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
A. 晉朝八王之亂是哪八王怎樣亂
這八王是誰的兒子,各是什幺關系?
B. 八王之亂是哪八王
八王: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惠帝司馬衷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後賈南風干政弄權所引發。
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
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2)八王擴展閱讀
蔡東藩在《兩晉通俗演義》中說,晉武帝司馬炎是本可以將晉朝鞏固發展的。可他偏聽偏信,立了腦子不太靈光的晉惠帝司馬衷當繼承人,此外,還給這個愚笨的兒子娶了一位精明的皇後賈南風。
都是晉武帝司馬炎惹的禍,給自己的傻兒子找了一個醜陋卻有野心的皇後
賈南風又矮又丑,但是他的父親賈充卻買通了晉武帝的一位皇後,讓這位皇後給晉武帝吹枕邊風,告訴晉武帝賈南風雖然醜陋,但品德高尚。
結果,晉武帝讓自己的兒子娶了賈南風。晉武帝看到賈南風的長相之後非常後悔,但看到自己的兒子和她非常恩愛,也就不再說什麼了。
晉武帝死後,晉惠帝即位,賈南風成為了皇後。
賈南風喜歡攬權,懷有政治野心,並且手段毒辣,這直接導致了後來的八王之亂。
由於晉惠帝智商不高,無能力治理朝政,再加上皇後賈南風專權,引起分封諸侯王的不滿。他們開始覬覦皇位,打算找機會,效仿曹操和自己的祖先司馬懿「挾天子以令諸侯」。
為此,這些諸侯王不惜自相殘殺,八王之亂就此展開。其中的結盟、反叛、拉攏等等。
C. 三皇五帝八王分別是誰
三皇:
三皇是上古的
伏羲
燧人
神農。循環輪回:太古
黃古
遠古
五帝
(1)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
(2)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
(3)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
(4)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鑒外紀》)。
(5)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偽《尚書序》);以其經書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6)黃帝(軒轅)、青帝(伏羲)、赤帝又叫炎帝(神農)、白帝(少昊)、黑帝(顓頊)(五方上帝)
八王
(1).
晉惠帝
(
司馬衷
)時,宗室諸王間大混戰,史稱八王之亂。八王指
汝南王
亮
、
楚王
瑋
、
趙王
倫
、
齊王
冏
、
長沙王
乂
、
成都王
穎
、
河間王
顒
、
東海王
越
。詳「
八王之亂
」。
(2).
晉
代
王祥
、
王衍
、
王綏
、
王澄
、
王敦
、
王導
、
王戎
、
王玄
的合稱。《晉書·裴秀傳》:「
裴
、
王
二族盛於
魏
晉
之世,時人以為八
裴
方八
王
。
徽
比
王祥
,
楷
比
王衍
,
康
比
王綏
,
綽
比
王澄
,
瓚
比
王敦
,
遐
比
王導
,
頠
比
王戎
,
邈
比
王玄
雲。」
D. 晉朝的八王之亂都是那八王
晉朝的八王之亂的八王指的是: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動亂,以楊駿被殺後衛瓘、汝南王司馬亮輔政,並與賈後對抗為起始,以東海王司馬越奪取大權宣告結束。從元康元年(291年)起至光熙元年(306年),共持續16年。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300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只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八王之亂」。
E. 八王之亂 八王指哪八個,下場如何
「八王」各有名號,其中有的人名字太怪,就不提他了,僅以名號來敘述其事。為便於各位了解司馬氏集團的兇殘,先交代一下「八王」的「出處」與歸宿。
首先來看一下汝南王司馬亮,他是晉宣帝司馬懿的第四個兒子,後被楚王司馬瑋殺了。這是侄孫殺了叔祖父。
再看楚王司馬瑋,他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兒子,被晉惠帝的老婆也就是賈南風所殺。這是嫂子殺叔叔。
還有趙王司馬倫,他是晉宣帝司馬懿的第九個兒子,被他的哥哥梁王司馬肜上表惠帝,被賜死。你看這些兄弟們,真不夠哥們兒!
下面簡述之:齊王,被長沙王所殺;長沙王,被河間王所殺;河間王,被其部將梁臣所殺;成都王,被范陽長史劉輿所殺……
他們這些人,沒有一個不是爭權奪利的,也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幾乎每一個被殺者,死前都曾經殺過別人,當然後來又被別人所殺。
他們這些人,沒有一個不作威作福的,都曾顯赫一時,都曾騎在別人的頭上拉屎撒尿,可到後來,又被別人當作玩偶耍來耍去。
1年前 - 檢舉
F. 為什麼在《宰相劉羅鍋》中八王、九王不和六王說話
八王、九王早死了,六王也沒封王,是個鎮國公。
清朝乾隆年間,山東青年劉墉進京趕考,在京城因緣際巧的碰上了當今皇上,並與皇上下了一盤棋,沒想到從此與皇上的寵臣禮部侍郎和珅結下了不解怨恨。因為背負羅鍋,劉墉又稱「劉羅鍋」。
在比棋招親中,戰勝各方棋手,被招為六王爺的女婿,相約中了狀元就成婚。劉墉果然不負眾望高中狀元,並被派往江寧任知府,政績卓著。自從京城結怨之後,和珅念念不忘要致劉墉於死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對劉墉百般刁難。
自此,劉墉與和珅在朝廷、在民間,對公事、對私事發生了一系列鬥智斗勇的故事。
(6)八王擴展閱讀:
《宰相劉羅鍋怕》中的糊塗王爺,劉庸的老丈人,乾隆成為「六王」,其實雍正的六弟叫胤祚,6歲就夭折了,根本不存在「六王」這一說。」八王「「九王」就更不存在,早被雍正收拾了。劉墉這個老丈人的口頭禪是「皇上聖明」愛喝酒,其實原型的乾隆的兄弟弘晝。
有一次雍正和乾隆,弘時,弘晝在一起,雍正讓他們作詩一首。弘時,乾隆都是作的怎麼治理天下之類的,弘晝做的詩是《金樽吟》這首詩表述了自己無意皇權帝位、只想把酒言歡及時行樂的心跡,被歷史學家譽為「救命詩」。
俗話說得好」無情最是帝王家「也許是弘晝自知自己能力比不過二位哥哥,加上耳目渲染了自己爹雍正這一輩為了多嫡死的死,圈禁的圈禁,就主動示弱了吧。
弘晝生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從小愛習武,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封為和親王。雍正十三年,雍正去世,乾隆把雍王府的宅子賜給了弘晝。乾隆還命弘晝管理內務府、御書處的事務。
有人說皇宮里的財富都歸了乾隆,自然看不上老爹的私產,那就錯了,皇宮里的東西是「公家的」,想當年雍正追國庫空虛是費了很大勁的,西北打仗都沒錢。
乾隆要想花錢給皇後妃嬪買東西,只能從土地(皇莊)收入來出,把雍正當雍親王時候的私產都給弘晝,等於乾隆「凈身出戶」了。
G. 清朝八王議政的八王是哪八王
阿敏台吉、莽古爾泰台吉、皇太極、岳託、濟爾哈朗、阿濟格阿哥、多鐸、多爾袞
H. 「八王之亂」是那八王
西晉惠帝時(291—306年),在統治集團內部,即汝南王亮、楚王瑋、趙王倫、齊王冏、長沙王乂、成都王穎、河間王顒、東海王越等八個諸侯王之間,為爭奪中央最高權力,發生了一連串的相互殘殺和戰爭,歷時16年之久,歷史上稱為「八王之亂」。
這場惡斗,雖然爆發在惠帝統治時期,可是禍根子卻在其父晉武帝司馬炎實行的分封制。晉朝的建立者司馬炎認為,自己能夠從曹魏手中奪得政權,當上皇帝,是因為曹氏不分封同姓為諸侯王,皇室孤立無援,缺乏屏藩的緣故。於是,他便在公元256年,恢復了古代的分封制,大封皇族27人為王,並允許諸王自選本王國內的大小文武官吏。公元277年,又制定了王國置軍的制度,將封國分為大、次、小三等。轄民戶2萬者為大國,可置上、中、下三軍5000人;轄民戶1萬者為次國,可置上、下二軍3000人;民戶5000以下者為小國,置軍1500人。武帝在分封同姓王的同時,又大封異姓士族為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他們不僅領有封地,還可以和小王國一樣置軍。不少諸侯王還兼領中央或地方的軍政大權。他們都是些貪婪殘暴的野心家,趁機網羅黨羽,擴充軍隊,各自拉攏一批士族官僚地主,相互傾軋,妄圖奪取帝位。這樣,諸侯王國就成為晉朝內部的強大割據勢力,最後演出了「八王之亂」的丑劇。
公元290年,晉武帝死,太子司馬衷繼位,是為晉惠帝。惠帝是個白痴,除了享樂以外,什麼事也不懂。時值天下荒亂,百姓多餓死,他得知後竟說:「為什麼不吃肉粥?」這樣糊塗的皇帝,自然無法掌管朝政,由他的外祖父楊駿輔政,獨攬了晉王朝中央大權。惠帝的皇後賈南鳳,是一個有政治野心和陰險毒辣的女人,她不滿意中央大權落入楊氏手中。公元291年,賈後與宮中侍從官陰謀策劃,秘召都督荊州的楚王司馬瑋帶兵進京(今河南洛陽),挾惠帝下詔殺死楊駿、楊珧、楊濟兄弟3人,其親族和黨羽被株連而死者達幾千人。賈後又廢黜楊太後為庶人,迫使她絕食而死。晉朝內部大亂就從這次宮廷政變開始了。
楊氏集團被消滅後,晉廷推舉汝南王司馬亮和元老衛瓘共執朝政,楚王司馬瑋因協助賈後政變有功,乃封為衛將軍兼領北軍(守衛京城北部的禁兵)中侯,在中央掌握兵權,亮、瑋之間因而經常發生矛盾。賈後認為亮瑋2人皆妨礙了自己專權,便又施展手段,先要惠帝下手詔給司馬瑋,令其率領北軍,殺死南王亮和衛瓘,然後又否認惠帝下過這道詔書,反而以司馬瑋擅殺大臣的罪名,殺了楚王瑋。這樣賈後就完全掌握了晉王朝的大權。
賈後掌權後,大樹自己的黨羽,除了依靠族兄賈模、內侄賈謐,母舅郭彰這些親黨外,還起用當時的名士張華為司空,世族裴頠為尚書僕射,裴楷為中書令,王戎為司徒,令他們4人共管京城機要。由於這幾個人都具有一定的統治經驗,又和賈模等人能「同心輔政」,所以從公元291年至299年的七、八年間,賈後還能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面。
公元299年,賈後與太子司馬遹的矛盾又爆發了。惠帝只有一個兒子,即太子司馬遹,是後宮謝玫後生,他隨著年齡的增長,對賈後一夥的擅權漸露不滿之意,引起了賈後的關注,賈氏的親黨賈謐等人,又害怕太子得政之後,也像賈後殺楊駿、逼死楊太後一樣來對付自己,所以竭力勸賈後廢太子。於是賈後誣諂太子有殺害惠帝和她的企圖,廢太子為庶人,接著又把太子殺了。太子無罪被害,引起了諸王和一部分擁護太子的朝臣不滿。就在太子遹死後一個月,即公元300年四月,在京師洛陽任車騎將軍的趙王司馬倫,借為太子報仇,利用自己掌握的宿衛禁兵,入宮殺掉了賈後和張華、裴頠等黨羽,並重用嬖人孫秀,殺害異己。次年正月,司馬倫又遷惠帝為太上皇,自立為皇帝,從此宮廷政變又轉變為皇族爭奪皇位的斗爭。
趙王倫篡奪了帝位,馬上激起了其他宗室諸王的反對,出鎮許昌(今河南許昌市東)的齊王司馬冏首先起兵討倫,並得到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冏等的響應。三王聯軍與倫兵在洛陽附近戰鬥了兩個多月。結果,趙王倫兵敗被殺。同時,司馬倫的親信將領王輿也在京城內起兵反倫,迎惠帝復位。司馬冏入京輔政。掌握了朝廷大權。
司馬冏自輔政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久專朝廷大權,把本來可以立為皇太弟的司馬穎和長沙王司馬乂改立惠帝弟清河王司馬遐之子,年僅8歲的司馬覃為皇太子。這一招,不但導致司馬穎與司馬冏關系的破裂,而且也引起司馬乂的不滿。公元302年十二月,司馬恤聯合西鎮關中的河間王司馬冏反對司馬顒。司馬顒出兵進攻洛陽,軍抵新安(今河南澠池縣東)。在洛陽的司馬乂也舉兵討冏,雙方軍隊在京城內展開激戰。一時間,飛矢如雨,火光沖天,混戰了3天3夜,冏敗,為乂所殺。長沙王乂掌握了政權。
公元303年八月,司馬顒又派大將張方率領精兵7萬聯合成都王司馬穎的20多萬大軍,借口司馬乂「論功不平」對京城發動進攻。由於雙方兵力懸殊,洛陽城危在旦夕。這時城內的統治集團開始分裂。公元304年正月,東海王司馬越勾結部分禁軍。拘禁司馬乂,向外兵求和,並把司馬乂交給張方用火活活烤死了。司馬穎進入洛陽,雖然當了丞相,但他仍然回到自己的根據地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遙執朝政,廢太子覃而自兼皇太弟,一時政治中心由洛陽移到鄴城。
成都王司馬穎在鄴城遙執朝政期間,政治腐敗,比以前司馬冏,司馬乂執政時還要壞,大失人心。因此,東海王司馬越統率洛陽禁軍,擁戴惠帝討伐司馬穎,結果在湯陰(今河南湯陰縣西南)戰敗,惠帝被俘至鄴城。司馬越逃往自己的封國(今山東郯城縣北)。河間王司馬顒命部將張方率兵佔領了洛陽,不久,幽州刺史王浚與並州都督司馬騰聯兵攻破鄴城,戰爭進一步擴大。司馬穎挾惠帝出奔洛陽,皆落入張方之手,又被迫前往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北)。
公元305年七月,司馬越在山東再次起兵,西向進攻關中。次年攻入長安。司馬顒和司馬穎敗走,相繼被殺。越迎惠帝還洛陽,隨後把惠帝毒死,另立惠帝的弟弟豫章王司馬熾為帝,是為晉懷帝。晉朝大權最後落入司馬越手中。至此,「八王之亂」才告結束。
「八王之亂」是西晉世族勢力惡性發展的產物,也是封建統治階級凶惡、殘忍、毒辣、腐朽等本性的一次大暴露。這場大惡斗給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生產遭到破壞,數十萬人民喪失了生命,許多城市被洗劫和焚毀。在洛陽13歲以上的男子全部被迫服役,城內米價貴到一石萬錢,不少人飢餓而死。人民又重新陷於苦難的深淵,掀起了大規模的流亡的浪潮。尤其是諸王利用少數民族的貴族參加這場混戰,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如成都王穎引匈奴劉淵為外援,讓其長驅入鄴;東瀛公司馬騰引烏桓羯人襲擊司馬穎,讓其乘機入塞;幽州刺史王浚召遼西鮮卑攻鄴,鮮卑則大掠婦女,被沉入易水者就有8000人。從此,大河南北就成為匈奴和鮮卑貴族統治的世界,加深了民族矛盾。因此,八王之亂不久就爆發了各族人民大起義,西晉王朝也就很快走向滅亡。
王與馬,共天下
司馬睿從東渡到登基,主要依賴了北方大族王導、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間,王導位高權重,聯合南北士族,運籌帷幄,縱橫捭闔,政令己出。王敦則總掌兵權,專任征伐,後來又坐鎮荊州,控制建康。王氏兄弟權傾內外,司馬睿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登基大典那天,皇帝司馬睿突然拉住大臣王導同升御床,一同接受群臣的朝賀,表示願與王氏共有天下的意向。但天無二日,王導嚇了一跳,連忙推辭說:「太陽豈能與萬物同輝,君臣名分是有區別的」,晉元帝才沒有勉強他。但司馬睿對王導始終十分尊敬,稱王導為「仲父」。歷元、明、成三朝,王導的地位一直十分崇高。成帝給王導的手詔總是用「惶恐言」、「頓首言」、「敬白」之類的語言,他還親自駕臨王導的府邸,禮敬王導的妻子。王導每次上朝,晉元帝都要起立相迎。所以「王與馬,共天下」的典故有著實際的歷史含意,反映了東晉門閥政治的特殊背景。
王敦之亂
東晉初年,晉元帝司馬睿有感王氏權重,遂逐漸任用南方大族戴淵、周嵩與北方二流大族劉隗、刁協等人,以制約擁兵坐鎮武昌的王敦。永昌元年(322年),王敦利用大族對政府發奴為兵的不滿情緒,以誅除劉隗、刁協為口實,在武昌起兵叛亂,並迅速攻下建康,刁協戰死,劉隗投降石勒,戴淵、周嵩被殺,其他一百多名官吏也被罷免。之後,王敦退還武昌。司馬睿死,明帝司馬紹即位,調配兵力,加強石頭守備。太寧二年(324年),移鎮姑熟(今安徽當塗)的王敦再次叛亂,但中途病死,叛亂結束。
I. 晉朝的八王之亂中八王那麼強,那麼是怎麼導致後來的五胡亂華的
個人覺得八王之亂是五胡亂華的直接原。八王之亂講的是方面西晉皇族為了爭奪政權而發生的戰亂,其主要原因是因為當年晉武帝在位時恢復了曾經已經不用了的分封制,這是為後來的八王之亂埋下的禍根,但是晉武帝在位時政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各地平安無事,晉惠帝在位時沒有能力統治朝政,各地就發起了戰亂,搶奪權利。所以,游牧民族五個部落直接趁機發起攻擊,從而導五胡亂華。
因為八王之亂,才發生五胡亂華,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統治者的無能,如果晉惠帝能夠向晉武帝一樣把政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八王之亂就不會發生了,也不會有後面的五胡亂華,從而導致西晉直接滅亡。
J. 八王之亂是哪八王在哪個朝代是那個皇帝
八王之亂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惠帝司馬衷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後賈南風干政弄權所引發。
八王: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
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
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且《晉書》將八王匯為一列傳,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進入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時期。
(10)八王擴展閱讀
而引發八王之亂的直接因素則是賈後專政。晉惠帝的皇後賈南風,是開國元老賈充之女,大司馬衷兩歲,貌丑而兇狠,懷有政治野心,並且手段毒辣。晉武帝時,外戚賈氏和楊氏都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晉武帝死後,晉惠帝無能力治理朝政,以致後來引起宗室、外戚爭權奪利,賈南風得以專權。而賈南風推行的女性專制主義統治政策則成為八王之亂的直接導火索。
東海王司馬越在八王之亂後掌握朝權,但期間不但無力控制日益壯大的匈奴漢國政權,更排除異己,殺害中書監繆播、散騎常侍王延等人,大失人心。後更在永嘉四年(310年)以討漢國為率領行台出京,帶著大批軍隊及王公大臣離開首都洛陽,致令洛陽防禦薄弱,盜賊橫行。在其死後,他帶領的大軍以及大批王公大臣在苦縣寧平城被漢將石勒屠殺,不久洛陽亦在永嘉之亂中陷落。
秦王司馬鄴雖在晉懷帝遇害後於長安即位延續國祚,但也在建興四年(316年)被俘,西晉正式滅亡。而早在盪陰之敗後,東海王東走並在徐州收聚兵眾,及後更起兵討伐河間王,迎帝東歸。當時東海王就留了琅邪王司馬睿以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鎮守下邳。後來琅邪王就移鎮建鄴,在江左發展,奠下了東晉的基礎。晉愍帝死後,琅邪王司馬睿即位,是為晉元帝。
八王之亂的十六年中,參戰諸王多相繼敗亡,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爆發。之後「五胡亂華」,西晉滅亡,八王之亂是其重要原因。八王之亂以極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社會風氣的畸變,造成了秩序的崩潰,把所有的人推向動亂的深淵,給社會帶來深重而又長久的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