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股票重組 » 索爾仁尼琴簡介

索爾仁尼琴簡介

發布時間: 2021-09-07 12:42:17

Ⅰ 小路的介紹

索爾仁尼琴著有長詩《小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俄羅斯當代文學巨擘索爾仁尼琴的長詩《小路》最近問世。作品以作家的如下真跡作為開篇:這里收入的是我在監獄——集中營——流放年代的作品。監禁時期我在頭腦中編出無數詩行,珍藏在記憶深層,因為無法相信紙張。當時它們是我的呼吸和生命,是它們幫助我堅定不移。另還有鄧麗君、前蘇聯電影《小路》等

Ⅱ 簡介俄羅斯文學史

俄羅斯文學是世界文壇上最偉大的文學遺產之一,她的每一個階段都反映了俄羅斯充滿悲壯的、喜劇的和光榮的歷史。在俄羅斯的文壇上,曾經有五位作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們是:伊萬布寧、米哈伊爾肖洛霍夫、鮑利斯帕斯捷爾納克(迫於蘇聯政府的壓力而拒絕接受)、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和約瑟夫布洛茲基。

基輔羅斯時期

俄羅斯國家形成於9世紀末。公元882年,諾夫戈洛德公國的奧列格大公征服基輔公國和其他一些部落,逐步以基輔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國家,史稱基輔羅斯。公元 998 年,當時的弗拉基 米爾大公把基督教定為國教,對俄羅斯古代文化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是基輔羅斯的極盛時期,就在這時俄羅斯文學開始了它的初始階段。這一時期文學的主要形式有歷史故事、編年史、英雄史詩、傳記、旅行記等。最著名的作品是《俄羅斯編年序史》和《伊戈爾遠征記》。

蒙古人統治逼?br>

13世紀初,基輔羅斯解體。1237年,由成吉斯汗之孫拔都管轄的金帳汗國征服梁贊等地,後又征服基輔,由 此開始了蒙古人統治時期。14世紀末,莫斯科公國逐漸強大,德米特里大公率軍在頓河平原擊敗蒙古軍。15世紀末,伊凡三世迎戰蒙古軍隊,蒙古軍因嚴寒不戰而退,從此結束了長達二百四十年的異族統治。這時期,俄羅斯的文化發展受到嚴重摧殘,留下的文學作品不多。值得一提的多為記錄著名戰役的歷史故事,如《拔都攻佔梁贊的故事》、《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行傳》、《頓河彼岸之戰》等。

莫斯科公國時期

16世紀初,以莫斯科為中心的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形成。為加強中央集權,伊凡四世採取嚴厲措施鎮壓主張分權的大貴族。這種集權與反集權之間的斗爭在16世紀文化生活中得到了反映。當代政論文佔了重要地位。較著名的有《伊凡雷帝與庫爾布斯基通信集》。17世紀,沙俄征服西伯利亞,並使農奴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確立。這時,文學開始突破中世紀格局,出現了一些具有民主主義傾向的世俗故事。阿瓦庫姆的《行傳》生動地描寫了他與大主教尼康的沖突,體現了宗教文學的新的特色。

十八世紀上半期

18世紀前期,彼得一世在位。他對內勵精圖治,加強中央集權制,對外發展與西歐的關系,加強俄國的實力,從而使古老的俄國逐漸擺脫了中世紀封閉落後的狀態。前二十五年,俄國社會新舊斗爭激烈,文學發展卻相對緩慢。除了政論文外,沒有突出的文學成就。30年代以後,古典主義興起。俄國古典主義文學產生的歷史背景與西歐相似,但因同時到啟蒙主義思潮的影響,因此它又帶有啟蒙主義的特色。康捷米爾(1708-1744)是俄國古典主義文學形成時期的第一個諷刺作家。羅蒙諾索夫(1711—1765)是俄國第一個著名學者和古典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古典主義作家還有以劇本創作為主的蘇瑪羅科夫(1717—1777)。

十八世紀下半期

18世紀下半期的俄國主要是在葉卡捷林娜二世的統治之下。女皇繼承了彼得一世的國內外政策,這時期俄國經 濟有較大發展,但社會矛盾也相當尖銳,以致1773年爆發了俄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普加喬夫起義。這一時期,社會思想相對活躍,出現了不少諷刺雜志,其中最優秀的是諾維科夫主辦的《雄蜂》等刊物。90年代,感傷主義文學在俄國出現,代表作家是卡拉姆津。傑爾查文是俄國文學從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過渡時期的詩人。馮維辛是18世紀俄國最傑出的戲劇家。拉季謝夫是俄國歷史上第一個貴族革命家和啟蒙作家。

十九世紀前期

進入19世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學自身的進步,俄國文學也開始出現新的氣象。危機四伏。1801年上台的亞歷山大一世的小改小革,未能觸及這一制度的基礎。1812年,拿破崙率軍入侵俄國,激起了俄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拿破崙兵敗後,俄國軍隊遠征西歐。一些青年貴族軍官回國後,成立了以推翻專制政體為宗旨的秘密團體。1825年12月,他們在彼得堡發動了起義,史稱「十二月黨人起義」。起義遭到沙皇政府的鎮壓,但是它揭開了俄國貴族革命的階段,喚醒了一代年輕人。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國內採取了高壓政策,但是反對專制農奴制度的斗爭並沒有停止.如當時莫斯科大學就出現過赫爾岑—奧加廖夫小組和別林斯基十一號文學社等進步組織的活動。四十年代俄國思想界還發生過斯拉夫派和西歐派之爭。19世紀初期,俄國開始出現浪漫主義文學思潮。早期的代表作家是茹可夫斯基(1783—1852)和巴丘什科夫(1787—1855)等人,稍後出現的是思想上更為激進的以雷列耶夫為代表的「十二月黨詩人 」和成就卓著的普希金和萊蒙托夫。當時較有影響的作家克雷洛夫(1768—1844)和格利鮑耶陀夫(1795—1829)分別以他們的寓言和劇本推動了俄羅斯文學向現實主義方向的發展。30年代前後,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自然派」)開始形成。果戈理的創作使這一文學思潮的地位得以最終確立。傑出的批評家別林斯基以自己的理論著作為其推波助瀾。當時著名的作家還有赫爾岑(1812—1870)、柯里佐夫(1809—1842)和格利戈洛維奇(1822—1899)等。

十九世紀中期

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逐步走向繁榮。進入50年代,平民階級開始代替貴族知識分子登上歷史舞台。1855年,俄國在歷時二年的俄土戰爭中失敗,導致了農奴制度危機的加劇。1861年2月,沙皇政府被迫頒布廢除農奴制度的法令。這種自上而下的法令是不徹底的,但它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50—60年代,圍繞著對農奴制度的改革問題,革命民主主義者與貴族自由主義者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思想交鋒。當時有影響的進步刊物主要有涅克拉索夫主持的《現代人》雜志,以及《俄國言論》、《北極星》和《鍾聲》等,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洛留波夫、皮薩列夫和赫爾岑等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自由派的刊物主要是《讀者文庫》和《俄國導報》。這一時期,俄國文藝界空前活躍,出現了許多優秀的作家和作品,產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重要的作家主要有:屠格涅夫(1818—1883)、岡察洛夫(1812—1891)、車爾尼雪夫斯基(1828—1889)、奧斯特羅夫斯基(1823—1886)和涅克拉索夫(1821—1878),以及波緬洛夫斯基(1835—1863)、費特 1820—1892)、丘特切夫(1803—1873)和阿·康·托爾斯泰(1817—1875)等。列夫·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也在這一時期發表了一些優秀作品。

十九世紀後期

19世紀後期,俄國文學在60年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70年代以後,俄國的資本主義也了較快的發展,但農奴制度的殘余依然存在,社會矛盾相當尖銳。1874—1875年間曾出現民粹運動高漲的局面。這一運動遭鎮壓以後,由部分激進分子組成的「民意黨」人曾組織暗殺活動。80年代,俄國民主運動處於低潮,「小事情理論」開始流行。90年代,俄國工人運動出現並逐步走向成熟。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在俄國繼續繁榮,小說、詩歌和戲劇等領域中出現了一大批傑出的作品。上一時期活躍在文壇上的老作家大部分仍在進行創作,新的優秀作家又走上了文壇。當時最有影響的刊物是由涅克拉索夫和薩爾蒂柯夫—謝德林主持的雜志《祖國紀事》。這一時期重要的作家主要有: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薩爾蒂柯夫—謝德林(1826—1889)和契訶夫(1860—1904),以及柯羅連科(1853—1921)、列斯科夫(1831—1895)、迦爾洵(1855—1888)、烏斯賓斯基(1843—1902)、馬明—西比利亞克(1852—1912)、蒲寧(1870—1953)和庫普林(1870—1938)等。
參考資料:http://tieba..com/f?kz=96738935

Ⅲ 求一份外國作家的列表,簡介…

A AveryCorman (1)阿蘭 (1)阿斯塔菲耶夫 (1)埃切戈安,勒努瓦 (1)艾西恩 (1)哈倫·埃利森 (1)簡·奧斯汀 (3)路易莎·梅·奧爾科特 (1)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1)尼·奧斯特洛夫斯基 (1)喬治·奧威爾 (2)欽吉斯·艾特瑪托夫 (1)威德爾·埃彭多夫 (1)約瑟夫·奧布賴恩 (1)詹姆斯·艾爾洛伊 (2) B Jill·Barnett (1)艾米莉·勃朗特 (1)愛德華·比齊著 (1)愛米莉·布萊德莉 (1)巴爾扎克 (4)鮑·尼·波列沃依 (1)北川悅吏子 (1)卜伽丘 (1)戴維·鮑爾達奇 (1)丹·布朗 (2)弗多爾·布特爾斯林 (1)海倫·布魯克斯 (2)海倫·格莉·布朗 (1)亨利·德·巴爾扎克 (7)吉爾·柏奈特 (1)雷蒙德·本森 (3)米·布爾加科夫 (4)妮可·德·畢隆 (1)帕斯卡爾·布呂克內 (1)帕特·布爾切斯特 (1)喬基姆·德·波薩達 (1)西蒙·波娃 (2)夏洛特·勃朗特 (1)亞歷山大·別利亞耶夫 (7)珍妮弗·布萊克 (2) C Barbara·Cartland (1)Carole (1)JAMES·CAMERON (1)KEVIN·COSTNER (1)柴田煉三郎 (1)車爾尼雪夫斯基 (2)川端康成 (12)崔仁浩 (2)村上春樹 (6)斯蒂芬·茨威格 (3) D D.H.勞倫斯 (5)Lois·Faye·Dryer (1)查爾斯·狄更斯 (6)達夫妮·杜穆里埃 (1)大江健三郎 (5)大藪春彥 (1)大仲馬 (3)戴爾.卡耐基 (1)丹尼爾·笛福 (2)島田莊司 (1)渡邊淳一 (9)費里·多爾 (1)亨利·丹克爾 (1)琳達·戴維斯 (1)露意絲·費·戴兒 (1)羅·達爾 (1)瑪格麗特·杜拉 (1)瑪格麗特·杜拉斯 (3)內爾森·德米勒 (3)蘇珊妮·戴維斯 (2)西奧多·德萊塞 (2)詹姆斯·道森 (1)珍妮特·戴麗 (3)茱德·狄弗洛 (2) F Faye (3)艾捷爾·麗蓮·伏尼契 (1)保羅·福塞爾 (2)法捷耶夫 (2)法蘭西斯 (1)房龍 (1)弗·斯·菲茨傑拉德 (3)伏爾泰 (1)伏契克 (1)福樓拜 (1)肯·福萊特 (2)萊昂納·弗萊徹 (1)米歇爾·福柯 (2)威廉·福克納 (1)亞瑟·菲利普 (1)伊恩·弗萊明 (5)約翰·福爾斯 (1) G 阿·羅伯·格利耶 (1)巴特里克·格蘭維爾 (1)岡田惠和 (1)高爾斯華綏 (1)格拉寧 (1)格雷 (1)格雷厄姆·格林 (1)宮本百合子 (1)谷崎潤一郎 (4)果戈理 (1)君特·格拉斯 (3)拉爾夫·格萊迪內 (1)瓦內莎·葛蘭 (1)溫斯頓·格盧姆 (1)約翰·格里森姆 (7)詹姆斯·岡恩 (3)H Faye·Hvghes (1)H.G.威爾斯著 (1)Kay·Hooper (1)阿道斯·赫胥黎 (1)海渡英祐 (2)海明威 (3)皓首窮經 (1)荷馬 (2)賀爾 (1)赫爾曼-沃克 (1)黑塞 (1)霍桑 (1)傑·里·赫德森 (1)傑克·坎菲爾、馬克·漢森 (1)克莉絲汀·漢娜 (2)蘭德爾·華萊士 (1)藍道·華勒斯 (1)琳達·霍華 (13)露絲·哈雷斯 (1)羅伯特·海恩 (1)羅林·海契 (1)歐內斯特·海明威 (1)歐文·華萊士 (4)托馬斯·哈代 (3)托馬斯·哈里斯 (2)維多莉亞·荷特 (1)維琴尼亞·荷莉 (4)西瑞爾·哈爾 (1)雅·哈謝克 (1)亞歷克斯·哈里 (1)伊迪絲·華頓 (9)約瑟夫·海勒 (1) I Iris (1)J Jessica (1)Jill (1)Judith (1)阿爾貝·加繆 (2)安德烈·保爾·吉約姆·紀德 (5)厄爾·斯坦利·加德納 (15)海倫·亨特·傑克遜 (1)吉本芭娜娜 (2)井上靖 (2)克里斯提昂·賈克 (2)帕特里克·聚斯金德 (1)約翰·加德納 (8)茱莉·嘉伍德 (4) K Kristina (1)阿·康帕尼爾 (1)埃薩·德·克羅茲 (2)丹尼爾·凱斯 (5)多娜·柯莉絲 (1)海因茨·G·孔薩利克 (3)傑克·凱魯亞克 (1)傑瑞·科頓 (5)傑伊·卡特 (1)卡爾-傑拉西 (1)卡爾維諾 (1)卡夫卡 (2)卡拉維洛夫 (1)凱隆琳·庫克 (1)科斯莫傑米揚斯卡婭 (1)克拉林 (1)克萊夫·卡斯靳 (1)莉莎·克萊佩 (4)羅賓·科克 (3)羅伯特·庫森 (1)邁克爾·科迪 (1)邁克爾·克萊頓 (7)米蘭·昆德拉 (6)喬納森·凱勒曼 (1)陶樂絲·卡耐基 (1)詹·費·庫柏 (1)詹姆斯·凱恩 (2)珍娜·奎哈晶 (2) L J·K·羅琳 (7)kristina·logan (1)安妮·賴斯 (1)安妮塔·藍伯 (4)巴爾加斯·略薩 (1)本特利·利特 (1)彼得·賴特 (1)伯特蘭·羅素 (1)查爾斯·里德 (1)戴維·洛奇 (1)丹妮絲·理查茲 (1)哈羅德·羅賓斯 (1)漢斯·里鮑 (1)赫拉·琳德 (1)加斯通·勒魯 (1)傑克·倫敦 (2)克利弗·S·劉易斯 (1)萊蒙特 (1)勞爾夫 (1)雷貝嘉·海根·李 (1)蕾·莉克萊 (1)理查德�6�1普萊斯頓 (2)柳德米拉·拉祖莫夫斯卡婭 (1)柳敏珠 (1)羅伯特·利伯爾曼 (1)羅曼·羅蘭 (1)羅斯 (1)洛克 (1)邁克爾·里德帕思 (1)尼·列昂諾夫 (1)派翠西亞·賴斯 (1)皮埃爾·洛蒂 (2)喬安娜·林賽 (19)塞繆森·理查森 (1)斯蒂芬·里柯克 (1)湯姆·拉奇納 (1)維多麗亞·麗 (1)亞歷山德拉·里普利 (1)伊莉莎白·隆維爾 (1)約翰·拉貝 (1) M Carole·Mortimer (1)Muriel (1)SANDRY·MARTON (1)阿爾弗里·繆塞 (3)埃克多·馬洛 (1)奧格·曼狄諾 (1)保羅·麥卡斯克 (1)彼得·梅爾 (7)弗蘭克·邁考特 (1)赫爾曼·麥爾維爾 (1)亨利·米勒 (2)加西亞·馬爾克斯 (2)卡爾·麥 (9)考琳·麥卡洛 (1)賴莉·摩爾斯 (1)莉·麥克 (1)馬丁·莫內斯蒂埃 (1)馬萊巴 (2)瑪格麗特·米切爾 (2)莫泊桑 (6)普羅斯佩·梅里美 (9)喬奇·摩亞 (1)喬治·馬克司坦 (1)瑞依·摩根 (1)蘇珊娜·穆迪 (1)特里·麥克米倫 (1)托馬斯·埃洛伊·馬丁內斯 (1)托馬斯·曼 (2)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1)威廉·薩默賽特·毛姆 (1)亞歷山德拉·瑪麗尼娜 (6)伊夫·馬拜 (2)詹姆斯·莫羅 (1)朱迪·麥菲拉羅 (6) N 艾倫·紐哈斯 (1)納博科夫 (1)南希.泰勒.羅森堡 (1)尤里·納吉賓 (1) O 康絲坦斯·歐班揚 (1)P 費爾南多·佩索阿 (1)珈達·帕克 (1)呂貝卡·裴斯萊 (1)馬里奧·普佐 (6)馬塞爾·普魯斯特 (1)曼紐爾·普格 (1)帕斯捷爾納克 (1)培根 (1)普雷沃 (1)伊·阿·蒲寧 (1)詹姆斯·帕特森 (1)Q 德堡·切爾 (1)羅伯特·T·清崎 (1)潘妮·喬登 (3)契訶夫 (1)喬萬尼奧里 (1)伊莉絲·瓊森 (2)R Joann·Ross (1)Karen·Robards (1)Rebecca (1)Roberta (1)讓·熱內 (1) S F·R·施賴勃 (1)Jessica·Steel (1)Sandra (1)SANDRY (1)swan.eagle (1)安普耳·史密斯 (1)比徹·斯托夫人 (1)彼得·聖吉 (1)丹尼爾·斯蒂爾 (1)丹尼爾·斯蒂文 (1)弗朗索瓦茲·薩岡 (1)漢斯-彼得·馬丁、哈拉爾特·舒曼 (1)胡達·舍拉高維 (1)理查德·馬丁·斯特恩 (1)羅·路·斯蒂文森 (2)喬治·桑 (3)若澤·薩拉馬戈德 (1)薩克雷 (1)塞林格 (1)塞萬提斯 (1)三島由紀夫 (3)桑德拉·斯坦福德 (1)莎士比亞 (36)山崎朋子 (1)聖諾比亞 (1)盛田昭夫 (1)水橋文美江 (2)水上勉 (2)司湯達 (14)司徒慕文 (1)斯蒂芬·史密斯 (1)唐·J·史奈德 (1)瓦爾特·司各特 (2)威廉·斯泰龍 (1)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 (2) T 碧拉爾·圖戈依 (1)列夫·托爾斯泰 (4)馬克·吐溫 (8)湯姆.馬克特 (1)田中芳樹 (12)屠格涅夫 (1)陀思妥耶夫斯基 (2)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 (4) W J·R·沃勒 (1)Rebecca·Winters (2)博里斯·維昂 (1)赫爾曼·沃克 (1)凱西·威廉斯 (1)康奈爾·伍爾里奇 (1)萊斯利·沃勒 (3)里婭·沃茲涅先斯卡婭 (1)明妮·魏特琳 (1)托馬斯·沃爾夫 (1)王偉 (1)X 埃里奇·西格爾 (2)傑克·希金斯 (1)薩爾蒂科夫·謝德林 (1)蘇珊·希爾 (1)西村壽行 (2)西德尼·謝爾頓 (9)西默爾 (1)希爾頓 (1)夏多布里昂 (1)夏目漱石 (2)小蟲 (1)小仲馬 (1)肖海霍夫 (1)徐尤美 (1) Y 艾克·約翰 (1)布拉斯科·伊巴涅斯 (1)勞拉·依斯奎爾 (1)塞繆爾·亞當斯 (1)維克多·葉羅菲耶夫 (1)維克多·雨果 (4)亞米契斯 (1)佚名 (96)游川和彥 (2)約翰-格雷 (1) Z 弗雷德理克·詹姆遜 (1)紫式部 (1)左拉 (1)

Ⅳ 俄羅斯文學史簡介

俄羅斯文學是世界文壇上最偉大的文學遺產之一,她的每一個階段都反映了俄羅斯充滿悲壯的、喜劇的和光榮的歷史。在俄羅斯的文壇上,曾經有五位作家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們是:伊萬布寧、米哈伊爾肖洛霍夫、鮑利斯帕斯捷爾納克(迫於蘇聯政府的壓力而拒絕接受)、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和約瑟夫布洛茲基。

基輔羅斯時期

俄羅斯國家形成於9世紀末。公元882年,諾夫戈洛德公國的奧列格大公征服基輔公國和其他一些部落,逐步以基輔為中心建立起一個國家,史稱基輔羅斯。公元 998 年,當時的弗拉基 米爾大公把基督教定為國教,對俄羅斯古代文化的發展產生很大的影響。10世紀末至11世紀初是基輔羅斯的極盛時期,就在這時俄羅斯文學開始了它的初始階段。這一時期文學的主要形式有歷史故事、編年史、英雄史詩、傳記、旅行記等。最著名的作品是《俄羅斯編年序史》和《伊戈爾遠征記》。

蒙古人統治逼?br>

13世紀初,基輔羅斯解體。1237年,由成吉斯汗之孫拔都管轄的金帳汗國征服梁贊等地,後又征服基輔,由 此開始了蒙古人統治時期。14世紀末,莫斯科公國逐漸強大,德米特里大公率軍在頓河平原擊敗蒙古軍。15世紀末,伊凡三世迎戰蒙古軍隊,蒙古軍因嚴寒不戰而退,從此結束了長達二百四十年的異族統治。這時期,俄羅斯的文化發展受到嚴重摧殘,留下的文學作品不多。值得一提的多為記錄著名戰役的歷史故事,如《拔都攻佔梁贊的故事》、《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行傳》、《頓河彼岸之戰》等。

莫斯科公國時期

16世紀初,以莫斯科為中心的統一的俄羅斯國家形成。為加強中央集權,伊凡四世採取嚴厲措施鎮壓主張分權的大貴族。這種集權與反集權之間的斗爭在16世紀文化生活中得到了反映。當代政論文佔了重要地位。較著名的有《伊凡雷帝與庫爾布斯基通信集》。17世紀,沙俄征服西伯利亞,並使農奴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確立。這時,文學開始突破中世紀格局,出現了一些具有民主主義傾向的世俗故事。阿瓦庫姆的《行傳》生動地描寫了他與大主教尼康的沖突,體現了宗教文學的新的特色。

十八世紀上半期

18世紀前期,彼得一世在位。他對內勵精圖治,加強中央集權制,對外發展與西歐的關系,加強俄國的實力,從而使古老的俄國逐漸擺脫了中世紀封閉落後的狀態。前二十五年,俄國社會新舊斗爭激烈,文學發展卻相對緩慢。除了政論文外,沒有突出的文學成就。30年代以後,古典主義興起。俄國古典主義文學產生的歷史背景與西歐相似,但因同時到啟蒙主義思潮的影響,因此它又帶有啟蒙主義的特色。康捷米爾(1708-1744)是俄國古典主義文學形成時期的第一個諷刺作家。羅蒙諾索夫(1711—1765)是俄國第一個著名學者和古典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古典主義作家還有以劇本創作為主的蘇瑪羅科夫(1717—1777)。

十八世紀下半期

18世紀下半期的俄國主要是在葉卡捷林娜二世的統治之下。女皇繼承了彼得一世的國內外政策,這時期俄國經 濟有較大發展,但社會矛盾也相當尖銳,以致1773年爆發了俄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普加喬夫起義。這一時期,社會思想相對活躍,出現了不少諷刺雜志,其中最優秀的是諾維科夫主辦的《雄蜂》等刊物。90年代,感傷主義文學在俄國出現,代表作家是卡拉姆津。傑爾查文是俄國文學從古典主義向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過渡時期的詩人。馮維辛是18世紀俄國最傑出的戲劇家。拉季謝夫是俄國歷史上第一個貴族革命家和啟蒙作家。

十九世紀前期

進入19世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學自身的進步,俄國文學也開始出現新的氣象。危機四伏。1801年上台的亞歷山大一世的小改小革,未能觸及這一制度的基礎。1812年,拿破崙率軍入侵俄國,激起了俄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情感。拿破崙兵敗後,俄國軍隊遠征西歐。一些青年貴族軍官回國後,成立了以推翻專制政體為宗旨的秘密團體。1825年12月,他們在彼得堡發動了起義,史稱「十二月黨人起義」。起義遭到沙皇政府的鎮壓,但是它揭開了俄國貴族革命的階段,喚醒了一代年輕人。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國內採取了高壓政策,但是反對專制農奴制度的斗爭並沒有停止.如當時莫斯科大學就出現過赫爾岑—奧加廖夫小組和別林斯基十一號文學社等進步組織的活動。四十年代俄國思想界還發生過斯拉夫派和西歐派之爭。19世紀初期,俄國開始出現浪漫主義文學思潮。早期的代表作家是茹可夫斯基(1783—1852)和巴丘什科夫(1787—1855)等人,稍後出現的是思想上更為激進的以雷列耶夫為代表的「十二月黨詩人 」和成就卓著的普希金和萊蒙托夫。當時較有影響的作家克雷洛夫(1768—1844)和格利鮑耶陀夫(1795—1829)分別以他們的寓言和劇本推動了俄羅斯文學向現實主義方向的發展。30年代前後,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自然派」)開始形成。果戈理的創作使這一文學思潮的地位得以最終確立。傑出的批評家別林斯基以自己的理論著作為其推波助瀾。當時著名的作家還有赫爾岑(1812—1870)、柯里佐夫(1809—1842)和格利戈洛維奇(1822—1899)等。

十九世紀中期

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逐步走向繁榮。進入50年代,平民階級開始代替貴族知識分子登上歷史舞台。1855年,俄國在歷時二年的俄土戰爭中失敗,導致了農奴制度危機的加劇。1861年2月,沙皇政府被迫頒布廢除農奴制度的法令。這種自上而下的法令是不徹底的,但它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50—60年代,圍繞著對農奴制度的改革問題,革命民主主義者與貴族自由主義者之間展開了激烈的思想交鋒。當時有影響的進步刊物主要有涅克拉索夫主持的《現代人》雜志,以及《俄國言論》、《北極星》和《鍾聲》等,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洛留波夫、皮薩列夫和赫爾岑等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自由派的刊物主要是《讀者文庫》和《俄國導報》。這一時期,俄國文藝界空前活躍,出現了許多優秀的作家和作品,產生了極其廣泛的影響。重要的作家主要有:屠格涅夫(1818—1883)、岡察洛夫(1812—1891)、車爾尼雪夫斯基(1828—1889)、奧斯特羅夫斯基(1823—1886)和涅克拉索夫(1821—1878),以及波緬洛夫斯基(1835—1863)、費特 1820—1892)、丘特切夫(1803—1873)和阿·康·托爾斯泰(1817—1875)等。列夫·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也在這一時期發表了一些優秀作品。

十九世紀後期

19世紀後期,俄國文學在60年代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70年代以後,俄國的資本主義也了較快的發展,但農奴制度的殘余依然存在,社會矛盾相當尖銳。1874—1875年間曾出現民粹運動高漲的局面。這一運動遭鎮壓以後,由部分激進分子組成的「民意黨」人曾組織暗殺活動。80年代,俄國民主運動處於低潮,「小事情理論」開始流行。90年代,俄國工人運動出現並逐步走向成熟。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在俄國繼續繁榮,小說、詩歌和戲劇等領域中出現了一大批傑出的作品。上一時期活躍在文壇上的老作家大部分仍在進行創作,新的優秀作家又走上了文壇。當時最有影響的刊物是由涅克拉索夫和薩爾蒂柯夫—謝德林主持的雜志《祖國紀事》。這一時期重要的作家主要有: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薩爾蒂柯夫—謝德林(1826—1889)和契訶夫(1860—1904),以及柯羅連科(1853—1921)、列斯科夫(1831—1895)、迦爾洵(1855—1888)、烏斯賓斯基(1843—1902)、馬明—西比利亞克(1852—1912)、蒲寧(1870—1953)和庫普林(1870—1938)等。

Ⅳ 羅伊·亞歷山德羅維奇·麥德維傑夫的簡介

羅伊·亞歷山德羅維奇·麥德維傑夫(Roy Medvedev),1925年11月14日出生於喬治亞首都第比利斯。1946~1951年,在列寧格勒大學哲學系學習;1951~1957年,在一所農村學校當老師,後任校長;1957~1971年,麥德維傑夫先後在教育出版社和蘇聯教育科學院工作;從1971年開始,麥德維傑夫成為自由學者。
麥德維傑夫1956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69年因撰寫有關斯大林的《讓歷史來審判》一書而被開除黨籍,1989年恢復甦共黨籍。1989~1991年,麥德維傑夫擔任蘇聯人民代表、蘇共中央委員。
同時他是在1991年的蘇維埃的人大會場上,蘇聯共產黨被解散時,當數千名人民信任的黨代表鴉雀無聲時,是唯一一個敢於起身抗議者。
對於蘇聯的崩潰,麥德維傑夫說道:「蘇聯時期的很多東西不僅是靠暴力維持的,也是靠欺騙和偽造維持的,建在『鐵幕』後面的蘇聯社會缺乏民主制度和傳統,不具備進行意識形態和經濟競爭的機制。它不允許異己思想和反對派,粗暴地拒絕任何外來的批評,藉助鎮壓手段來保護政治上的無菌狀態,結果社會喪失了對各種疾病的免疫力。而這些疾病在別的社會很容易對付。」
麥德維傑夫在長達幾十年的寫作生涯中,撰寫了大量作品,一共出版40多本書,內容涉及政治、歷史、教育、社會、文學、哲學等眾多領域,其中很多被譯成英、法、意、日、漢、西等24種外國文字。麥德維傑夫的作品很早就被譯成漢語在中國出版發行,很受專家學者和普通讀者的歡迎,最近幾年已出版的有《普京時代》、《俄羅斯向何處去--俄羅斯能搞社會主義嗎?》、《普京在克里姆林宮的四年》等多部作品。
俄羅斯著名歷史學家和傳記作家,蘇聯著名持不同政見者,蘇聯三大持不同政見派別之一的社會民主派代表人物(另兩派分別為以薩哈羅夫為代表的西方派和以索爾仁尼琴為代表的斯拉夫派)。1925年11月14日,麥德維傑夫出生於現喬治亞首都第比利斯,1946~1951年在列寧格勒大學哲學系學習,1951~1957年在一所農村學校當老師,後任學校校長。從1957~1971年,麥德維傑夫先後在教育出版社和蘇聯教育科學院工作。從1971年開始,麥德維傑夫成為自由學者。
麥德維傑夫1956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69年因撰寫《歷史的審判》一書而被開除黨籍,1989年恢復甦共黨籍。1989~1991年間,麥德維傑夫曾經被選為蘇聯人民代表和蘇共中央委員,現為俄羅斯勞動人民社會黨兩主席之一。
麥德維傑夫在長達幾十年的寫作生涯中,一共出版了40餘部著作,內容涉及政治、歷史、教育、社會、文學、哲學等眾多領域,其中不少還被譯成英文、法文、義大利、日文、中文、西班牙文等24種外國文字,在20多個國家出版。
截止目前,麥德維傑夫在我國已出版了《讓歷史來審判》(1981年)、《赫魯曉夫的執政年代》(1981年)、《論社會主義民主》(1982年)、《政治日記》(1983年)、《論蘇聯的持不同政見者--與義大利記者皮爾羅·奧斯特林諾的談話》(1984)、《斯大林周圍的人--六位蘇聯政治領導人的政治傳記》(1986年)、《布哈林的最後歲月》(1988年)、《斯大林和斯大林主義》(1989年)、《赫魯曉夫政治生涯》(1991年)、《普京時代--世紀之交的俄羅斯》(2001年)、《俄羅斯向何處去--為什麼不能走資本主義道路》(2003年)以及《蘇聯的最後一年》(2004年)等10多部著作,均受到專家學者和普通讀者的歡迎。

Ⅵ 沉香的內容簡介

書中許多細節都是在專家的悉心考證下最後確認的。比如劇本《一曲難忘》是香港科技大學鄭樹森教授根據油印本整理而成,因為原稿的模糊,也留下了些許存疑文字。張愛玲根據俄羅斯作家索爾仁尼琴《伊凡生命中的一天》改編的廣播劇本,則是翻譯家喬志高的悉心保存。《不了情》這個連張愛玲自己都痛惜已經散佚的電影,被編者陳子善教授在VCD中發現。可以說,是眾多學人披沙揀金般的努力促成了《沉香》的出版幸事。在文集的篇目選擇上,還特別收入一本張愛玲的偽書《笑聲淚痕》的書影。《沉香》還首次收入了張愛玲生前私人物品的照片。張愛玲過世後,這些物品由遺囑執行人林式同運至香港交給張愛玲遺產的繼承人宋淇夫婦,經宋淇夫婦整理後,再轉交台灣皇冠出版公司保存。其中有服飾、鞋子、眼鏡、手錶、筆、化妝品等。張愛玲的鞋子數量很多,並且都很精緻;手錶被精心收藏在首飾盒中的暗格里,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展示出張愛玲的日常生活。

Ⅶ 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的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索爾仁尼琴的成名作《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以及《瑪特遼娜家》等九部優秀作品。正直善良的伊凡·傑尼索維奇無辜被投入勞動營,並要呆上10年。作者僅僅描寫了伊凡在勞動營里一天的經歷,卻充分揭露了人的權利遭踐踏的冷酷現實,顯示出深刻的批判意義。索爾仁尼琴的中篇小說文筆精當,描寫細致,構思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Ⅷ 諾貝爾獎的獲得者的姓名和事跡

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居里夫人 Marie Curie(1867-1934)法國籍波蘭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作為傑出科學家,居里夫人有一般科學家所沒有的社會影響。尤其因為是成功女性的先驅,她的典範激勵了很多人。很多人在兒童時代就聽到她的故事 但得到的多是一個簡化和不完整的印象。世人對居里夫人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傳記《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響。這本書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處理了。美國傳記女作家蘇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時間,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員和朋友的沒有公開的日記和傳記資料。於去年出版了一本新書:《瑪麗亞·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為她艱苦、辛酸和奮斗的生命歷程描繪了一幅更詳細和深入的圖像。

居里夫人:兩次榮獲諾貝爾獎的偉大科學家

在世界科學史上,瑪麗·居里是一個永遠不朽的名字。這位偉大的女科學家,以自己的勤奮和天賦,在物理學和化學領域,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並因此而成為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學科領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著名科學家。

中國網10月10日訊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10月10日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宣布,將2007年諾貝爾和平獎授予芬蘭前總統馬爾蒂-阿赫蒂薩里。

諾貝爾委員會說,授予阿赫蒂薩里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其30多年來致力於解決全球國際沖突做出的重要貢獻。」

不管是作為一名芬蘭高級公務員和總統或者是在聯合國等國際機構任職,阿赫蒂薩里一直在為和平事業而努力。在過去20年裡,阿赫蒂薩里一 直在積極參與解決全球暴力沖突。1989年至90年,他在促使納米比亞的獨立發揮了重要作用。在2005年,阿赫蒂薩里和其組織「危機管理倡議 」(CMI)對於解決印尼復雜的亞齊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在1999年和2005年至07年,他在非常困難的條件下試圖找到解決科索沃危機的方法。 2008年,通過「危機管理倡議」和與其它機構的合作,阿赫蒂薩里試圖為伊拉克問題尋找一個和平的解決方案。此外,他還對解決北愛爾蘭 、中亞、非洲之角的沖突作出了貢獻。

盡管事件各方對避免戰爭和沖突負有主要責任,挪威諾貝爾委員會曾數次將諾貝爾和平獎頒發給國際政治的斡旋者。今天,阿赫蒂薩里是一位傑出的斡旋者。通過不懈的努力和取得成果,他向人們展示出了外交斡旋在解決國際沖突中所能發揮的作用。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希望,阿赫蒂薩里的努力和成就可以鼓舞其他人。

馬爾蒂-阿赫蒂薩里1937年6月23日生於芬蘭維堡,社民黨人。他1965年進入芬蘭外交部工作,曾先後出任過芬蘭駐坦尚尼亞 、 尚比亞 、 索馬里和莫三比克的大使。1977年進入了聯合國 ,擔任聯合國納米比亞問題特別代表、芬蘭外交部國務秘書、 前南斯拉夫問題特別代表和聯合國負責行政管理事務的副秘書長。1994年3月任芬蘭總統 ,2000年3月1日去職。在卸去總統職務後,擔任聯合國負責處理非洲之角人道主義問題的特使等職務。2005年11月11日被任命為聯合國科索沃問題談判特使。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在頒獎文告中贊揚了她為「可持續發展、民主和和平所作的貢獻。」肯亞助理環境部長馬塔伊在得知獲獎消息後對挪威電視台說:「非常感謝你們,我感到很吃驚。我感到很激動,我並沒有想到會獲獎。

出生於1940年的馬塔伊於1977年發起了「綠色帶運動」,這一項目致力於提倡生物多樣性,並同時創造工作機會、使婦女在社會上獲得更多地位。這一項目已栽下了3千萬棵樹。樹木的養護機構目前還僱傭了數千人,其中有不少是婦女。她說:「我們對這些植物的生態系統負有特別的責任。如果我們不能保護它們,那麼我們也無法生存。」

這位著名的生物學者於1971年成為內羅畢大學的首位生物學女教授,後來成為生物學院的院長。這位著名的生物學學者1978年獲得了德國學術交流獎學金,是獲得這一獎學金的首位東非國家的女性。她後來獲得了生物學博士學位。

馬塔伊於2002年12月作為綠黨成員在肯亞的首次自由選舉中當選議員。2003年1月,她出任助理環境部長,負責自然資源保護工作。她最近因為對國家的貢獻而獲得了「手握燃燒著的矛的老者」的頭銜。

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國黑人牧師,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他領導了美國五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

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國人逐漸認識到,南北戰爭所致力解放黑奴運動,並沒有產生使美國黑人成為完全平等公民的預效果。十九世紀後期,美國黑人的公民權利受到州和地方歧視黑人的法規和慣例層層約束和限制。在日常生活中,美國黑人常常被隔離開來,不能與白人同在一個學校上學,乘坐同一公共交通工具,同在一個地方居住。黑人不能充分參與美國社會生活,甚至在一百年後仍然和奴隸一樣被剝奪各種權利,他們生活水準的提高與國家的發展並非完全相稱。因此美國黑人的平等問題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黑人志願團體和教會以及其它各階層關心此事的美國人團體,同心合力掀起了一場爭取民權的運動。他們敦促國會通過強有力的法律,清除美國社會種族隔離和種族歧視的最後殘余。

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舉行的「為工作的自由進軍」是民權運動的重要里程碑。那天最激勵人心的,是馬丁.路德.金恩牧師代表南方基督教領導會議所作的講演。 一位新聞記者指出,金氏的演講「充滿林肯和甘地精神的象徵和聖經的韻律」。他既義正嚴辭又有節制;公開宣揚-這是其基本哲學的一部分--非暴力的改革途徑;並且侃侃陳詞,雄辯有力。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美國國會、總統和法院將金氏在講演中提到的各種法律障礙解除了
曼德拉
納爾遜·羅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1918年7月18日出生於南非特蘭斯凱一個大酋長家庭,先後獲南非大學文學士和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律師資格,當過律師。曼德拉自幼性格剛強,崇敬民族英雄。他是家中長子而被指定為酋長繼承人。但他表示:「決不願以酋長身份統治一個受壓迫的部族」,而要「以一個戰士的名義投身於民族解放事業」。他毅然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1944年他參加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簡稱非國大)。1948年當選為非國大青年聯盟全國書記,1950年任非國大青年聯盟全國主席。1952年先後任非國大執委、德蘭士瓦省主席、全國副主席。同年年底,他成功地組織並領導了「蔑視不公正法令運動」,贏得了全體黑人的尊敬。為此,南非當局曾兩次發出不準他參加公眾集會的禁令。

1961年6月曼德拉創建非國大軍事組織「民族之矛」,任總司令。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入獄,當時他年僅43歲,南非政府以政治煽動和非法越境罪判處他5年監禁。1964年6月,他又被指控犯有以陰謀顛覆罪而改判為無期徒刑,從此開始了漫長的鐵窗生涯,在獄中長達27個春秋,他備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終堅貞不屈。1990年2月11日,南非當局在國內外輿論壓力下,被迫宣布無條件釋放曼德拉。同年3月,他被非國大全國執委任命為副主席、代行主席職務,1991年7月當選為主席。1994年4月,非國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種族的大選中獲勝。同年5月,曼德拉成為南非第一位黑人總統。1997年12月,曼德拉辭去非國大主席一職,並表示不再參加1999年6月的總統競選。1999年6月正式去職。

主要著作有:《走向自由之路不會平坦》、《斗爭就是生活》、《爭取世界自由宣言》、自傳《自由路漫漫》。

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曼德拉「烏弗埃-博瓦尼爭取和平獎」。1993年10月,諾貝爾和平委員會授予他諾貝爾和平獎,以表彰他為廢除南非種族歧視政策所作出的貢獻。同年他還與當時的南非總統德克勒克一起被授予美國費城自由勛章。1998年9月曼德拉訪美,獲美國「國會金獎」,成為第一個獲得美國這一最高獎項的非洲人。2000年8月被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授予「卡馬」勛章,以表彰他在領導南非人民爭取自由的長期斗爭中,在實現新舊南非的和平過渡階段,以及擔任南共體主席期間做出的傑出貢獻。

1992年曼德拉與溫妮分居,1996年3月19日,法院判定曼德拉與溫妮離婚。現任妻子格拉薩·馬謝爾(Graca Machel)是莫三比克前總統薩莫拉的遺孀,1998年7月18日與曼德拉結婚。

1992年10月首次訪華,5日被北京大學授予名譽法學博士學位。1999年5月,曼德拉總統應邀訪華,他是首位訪華的南非國家元首。
你說的是特里薩嬤嬤(Mother Teresa)吧!
大學英語教材(復旦版)第三冊有一個單元就講了她的故事。她還獲得了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這是轉貼的關於她的生平簡介:
特里薩嬤嬤(Mother Teresa)原名艾格妮絲·鞏霞·博傑舒,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前南斯拉夫的斯科普里一個阿爾巴尼亞農民家庭。她的父親是個雜貨商,家境並不富足,但父慈母愛,手足親睦,她在溫馨的家庭生活中生長起來。善良博愛的天性使她對慈善事業著迷。1928年來到印度,並投身於慈善事業。從40年代起,她在印度開展救助孤兒、窮人和老人的慈善工作,並在印度和其他國家創辦眾多的學校、醫院、收容所和孤兒院等。

1952年,特里薩在一座印度廟的旁邊建起了「垂死貧民收容所」,以讓那些可憐的人在彌留之際能享受一下人間的溫暖。至80年代末,大約有3萬名身患不治之症又無家可歸的窮人在收容所里度過了他們最後的日子。當記者問到挽救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是否值得時,她甚至根本不能理解這個問題的意思,因為這與她的人生觀格格不入。
此後,特里薩開始考慮收治麻風病人一事。1964年教皇保羅六世在印度訪問期間接見了特里薩,並將自己的一輛高級轎車送給她。特里薩後來將這部車賣掉,用拍賣所得為麻風病人建了一幢樓房,並培訓了一些護理人員,使這里成了加爾各彼得堡唯一的麻風病中心。
1979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了印度修女特里薩,以表彰她「為克服貧窮所做的工作」。在授獎儀式上,特里薩嬤嬤說:「我以窮人的名義接受這筆獎金。」在晚禱後,她對記者說:「貪婪——對權力的貪婪,對金錢的貪婪,對名譽的貪婪,這時當今世界實現和平的最大障礙。」獲獎後,特里薩嬤嬤賣掉了獎章,連同19萬美元的獎金,全部捐贈給貧民和麻風病患者,沒有給自己留下一美分。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和平教育獎授予特里薩嬤嬤,以表彰她將其一生獻給解除貧困,促進和平和為正義而斗爭的事業。她創建和領導的慈善機構在120個國家設立了569個服務中心,3500名修女在其中供職。
1997年9月5日,享譽全球的慈善家、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里薩嬤嬤因心臟病發作在印度加爾各答逝世,終年 87歲。印度政府於9月13日為特里薩嬤嬤舉行了盛大國葬。特里薩嬤嬤的靈柩蓋著印度國旗,放在運送過「聖雄」甘地和印度國父尼赫魯遺體的炮車上,緩緩駛向舉行葬禮彌撒的加爾各答體育館。逾百萬不同宗教信仰的群眾沿途跟隨護送,向靈車拋擲鮮花並高舉她的照片。
特里薩嬤嬤將畢生獻給為窮苦人謀福利的事業,深受全世界人民的愛戴,被譽為「善良與光明的化身」。特里薩嬤嬤逝世的消息傳開後,整個加爾各答沉浸在悲痛之中,成千上萬的印度人含著淚水與特里薩嬤嬤作最後的告別。如今,她的名字已經飛越千山萬水,傳遍整個世界。她以獻身慈善事業的至誠,直面困苦的精神,贏得億萬人民的愛戴和尊敬,被人們尊為「善良與光明的化身」。

Ⅸ 介紹俄羅斯文學家極其代表作品

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
古代文學
俄羅斯文學
為國教後的10世紀與11世紀之交。自此直到17世紀初,俄羅斯外患內亂不斷,影響了文學的發展,曾經出現過一些作品,多為融宗教、歷史於一體之作。只有12世紀末佚名作者的《伊戈爾遠征記》,以史詩般雄渾生動的文筆敘述1185年諾夫哥羅德-謝維爾斯基大公伊戈爾孤軍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敗被俘及最後回國的經歷,貫穿團結禦侮的思想,在內容和技巧上堪與法國的《羅蘭之歌》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媲美。從1240年起,蒙古人入主羅斯近兩個半世紀之久,使羅斯的經濟、文化遭到巨大破壞。這一時期留下的作品不多,比較重要的有《拔都滅亡梁贊的故事》、《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行傳》(13世紀70年代),以及索封尼記述1380年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大敗蒙古軍事跡的《頓河彼岸之戰》(14世紀末)等。1480年伊凡三世徹底戰勝蒙古侵略者之後,逐漸崛起一個以莫斯科為核心的中央集權的俄羅斯國。全國性的文學代替了分散的地區性文學,並具有鮮明的政論色彩,主要反映進步小貴族同反動領主之間的斗爭,代表作為伊·彼列斯維托夫的文章、伊凡四世(1530~1584)同庫爾勃斯基公(1528~1583)的通信。17世紀由於全俄市場的形成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開展,俄羅斯文學漸漸豐富起來。司祭長阿瓦庫姆(1620或1621~1682)的《行傳》和宮廷詩人西密翁·波洛茨基(1628~1680)的創作,顯示了宗教文學的新發展。還出現了《戈列-茲洛恰斯基傳奇》、《薩瓦·格魯岑傳奇》和《弗羅爾·斯科別耶夫傳奇》,及《謝米亞克法庭的故事》和《棘鱸的故事》等反映社會生活、具有民主傾向的世俗傳奇故事作品。17世紀初葉由波蘭、瑞典的武裝干涉和王朝的更迭等造成的混亂局勢,阻礙了俄羅斯文學的發展。到20年代,有關「混亂時期」的政論著作一度興盛。17世紀下半葉,由於全俄市場的形成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開展,文學開始突破中世紀的格局,題材和體裁都有所增加,出現了大量描述社會生活、帶有民主主義傾向的世俗故事,或反映對新生活的朦朧憧憬與對舊傳統的背叛,如《薩瓦·格魯德岑的故事》、《弗羅爾·斯科別耶夫的故事》;或揭露和諷刺社會弊端,如《謝米亞克法庭的故事》、《棘鱸的故事》。同時,宗教文學也有了新的特色。分裂派領袖、司祭長阿瓦庫姆(1620或1621~1682)的《行傳》(1672~1675)講述他同推行教會改革的尼康大教長之間的沖突,和受迫害、被流放西伯利亞的經過,書中充滿反強暴的精神和心理描寫,是俄羅斯古代文學中第一部以個人為中心而又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著作,文字樸素生動,受到後世作家的推崇。擁護尼康改革的宮廷詩人西梅翁·波洛茨基(1629~1680),為俄羅斯文學增添了新的體裁──音節體詩和詩劇。18世紀彼得一世時期的文學仍然是新舊雜陳,具有過渡性質。沙費羅夫(1669~1739)和費奧方·普羅科波維奇(1681~1736)的政論反對守舊,宣傳開明君主專制,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社會矛盾和動向。30年代在彼得改革的基礎上興起的古典主義,是此後將近半個世紀中俄羅斯文學的基本流派,表現了啟蒙主義同中世紀思想原則之間的斗爭。康捷米爾(1708~1744)的諷刺詩著重批評20至30年代社會上的愚昧主義流毒和封建等級觀念,到50年代還在廣泛傳誦。羅蒙諾索夫(1711~1765)寫頌詩褒揚開明君主,贊美科學文化造福人類。他使文學體裁和語體規范化,並將音節體詩改為更適合俄語特性的音節和重音並重體詩,對統一的俄羅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詩歌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詩人和劇作家蘇馬羅科夫(1717~1777)也有過很大影響,同時代人認為他的悲劇和羅蒙諾索夫的頌詩標志著俄羅斯新文學的真正開端。古典主義代表作家還有特列佳科夫斯基(1703~1768) 、赫拉斯科夫(1733~1807)。在古典主義文學中,諷刺作品成長較快。50年代,嘲諷性的寓言詩和喜劇先後再現。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諷刺雜志盛行,其中最突出的是諾維科夫 (1744~1818)主編的《雄蜂》(1769~1770) 和《畫家》(1772~1773)。前者主要暴露象雄蜂一樣過寄生生活的地主,後者側重抨擊上流社會的崇洋媚外風氣。此外還有艾明(1735~1770)的《地獄郵報》(1769)和楚爾科夫(1744~1792)的《雜拌兒》(1769)。70年代末,傑爾查文(1743~1816)的頌詩開始問世。他把諷刺與歌頌、批判與肯定結合起來(《費麗察頌》,1782;《權貴》,1798),又把「鄙俗」的日常生活引進詩中(《茲萬卡的生活》,1807),從而多少突破了古典主義的模式。馮維辛(約1744~1792)在其優秀喜劇《紈袴少年》(1782)中雖然還遵守「三一律」,卻深刻揭露了農奴主的殘暴和寄生性,點出農奴制是俄國的萬惡之源,向現實主義邁進了一步。18世紀末葉,在英、德、法等國文學的催化下,感傷主義在俄國勃興,反映了1773至1775年普加喬夫起義後貴族的憂傷情緒。其倡導人卡拉姆津(1766~1826)打破古典主義的禁忌,將卑賤者的形象引入文學,在《苦命的麗莎》(1792)中寫一個農家姑娘和貴族青年相愛,最後見棄自殺。小說著力渲染人物的內心感受,格調新穎,語言清雅流暢,發表後風行一時。感傷主義詩人德米特里耶夫(1760~1837)以寓言、歌謠見長。偉大貴族革命家拉季舍夫(1749~1802)的《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1790)是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部強烈反對農奴制的力作。他真實地寫出了農民的困苦和抗議,並用書中《自由頌》一詩大膽歌頌17世紀英國革命,而抒發作者感受的章節仍保持感傷主義的特點。這部作品沒有對當時的文學產生直接影響,其效果到十二月黨人革命時才顯示出來。19世紀受1812年反拿破崙戰爭勝利引發民族意識高漲和社會動盪的影響,19世紀初的俄羅斯文學變化較快,帶有新舊交接的性質。克雷洛夫的寓言和格里鮑耶陀夫(1795~1829)的喜劇,雖然遵循古典主義的詩藝規范,但所展示的俄羅斯社會沖突、情節、形象和生動語言,已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感傷主義迅速為浪漫主義所取代;茹科夫斯基和巴丘什科夫(1787~1855)等的詩歌脫胎於卡拉姆津,追求內心自由和諧,流露出悲觀遁世情調;雷列耶夫(1795~1826)和馬爾林斯基(1797~1837)等十二月黨人的詩歌和小說更多繼承拉季舍夫的傳統,洋溢著反對暴政和爭取自由的革命思想。大約自19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1825年貴族革命的失敗和專制農奴制統治的強化,俄羅斯文學中的浪漫主義又很快讓位給以強調冷靜客觀地觀察和描寫生活、要求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為主要特徵的現實主義。原來和十二月黨人一起同屬於積極浪漫主義詩人的普希金,從這時起先後創作大量現實主義的戲劇、小說和詩歌,他因此被尊為俄羅斯近代文學之父。稍後的萊蒙托夫首先是個浪漫主義詩人,果戈理也起步於浪漫主義並始終保持著浪漫氣質,但前者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及後者的劇作和小說都是嚴峻的現實主義之作;他們分別從心理分析和幽默諷刺兩個不同的方面進一步豐富和鞏固了普希金的現實主義藝術。批評家別林斯基主要通過對這三位作家創作的分析評論,為現實主義(當時叫自然派)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使之從此成了半個多世紀里俄羅斯文學的主潮。此後涌現的赫爾岑、岡察洛夫、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奧斯特洛夫斯基、薩爾蒂科夫-謝德林、托爾斯泰和契訶夫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小說、詩歌、戲劇巨匠。當時屬於或接近這個主要流派的,還有杜勃留羅波夫和皮薩列夫的評論著作,丘特切夫、柯里佐夫和尼基金的詩歌,以及皮謝姆斯基、格里戈羅維奇、列斯科夫、格·烏斯賓斯基等的小說、特寫。19世紀中後期俄羅斯文學中,較著名的還有托爾斯泰的浪漫主義詩歌和小說,費特(1820~1892)和德魯日寧(1824~1864)的唯美派詩歌和小說等,但其成就和影響都遠不能與現實主義相比。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羅斯文學出現了新的轉折。與社會從資本主義發展為帝國主義、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等客觀現實情況相適應,俄羅斯文學形成多個流派同時並存的局面‍
俄羅斯文學。庫普林(1870~1938)和蒲寧(1870~1953)等人的小說創作基本上沿著19世紀現實主義的道路前進,同時流露出較多的感傷情調。柯羅連科、綏拉菲莫維奇和高爾基等人的創作試圖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起來以反映新的現實;其中後者的小說《母親》和劇作《仇敵》因為較好地做到了這種結合,開了後來被定名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先河。此外還出現了不少以否定傳統、大膽創新為特點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以梅列日科夫斯基(1866~1941)、勃洛克和安德列·別雷(1880~1934)等為代表的象徵派詩歌和小說,有迦爾洵(1855~1888)和安德列耶夫等脫胎於現實主義而更接近表現主義的小說和戲劇,以古米廖夫(1886~1921)和阿赫瑪托娃為代表的脫胎於象徵派的阿克梅派詩歌,以葉賽寧為代表的意象派和以馬雅可夫斯基為代表的未來派詩歌等。
1917年十月革命後直到80年代末,俄國實行社會主義的蘇維埃制度,因此其文學又通稱蘇維埃俄羅斯文學;因為俄國是當時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一,這個階段俄羅斯文學又是整個蘇聯文學的一部分。
現代文學蘇維埃俄國初期,文學界存在許多作家團體,派別之爭激烈,創作不多。代表當局主管文藝的盧納察爾斯基為團結作家隊伍做了大量工作。不久,執政的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加強了對文藝事業的領導,提倡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基本創作方法。因此,除高爾基和綏拉菲莫維奇等老作家及富爾曼諾夫(1891~1926)、法捷耶夫和肖洛霍夫等文壇新秀外,馬雅可夫斯基、阿·托爾斯泰(1882~1945)、愛倫堡、費定(1892~1977)和列昂諾夫等原起步於各現代主義流派的作家,都很快轉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其詩歌、小說、戲劇,盛極一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活躍於文壇的詩人特瓦爾多夫斯基(1910~1971)、詩人兼戲劇、小說作家西蒙諾夫(1915~1980)以及小說家柯切托夫(1912~1973)、邦達列夫和拉斯普京等的創作,增強了對蘇維埃現實中缺點錯誤的暴露批判,使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具有了新的特色。蘇維埃俄羅斯文學中不按照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進行創作而產生廣泛影響的,有反烏托邦小說作家扎米亞金(1884~1937)、象徵派詩人和小說家帕斯捷爾納克、劇作家和諷刺小說家布爾加科夫、幽默諷刺作家左琴科(1895~1958)、帶意識流特色的鄉土小說家普拉東諾夫(1899~1951)、古風派小說家索爾仁尼琴以及現實批判派作家特里豐諾夫(1925~1981)等。

熱點內容
明凱照明 發布:2021-09-07 23:34:46 瀏覽:22
下跌的股票全賣還是賣一半 發布:2021-09-07 23:34:38 瀏覽:620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發布:2021-09-07 23:33:28 瀏覽:835
通達信好股票主圖指標 發布:2021-09-07 23:33:22 瀏覽:2
今天華蘭生物股票怎麼樣 發布:2021-09-07 23:32:55 瀏覽:901
申聯生物是新上市的股票嗎 發布:2021-09-07 23:32:45 瀏覽:360
股票重組復牌首日漲跌幅限制 發布:2021-09-07 23:31:16 瀏覽:371
如何挑選長期投資的股票 發布:2021-09-07 23:31:14 瀏覽:183
機構調研最多的股票2020 發布:2021-09-07 23:29:17 瀏覽:306
股票中總成本均價線是什麼指標 發布:2021-09-07 23:29:16 瀏覽: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