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所以道德經許多核心精益,用非常誇張的文字描述,目的就是讓人驚訝,錯愕,不解,甚至大笑,不笑不足以為道。
所以道德經也沒教人到底什麼是『道』而是告訴你『道應該是什麼』
————————————————————————
所以返回孔子所說『君子不器』
便是有幾層含義。
1:君子不拘泥於形式,只求本心。論語有言『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窮則獨善其身,負責兼濟天下』所以君子不是神,沒有特定的要求,實際上是隨著時代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不盲從,不拘泥,灑脫自然。
2:君子的行為是追求『道』也就是,形而上,拘泥形而下者的,不是君子。君子是行道之人,更加積極向上,聖人呢?則是得道之人,更加深邃。
但,實際上,孔子口中的君子,才符合老子所述的『聖人之道』的精髓。絕聖棄智,聖人永遠不會給人一個標榜,告訴你這是對的,他只會去做事。
3:君子不會受到現實困境的約束,能夠打破局面。
這樣也能解釋君子不器,但實際上也不過是第一個含義中又引申出的意思。
所以,從哲學根源上講,儒教的君子立意還在後世口中『聖人』之上。
老子如果知道後人尊其為聖人,估計也是悲大於喜。
君子本來應該是,禮樂崩壞,大道凌亂時代的求道之人,雖然可能求之不得,但卻也走在大道之上。
在老子他們的口中,所謂的聖人,可能從三皇治世五帝為君開始便已經沒了。
家家夜不關門,日不閉戶的時代才會有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