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時代
⑴ 什麼是信息化時代
信息化時代是指當前以IT技術為主導,應用計算機及相關通訊設備傳送處理分析數據信息;
⑵ 人類為什麼會進入信息化時代
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信息化時代就是信息產生價值的時代。信息化是當今時代發展的大趨勢,代表著先進生產力。
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進入第三次浪潮。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會與前兩次浪潮的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再以體能和機械能為主,而是以智能為主。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沖擊,這種全球性依存關系正在影響和改變著國際政治過程和經濟文化關系,並將引導歷史向著未曾預料的方向發展。
⑶ 信息化時代起源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於60年代的日本,首先是由一位日本學者提出來的,而後被譯成英文傳播到西方,西方社會普遍使用「信息社會」和「信息化」的概念是70年代後期才開始的.
關於信息化的表述,在中國學術界和政府內部作過較長時向的研討。如有的認為,信息化就是計算機、通信和網路技術的現代化;有的認為,信息化就是從物質生產佔主導地位的社會向信息產業佔主導地位社會轉變的發展過程;有的認為,信息化就是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演進的過程,如此等等。
1997年召開的首屆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對信息化和國家信息化定義為:「信息化是指培育、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並使之造福於社會的歷史過程。國家信息化就是在國家統一規劃和組織下,在農業、工業、科學技術、國防及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加速實現國家現代化進程.」實現信息化就要構築和完善6個要素(開發利用信息資源,建設國家信息網路,推進信息技術應用,發展信息技術和產業,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國家信息化體系.
⑷ 信息化時代的特徵是什麼
信息革命的兩大標志是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與人造衛星的上天。其特徵主要有:
(1)社會經濟結構以服務性行業為主
(2)專業和技術階層逐漸成為職業主體
(3)知識創新成為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
(4)人們更加關注社會未來的發展趨勢
(5)信息技術的發展,為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信息化是人類社會進步發展到一定階段所產生的一個新階段。信息化是建立在計算機技術、數字化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等先進技術基礎上產生的。信息化使人類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獲得並傳遞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將提供給人類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促進全球各國人們之間的密切交往和對話,增進相互理解,有利於人類的共同繁榮。信息化是人類社會從工業化階段發展到一個以信息為標志的新階段;信息化與工業化不同。信息化不是關於物質和能量的轉換過程,而是關於時間和空間的轉換過程;在信息化這個新階段里,人類生存的一切領域,在政治、商業,甚至個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獲取、加工、傳遞和分配為基礎。
信息化是從有形的物質產品創造價值的社會向無形的信息創造價值的新階段的轉化,也就是以物質生產和物質消費為主,向以精神生產和精神消費為主的階段的轉變。
⑸ 信息化時代之後是什麼時代人類語言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人類經過農業革命進入農業化時代,然後經過工業革命進入工業化時代,現在又由工業化時代進入信息化時代,那麼信息化時代之後是什麼時代呢?有人說是後信息化時代,是信息的又一次變革或升級!本人認為:後信息化時代仍然屬於信息化時代,就像後工業化時代依然屬於工業化時代一樣,它們兩者都是兩個不同時代的轉折和過渡階段。我的觀點:信息化時代之後是智能化時代,又稱機器人時代或 人機對話時代。 信息化時代的特點: 按照托夫勒的觀點為第三次浪潮,是信息革命,它大約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與前兩次浪潮的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再以體能和機械能為主,標志是「計算機」,它以信息技術為主,重點是創造和開發知識及信息,信息化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是為智能化時代的人機對話作準備的。 智能化時代的特點: 智能化時代又稱機器人時代或人機對話時代,標志是「機器人」,它以智能技術和語言信息技術為主,重點是創造和開發機器智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機對話。「機器人」中最重要的是「語言機器人」,能夠理解或「聽懂」人類語言並與人類交流和溝通。智能化時代分前期和中後期。 智能化時代前期,人機對話以非語音信息為主,主要通過鍵盤、手寫板、觸摸屏等輸入文字、符號、數據等信息與機器人溝通。人機對話一般是單向的,即機器人是被動與人類溝通,不善於主動與人類溝通,你問它什麼它就回答什麼,你發指令要它做什麼它就執行你的指令做什麼。智能化時代前期,機器人的智商很低,智力相當於2-3歲小孩的水平。 智能化時代中後期,人機對話主要使用語言特別是語音(當然不排除其它各種方式)。人機對話一般是雙向的,即人可主動與機器人溝通,機器人也可主動與人類溝通。人機對話不但可面對面直接進行,也可通過電話、手機、短訊等方式間接進行。例如,你在辦公室里,你可用手機打電話給你家裡的家庭機器人,家庭機器人接通你的電話,能夠主動詢問你有什麼事,當它遇到問題,它會及時、主動與你溝通,咨詢你,徵求你的意見和建議,聽取和執行你的指令。智能化時代中後期,機器人的智商比較高,智力相當於4-5歲小孩的水平甚至更高。 智能化時代,語言機器人,真正的人機對話 ,將使人類語言將煥發第二次青春。以上僅是個人預言,說得不對的地方,敬請批評指正。 附:比爾·蓋茨預言:未來家家都有機器人。 30年前,比爾·蓋茨毅然棄學,創立微軟,成為個人電腦普及革命的領軍人物;30年後的今天,他預言,機器人即將重復個人電腦崛起的道路。點燃機器人普及的「導火索」,這場革命必將與個人電腦一樣,徹底改變這個時代的生活方式。----微軟公司董事會主席比爾?
⑹ 信息化時代的介紹
信息化時代就是信息產生價值的時代。信息化是當今時代發展的大趨勢,代表著先進生產力。信息化時代按照托夫勒的觀點,第三次浪潮是信息革命,大約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其代表性象徵為「計算機」,主要以信息技術為主體,重點是創造和開發知識。隨著農業時代和工業時代的衰落,人類社會正在向信息時代過渡,跨進第三次浪潮文明,其社會形態是由工業社會發展到信息社會。第三次浪潮的信息社會與前兩次浪潮的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再以體能和機械能為主,而是以智能為主。
⑺ 信息化時代的特點
社會的信息化,亦既是信息社會。信息化是人類社會進步發展到一定階段所產生的一個新階段。信息化是建立在計算機技術、數字化技術和生物工程技術等先進技術基礎上產生的。信息化使人類以更快更便捷的方式獲得並傳遞人類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它將提供給人類非常有效的交往手段,促進全球各國人們之間的密切交往和對話,增進相互理解,有利於人類的共同繁榮。信息化是人類社會從工業化階段發展到一個以信息為標志的新階段;信息化與工業化不同。信息化不是關於物質和能量的轉換過程,而是關於時間和空間的轉換過程;在信息化這個新階段里,人類生存的一切領域,在政治、商業,甚至個人生活中,都是以信息的獲取、加工、傳遞和分配為基礎。
信息化是從有形的物質產品創造價值的社會向無形的信息創造價值的新階段的轉化,也就是以物質生產和物質消費為主,向以精神生產和精神消費為主的階段的轉變。有人把信息化歸納為"四化"和"四性"。
(1)信息化的"四化":
▲智能化。知識的生產成為主要的生產形式,知識成了創造財富的主要資源。這種資源可以共享;可以倍增;可以"無限制的"創造。這一過程中,知識取代資本,人力資源比貨幣資本更為重要。
▲電子化。光電和網路代替工業時代的機械化生產,人類創造財富的方式不再是工廠化的機器作業。有人稱之為"柔性生產"。
▲全球化。信息技術正在取消時間和距離的概念,信息技術及發展大大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和全球通信衛星網的建立,國家概念將受到沖擊,各網路之間可以不考慮地理上的聯系而重新組合在一起。
▲非群體化。在信息時代,信息和信息交換遍及各個地方,人們的活動更加個性化。信息交換除了社會之間、群體之間進行外,個人之間的信息交換日益增加,以至將成為主流。
(2)信息化的"四性":
▲綜合性。信息化在技術層面上指的是多種技術綜合的產物。它整合了半導體技術、信息傳輸技術、多媒體技術、資料庫技術和數據壓縮技術等;在更高的層次上它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的整合。人們普遍用synergy(協同)一詞來表達信息時代的這種綜合性。
▲競爭性。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進程不同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信息化是通過市場和競爭推動的。政府引導、企業投資、市場競爭是信息化發展的基本路徑。
▲滲透性。信息化使社會各個領域發生全面而深刻的變革,它同時深刻影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已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牽引力。信息化使經濟和文化的相互交流與滲透日益廣泛和加強。
▲開放性。創新是高新技術產業的靈魂,是企業競爭取勝的法寶。參與競爭,在競爭中創新,在創新中取勝。開放不僅是指社會開放,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開放。開放是創新的心靈開放,開放是創新的源泉。
總之,信息化特徵的主要表現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虛擬性、全球性、交互性與開放性。
⑻ 信息化時代的概述
信息化時代歷史背景由大機器、大工業和大量人員所從事的大規模流水線生產方式不再是主流,而第三產業即服務性產業將明顯增加,信息類無形產業將成為關鍵資源,有力氣但未受過教育或受教育較少的人將面臨失業。擁有信息和知識的國家將是富有的國家,這樣的富國將與信息貧窮落後的國家分道揚鑣。國旗、軍隊和貨幣是第二次浪潮國家的象徵和主權的標志,第三次浪潮的全球化趨勢將打破這類國家主權模式和封閉狀態,信息一體化將使國家之間傳統的國界概念逐步淡漠。托夫勒認為,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進入真正的信息社會,世界正處於新舊時代的交替之中,信息時代已經出現,但工業社會的規模經濟還存在,沒落的體力勞動和先進的腦力勞動共存。 美國CNN報道說:「在21世紀,我們將處在一個無固定化職業的社會。」不管你是老闆,還是工薪族,如果你認為你現在的職業或事業是可以終生不變的,那將是非常危險和不現實的想法。由於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社會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變化一 中國進入一個20:80的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20:80社會含義是什麼呢?20:80是世界上一個著名分配法則,全世界20%的人擁有這個國家80%的財富,80%的人在為20%的人實現夢想。20%的是富人,80%的是窮人。說明中國已經進入一個兩極分化時代。 變化二 中國正進入教育大眾化時代,競爭更加激烈,就業壓力更大。
80年代的大學生可謂是「天之驕子」,「上帝的寵兒」,一時成為黨政機關、工廠單位的香餑餑。但僅隔如此幾年,大學生遍地都是。大樓掉下一磚頭,砸到的十個人中有七個是大學生,兩個是碩士生,一個是博士生。此話說得雖誇張,但形象說明就業競爭相當激烈。
據統計,2006年全國高校招生報名人數為950萬名,曾創下歷史最高記錄。2007年到2010年,中國高考報名人數將進入一個持續的高峰期,在此期間,每年的高考人數都將超過1000萬人。1977年是恢復高考的第一年,也是競爭最激烈的一年,當時的錄取比例只有29比1,而現在的高考錄取比例已經是2比1。這說明畢業後找工作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了。
據估計,在過去的20年中,有多達60萬中國人到國外留學,其中16萬人選擇了回國。這些人被稱為「海龜」,也就是海歸的諧音。但是,現在歸國的海龜越來越多,以至於他們現在獲得一個最新稱呼——「海帶」,也就是從國外歸來之後沒有工作長時間待業的意思。據《文匯報》報道,上海2006年找不到工作的海龜達到了7000人。
「畢業即失業」,多麼殘酷的現實。有歌曲唱「愛要越挫越勇,愛要肯定執著」,是現在找工作的真實寫照。「面霸」是現在大學畢業生的一句行話,是指樂此不疲參加面試的人;「面霸」再被拒絕無數次而堅忍不拔的,就成了「拒無霸」。難道,我們就要一直為找份工作而疲於奔命,就不能跳出這個傳統模式嗎? 變化三 中國進入一個老齡化社會。
在中國,年齡超過60歲的老年人已經超過1.32億,而且每年呈20%速度遞增。
第一:社會保障,養老保險,第二:養兒防老,第三:自我就業。 變化四 世界進入一人多職業的社會,個人創業成為一種時尚。
大家看過一本叫做《學習的革命》的書沒有?作者在這本書中寫到:「在21世紀,你最大的僱主,將是你自己!」個人創業已成為一種趨勢。也就是說:現在的世界進入了一人多職業的時代。
⑼ 信息化時代有什麼好處
人類社會已經邁入了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特點是:
用紙記錄信息和知識,通過書本傳遞知識。
有了電視、電話、互聯網。
傳播速度加快,信息量增大,知識爆炸。
變化加快,技術含量增大,復雜性增加。
2.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
要求我們的組織、業務、管理等採用新的模式、新的戰略
環境的變化要求組織發現新的商業模式、採用新的戰略、新的管理模式,這些模式所面臨的問題是,時間壓力越來越大,要求我們更加強化時間管理。
3.更強調工資和成本
由於技術進步帶來的成本變化,要求我們的管理必須要採用新的模式。項目管理兩個最突出的管理點,一個是資金,一個就是成本,信息時代的發展比過去更強調工資和成本。
4.要求人們學習速度加快
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人們學習知識、掌握知識、運用知識提出了新的挑戰。由於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的應用,人們的學習速度在不斷加快,也就是說從數字處理時代到微機時代,到現在的網路化時代,學習速度越來越快,這要求我們的管理模式也要適應新的特點和新的模式。
總之,由於信息時代變化加快,信息量遞增,知識爆炸,復雜性增加,還有所謂虛擬組織的出現,導致項目大量增加,更需要加強技術管理、知識管理、信息溝通管理,同時還需要一些創新的組織手段和管理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