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扉客
⑴ 關於晚清歷史好看的書有哪些
個人覺得《紅樓夢》就是特別不錯的書,是晚清的時候寫的,非常的不錯,還有魏源的《海國圖志》也是非常不錯的書,以及猛回頭是一個有關批判性的書,裡面的詞句非常的有節奏性。
⑵ 自媒體的表現形式
自媒體正在迅猛生長,一些涵蓋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員正以他們獨特的公眾賬號發聲,向所有對他們感興趣的讀者傳播那些你無法在公開世界裡看到的信息。2012年8月中旬,微信推出了微信公眾平台;同年11月下旬,平台開放了自定義回復介面,圍繞這個自定義介面出現了很多公眾賬號。
長期關注法政領域的資深媒體人石扉客於2013年2月注冊了一個微信公眾賬號「石扉客-法政觀察」,主打時政觀察評論文章,短短的幾個月時間,通過各個渠道和朋友的互相推薦,他的微信公共賬號訂閱讀者已經穩定在12400名左右。同樣出於個人興趣,依靠朋友互推和粉絲口碑傳播的微信公眾賬號「深夜談吃」,也在短短4個月時間聚集了近兩萬粉絲,最令賬號運營者韓磊感興趣的是和粉絲的互動,完全沉浸在個人趣味中的他甚至沒有想過有關自媒體的問題,他認為自己「只是吃貨為吃貨寫點東西。媒體從業多年,深知不易。興趣變成工作,會是另一種悲哀」。
除微信自媒體之外,微博自媒體也在不斷地發展。2014年6月12日,微博自媒體計劃正式啟動,該計劃面向具備一定影響力的微博自媒體用戶,單月閱讀時在300萬以上的微博自媒體均可進行申請。同時,該計劃還將額外召集大量優秀自媒體人,為起提供覆蓋23個垂直領域的品牌廣告等業務機會,除了已經入駐的1300多位優秀作者外,還計劃在年底實現3000位優秀作者的入駐目標。 一個名為《宅聞聯播》的搞笑視頻在互聯網上廣為傳播。不僅大學生喜歡,連很多上班族都加入了對其的關注和討論。雖然觀者褒貶不一,但絲毫不妨礙「你看過《宅聞聯播》嗎」成為時下新的流行語。
事實上,以惡搞《新聞聯播》的形式講述宿捨生活的視頻走紅網路,《宅聞聯播》並不是頭一遭。
「大學生已經開始關心周圍的事了,比只關心自己的事有進步。不過,還要關心國家的事,關心世界的事,那樣素質就真的提高了。」一名北京網友看後也頗感欣慰。
艾紅紅副教授則表示,「自媒體」時代來臨後,每個人的媒體權力擴張了,大學生把自己的生活——宿捨生活、逃課、食堂飯菜問題等經過誇張,拍攝成視頻發布在網路上,說出了一個群體的共同語言,會得到很高的點擊率,製作者也能從中得到自我滿足。 2008年6月中旬,上海地鐵站出現了12幅大眾Polo汽車發布的系列廣告,因廣告詞「涉嫌有車族的炫耀和對地鐵族的侮辱」,受到大批博客批評,進而上升到主要汽車網站和廣告業界的大討論,使Polo陷入「以爭取地鐵族潛在客戶為初衷卻反被地鐵族唾棄」的泥潭。Polo迅速撤換掉有爭議的廣告,以為事件就平息了,但由於被撤掉的廣告仍在互聯網上傳播,所以掀起了更勇猛的狂潮。Polo的市場定位對象和年輕的消費者們,呼聲四起、群情激憤,說是要展開「網路大反攻」。兩三周後,這個被報紙稱為「申城地鐵族大反擊」事件,從上海擴散到廣州南方等城市,廣州參與惡搞的廣告設計人,甚至把Polo與「二奶」聯系起來。
「Polo廣告事件」的實質,是Polo委託的廣告製作人的幾個大腦,和數百萬隱形博客大腦的一場「設計大比拼」。這種在智慧、力量和「媒體火力」上的懸殊,是Polo事先絕沒想到的。而公眾今天看到的這種輸贏結果,也是每個企業都有可能面對的。
⑶ 急~誰有張歐亞記者的《傷心漫過那片海》原文!謝謝!可以追加
「京原路8號」為《中國記者》雜志主辦的公眾號,將為大家奉上每期精華、悅讀文章,歡迎關注交流。更多深度文章,請致電訂閱電話:010-63074337、63073532.
傷心漫過那片海:
災難報道倫理問題的實踐思考
文/張歐亞 (《中國記者》雜志2015年第3期)
脫離了具體人物,新聞就是白紙
「傷心漫過那片海」,是2002年5月8日我在采訪大連「5•7」空難時,所寫的一篇記者手記。在這前後,我還先後實地采訪過溫州空難、包頭空難、煙台海難。采訪中親歷的災難現場還有:造成309人遇難的洛陽大火,造成234名村民遇難的重慶開縣井噴事故,以及江西芳林小學爆炸、廣東江門爆炸、陝西榆林爆炸、廣西南丹特大透水事故,等等。做過這么多災難報道,我也有了越來越多的思考與反思。
首先,我們先來聽聽這樣一個「段子」:某國總統在發動一次戰爭時說:我們將殺死幾百萬敵人和一個修理自行車的人。記者爭相問:「總統先生,為什麼要殺死一個修單車的?」總統笑了笑,對著站在一旁的官員說:「看看我說什麼來著,從來沒有人關心那幾百萬人。」這當然是個虛構的故事,但這是否告訴我們這樣一個「真相」:無論東方或西方,無論何種社會,對個體命運的關注,才是恆久的,也更能打動人心?
人是所有社會關系的總和。正是一個個單元的個體組成的社會,讓我們感受到溫情和力量。悲他們所悲,痛他們所痛,即所謂「悲傷著你的悲傷」。實際上,無數偉大的文學作品,也正是因為表現具體人物的命運,才能深深震撼人心,因而才能偉大。文學作品是這樣,歷史更是如此,也正是一個個人物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構成上下五千年栩栩如生的歷史。脫離了具體的人物,歷史和新聞就是一張蒼白的紙。
真正的傷害,是沉冤的亡靈等不到正義的伸張
回到上海踩踏事件,這一現實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慘劇,作為報道者,我們又如何只依靠冰冷的數字來組織報道?有必要討論關於「二次傷害」問題。以最近引發熱議的內蒙古呼格吉勒圖案、慘死在派出所的打工女周秀雲為例,正是家屬在媒體支持下堅持不懈地上訪與持續報道,呼格吉勒圖的冤案才得以昭雪,討回應有的尊嚴。在持續多次的報道中,有沒有人認為呼格吉勒圖的家人受到「多次傷害」?而討錢打工女被警察踩在腳下的那張照片,我們感受到這是對周秀雲的褻瀆了嗎?
恐怕沒有。真正的傷害,是沉冤的亡靈等不到正義的伸張。對周秀雲來說,正是這張照片的公開,震撼了國人,繼而引發媒體廣泛關注與持續報道,才有了今天當事單位負責人對亡者及親人的道歉。可以設想一下,什麼人最害怕那張讓人憤慨的照片公之於眾?掩蓋事實與真相,正義得不到伸張,才是對受害者尊嚴最大的褻瀆。
在這兩案中,受害人的家庭經歷與遭遇,從各個角度被公開報道,我們及他們本人感覺隱私被冒犯了嗎?正是他們悲歌式的境遇,引起了廣泛同情並得到社會各界的聲援!實際上,有關對南京大屠殺,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紀念,所展示的那些令人驚悚的畫面,也從來沒有人認為,這是對家屬的「傷害」、對亡靈的褻瀆。正是這些真實的畫面,讓我們在紀念中反省戰爭、珍愛和平。不論是事件當事人,還是普通讀者,我們應該相信大多數人在了解事實真相過程中所保持的善意。
反省,但不是缺失
有高校在一場專業討論中,運用了「在滿足知情權與消費遇難者之間」這樣的表述。這使我想起2000年河南洛陽大火案,這一震驚全國造成309人遇難的大火,引起各媒體關注,其中某地方大報,竟刊發了這樣一條消息:「某地大火引發新聞大戰」。我在內部論文和多次課堂中,提起過這篇報道:報道所稱的「新聞大戰」建立在什麼基礎上?難道是309個亡靈!這樣的報道缺少了良知與底線。
倫理探討意義在於,促使記者保持最大程度反思,如何保持善意。作為從業者,我們需要反省,但絕不是在新聞事件中的缺失。12年前,采訪一起災難報道結束返鄉途中,我在記者手記《另一種責任》中曾寫道:「關注事故、關注災難,是記者的天職。告知讀者事件的真相,是為了讓公眾從悲劇中吸取教訓,是為了喚醒良知,使責任者受到懲處,使無辜者得到救助。然而,每一次事故發生後,總有人對記者采訪進行阻擾,千方百計隱瞞真相。」「正是由於記者們的苦苦尋訪,南丹特大透水事故、陝西榆林爆炸真相始大白於天下;正是媒體的執著,南丹縣委書記等一批貪官、昏官才最終受到懲處。」「揭示事實真相,是媒體的責任,是社會不可或缺的另一種責任。」
因而,我認可石扉客的觀點:空難事件,出發和到達機場,與空難現場一樣,乃至與遇難者生前空間一樣,都是敬業記者應該抵達的廣義現場。當事人的眼淚、家屬的痛苦,和災難過程、災難原因等一樣,本身就是災難的組成部分。遇難者家屬的悲傷,是命運的無常,也是我們作為人類的共同悲傷,是我們必須面對的一部分,更是追問事件原因與責任最具道義力量的拷問。
但有為善之心
關於面對遇難者家屬問題,並不是所有的家屬對此排斥。不同情況不同分析,也應予以不同對待。但有為善之心,不添亂,家屬願意談,又有何妨?2014年春節後,上海寶山發生大火,兩名消防戰士犧牲,其中一名來自湖北。因為當時特定的現場情境,我自始至終沒有打擾家屬。這有前因:1.前期其他媒體采訪時,剛問話就導致被采訪人當場昏倒,被輸氧緊急搶救;2.飛機上對方明確提出不希望被打擾。但這並不表明,同類事件可以復制。具體情況須區別對待,實際案例中又有親屬希望或願意接受采訪,大連空難、包頭空難中,甚至有家屬主動聯系媒體探求事故真相,釋放壓抑心聲。
2004年11月21日8時21分,包頭飛往上海的MU5210航班起飛出現事故,墜入包頭市南海公園湖中並爆炸起火,機上47名乘客,6名機組人員以及地面2人共55人在事故中喪生。這起空難中,湖北乘客、武漢吉思達公司總經理呂新輝不幸遇難。我趕到現場采訪中,呂新輝哥哥呂新軍主動配合,並在當地相關部門清場時,還挺身而出,堅持要我一起和他前往事發地憑吊。如當年我在報道中所記載:「事故處理小組通知家屬到南海公園為死者憑吊,呂新軍向工作人員表示堅持要我同往,並從工作人員手中要來一件嶄新的軍大衣,披在記者的身上。」「我用手摩挲著他穿有軍大衣的後背。我知道,再堅強的男人此時也需要一個支點。」
整個采訪中,我深深感受到包括呂新軍在內的遇難者家屬對記者的友善。而事實上,很多家屬在從最初的悲痛走出來之後,對媒體采訪的態度,也會發生改變。當然,也不能不承認,面對災難,確實存在記者采訪時的方式方法問題,但這是另外一個問題,而不能將之作為排斥記者采訪家屬,甚至認為記者不應該出現在現場的理由。
毫無疑問,面對災難事件的發生,當然應該悲天憫人,也必須有悲天憫人的情懷。但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是,無論是上海踩踏事故,還是不久前發生的姚貝娜事件,在新聞倫理之爭中,反對或贊成的雙方,最初都是以「正義和善良」的名義出發。然而由於最初的認識並不是建立在全面掌握了解事實「真相」的情況下作出的最初判斷,討論雙方會陷入為反對而反對的循環。
一個「事實」、一個觀點出現,首先需冷靜思考與判斷,而不是被推動裹挾著瞬間就被點燃的「正義的怒火」。
常記湖北日報傳媒集團一位領導的話:多些友愛,多些寬容,多些建設性。
凡有為善之心,大家會懂!
⑷ 南都周刊的所獲榮譽
網路狀元媒2006年最受傳媒人喜愛的雜志稱號
南都周刊《撲克牌背後的千名幼兒》入選CCTV 《封面2006》作品
南都周刊獲新周刊新銳榜2007年度報紙稱號
網路狀元媒2007年傳媒人最喜愛的雜志稱號
中國傳媒創新年會「2007十大創新期刊案例」提名
2007全國城市周報十強
2007年度最具創意城市周報
2008歐萊雅風尚大眾媒體獎提名
2008廣告主廣告商青睞的中國生活服務類報刊獎
騰訊2008「影響中國之年度華語傳媒盛典」,「上海散步」獲得年度公益報道獎
騰訊2008「影響中國之年度華語傳媒盛典」,「清算百家講壇」獲得年度文化報道獎
2008-200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品牌媒體人物獎-南都周刊總編輯陳朝華
2008-2009年度中國最具品牌影響力媒體獎
2008-2009年度中國十大最具投資合作價值傳媒產業公司
「碘鹽致病疑雲」榮獲2009歐萊雅風尚媒體大獎之「風尚.專題獎」
2009中國嬌子新銳榜年度傳媒之年度雜志
金南方.新世紀10年最受讀者關注十大雜志
南方周末2009年度傳媒致敬
《碘鹽致病疑雲》榮獲年度公眾服務報道致敬
《拆牆20年》榮獲年度國際報道致敬
2009騰訊網「影響中國年度華語傳媒盛典」
年度文化報道--南都周刊:《公民韓寒》作者 羅小敷
年度國際報道--南都周刊:《拆牆二十年》作者 石扉客
2009中國最具備企業投放價值期刊(人民日報網路中心、清華大學、復旦大學)
2009年度中國傳媒價值貢獻人物(人民日報網路中心、清華大學、復旦大學)
「2010最受女性喜愛的十大品牌周刊」(品牌中國、全國婦聯)
南都周刊榮獲2009-2010 「中國期刊創新年度品牌」獎
《南都周刊》總編輯陳朝華獲2009-2010 「中國期刊創新年度人物」獎
《愛人同志》 首屆中國彩虹媒體獎最佳新聞報道(雜志類)
南都周刊首屆中國彩虹媒體獎致敬傳媒獎(雜志類)
《武鋼病人》2011年度零點集團「傳遞金聲媒體獎」之縱深挖掘獎
《華西村的秘密》2011年度南方周末年度致敬
⑸ 沈亞川是湖南人嗎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沈亞川,網名石扉客,資深媒體人,1973年生於湖南。
1996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先在湖南某高校法學院任講師,2001年起從事職業新聞工作,2002年通過首屆全國統一司法考試,先後任職於南方報業傳媒集團、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部,歷任《21世紀環球報道》記者、央視《社會記錄》編委。
2008年底獲IJP傳媒項目獎學金赴德交流,2009年底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學,2010年獲台灣記協邀請赴台訪問,現任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都周刊》編委。
長期關注刑事司法、言論自由等相關報道領域,在南方都市報等地辟有媒體思想之石扉客專欄。
至於其人究竟如何,不做評價。一個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只有他自己清楚,我們看到的終歸只是他表現出來的樣子,更何況這中間還隔了個互聯網。
⑹ 有哪些電影描寫中國清末民國時期農村生活
只說三本:
1、唐德剛《晚清七十年》,文筆風趣幽默,文采又好,偏偏還是學術書籍,好看到爆。正規渠道買不到,某寶有列印版網上也有電子書,強烈。
2、葉曙明《國會現場》,了解那個時代的國會立法,幾屆國會命運蹉跎輪流轉換,聯系當今,不禁心生感嘆。作者文筆也很好。
3、沈博愛《蹉跎坡舊事》,看石扉客的平民父親如何描寫那個時代的農耕子弟生活,文筆朴實無華,也很好看。
⑺ 王冰的學術兼職
2009年,市委宣傳部,市文廣新局、《廣州日報》聯合主辦「廣州地區新媒體產業發展研究」專家組成員
北美媒介環境學會(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會員
王冰深陷博士後論文抄襲門
中山大學教師被曝論文抄襲 致歉稱存在誤會
南方日報訊 昨日(2011年9月26日),知名媒體人石扉客微博爆料稱「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講師王冰博士,將我一篇14620字的新聞報道完整地抄襲進一篇博士後論文里」。該微博隨即引發大量網友的轉發和熱議,成為昨日網上焦點話題之一。其博客也對此事進行了詳細說明。
學術論文抄襲新聞報道?
據介紹,此次被抄襲的新聞報道《一個非典型央視節目的消亡》,最早發表在2008年4月29日的《南都周刊》上。2010年,上述報道在略作修訂之後,被收入張志安主編的《潛入深海:三十年深度報道史》,全文14620字,標題為《社會記錄:一個異類央視節目的五年史》。
石扉客稱,王冰老師的博士後論文《中國媒介環境變遷與傳媒行為——〈社會記錄〉的生存調查與控制》的第二部分「《社會記錄》的五年史及生存調查」抄襲了其上述兩篇文章。
石扉客在微博上指出,「最可惡的是,論文腳注、章節附註、參考書目無一處提到出處是我這篇報道,然後在第二部分開頭的章節附註里再謊稱對我進行了一兩個小時的深度采訪以作掩護,事發後又致電我辯解說只是初稿」。
兩文內容確存在大幅雷同
記者在萬方資料庫中,找到了署名為「中山大學 王冰」的博士後研究報告《中國媒介環境變遷與傳媒行為——〈社會記錄〉的生存調查與控制》。資料顯示,該報告完成於2010年,學科專業為社會學,合作導師為中山大學蔡禾教授。
該報告共分五個章節,其中第二章「《社會記錄》的五年史及生存調查」確與石扉客的新聞報道內容大幅雷同,注釋中也未提到引用了石扉客的報道,注釋中確實出現了「筆者對石扉客進行了一兩個小時的深度采訪」的字樣。
據了解,王冰正是憑借該研究報告「順利完成了博士後崗位聘用協議書中所簽訂的科研任務並順利出站」,更因此獲得了「優秀博士後」的榮譽。但中大傳播與設計學院官網對其的介紹中並未提及該研究報告。
當事人致歉,稱「存在誤會」
昨日15時,記者電話采訪了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辦公室一位黃姓主任。據其介紹,學院領導已獲悉此事,院長胡舒立也要求遵從公開透明的原則處理該事件。具體的處理意見稍後會在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的官方微博上公布。
昨日18時50分,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的官方微博上發布聲明稱,「今天上午,我院獲悉王冰老師博後出站報告涉嫌抄襲一事,院學術委員會已啟動相關程序,盡快調查,並公布結果。維護學術道德是我們的責任,感謝石扉客網友提供的信息」。
記者表達了采訪當事人的意願,黃主任在徵求其意見後,向記者轉達稱:「王冰老師目前不方便接受記者采訪。」
另據中山大學《中大青年》記者介紹,昨日下午,王冰接受中大青年記者簡短電話采訪時表示,自己正在處理該事件,「正在和石扉客老師進行溝通,並向石老師真誠地表示歉意」。她表示,其中存在一些誤會,「尤其是版本的問題,確實有些誤會」。
⑻ 石扉客的任職信息
先後兼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業界導師、華東政法大學法制新聞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山大學全媒體研究院中國新聞業評議會特約觀察員、西安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MJC)業界導師,在騰訊網《大家》欄目 和南方都市報等地開辟石扉客專欄 ,也是國內最早一批開設公共觀察類公號的媒體人 ,長期關注時政、法治、文化等相關領域 ,致力於解釋轉型中國的公共傳播現象 ,代表作有黃靜案、佘祥林案 系列報道、《拆牆20年》柏林牆系列報道 、《新聞聯播三十年》 、《華西村的秘密》 (策劃)、《起底王立軍》(策劃) 等。
⑼ 有哪些關於晚清,民國時期的歷史書籍值得推薦的
只說三本:
1、唐德剛《晚清七十年》,文筆風趣幽默,文采又好,偏偏還是學術書籍,好看到爆。正規渠道買不到,某寶有列印版網上也有電子書,強烈推薦。
2、葉曙明《國會現場》,了解那個時代的國會立法,幾屆國會命運蹉跎輪流轉換,聯系當今,不禁心生感嘆。作者文筆也很好。
3、沈博愛《蹉跎坡舊事》,看石扉客的平民父親如何描寫那個時代的農耕子弟生活,文筆朴實無華,也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