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波
1. 大慶油田的發現奠定了「中國陸相生油」的理論基礎
20世紀初,一些外國地質學家來到中國陝北延長:美孚公司的富勒(M.L.Fuller)和克拉普(F.G.Clapp)在延長鑽探失敗後,便認定那裡不能聚集成油藏。1922年,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布萊克威爾德來中國進行地質調查,回去後寫了《中國和西伯利亞的石油資源》,發表在《美國礦冶工程師學會報》上。其文章歸納了三個原因大意是:中國的中、新生代缺乏海相沉積;古生界又不是含油類型;除西藏、西北某些地區外,各時代地層都遭受了較強的褶皺、斷裂以及火成岩的侵入。於是他斷言:中國東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遙遠;西北部不會成為一個重要的油田;東北地區不會有大量的石油。」從此,這篇無視中國地質實際的論文就變成「中國貧油論」,像瘟疫一樣向世界流傳開來。
早在1928年,李四光就在《燃料的問題》一文中指出:「美孚的失敗,並不能證明中國沒有油田可辦。」
1932~1935年間,潘仲祥從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後,就先後到過陝北延長地區和四川巴縣等進行石油調查,多次見到油氣苗、油頁岩和採集到豐富的植物化石標本,經他確認這些地層是屬於晚三疊紀和侏羅紀,都是陸相地層。1940年夏,潘仲祥去美國留學,先後在堪薩斯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學石油地質。當時許多教科書上寫的和老師在課堂上講的,都是說海相才能生油,陸相不能生油。潘仲祥回想他在國內時勘查過的幾個油田,四川自流井層石油,陝北三疊統及侏羅系石油,都是在陸相地層中,而且又不可能是從下面海相地層中運移上來的。於是,他就在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協會會志第二十五卷第十一期上,發表題為《中國陝北和四川白堊系地層的陸相生油》的論文,大膽地提出了陸相生油說,向傳統的唯海相生油說進行挑戰。他回國後,看到中國西部很多中生代和新生代油田都是陸相油田,於是又寫了《中國西北部陸相生油問題》,對「陸相生油說」作進一步的闡述。
1940年,黃汲清辭去地質調查所所長職務後,於次年和楊鍾健、程裕淇、周宗浚、卞美年和翁文波等率地質隊去新疆進行石油資源地質考察,曾先後調查了北疆烏蘇獨山子油田、南疆庫車銅廠油田、溫宿塔克拉克油田等。於1943年,黃汲清寫出《新疆油田地質調查報告》,並於1947年地質調查所第21號《地質專報》發表。報告中提出了「多期多層含油論」(後來演變成多旋迴成礦論),認為陸相地層也可以形成有工業開采價值的生油層,竭力主張陸相侏羅紀地層,是新疆的重要生油層之一。
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石油史研究室王仰之同志,對我國早期陸相生油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對「陸相生油說」,作過客觀而公證的評論。他說:「從時間上說,潘鍾祥是在1941年,黃汲清是在1943年;而提出這一學說的地點,黃汲清是在中國,潘仲祥則是在美國,而且處於當時的戰爭環境。在發表這一學說之前,據說兩位學者彼此並沒有聯系,更談不上研究討論和互相影響。只是由於中國陸相油田幾乎到處都有,他們在進行地質調查時,都曾多次地接觸過,才使他們幾乎在同時產生了同一的認識,因此兩位學者不約而同地提出了「陸相生油說」。黃汲清在晚年時又提起此事,那是1977年7月18日,國家地質總局在北京召開「找大慶」座談會,張同鈺副局長主持,塞風同志和黃汲清、潘仲祥、孫殿卿、關士聰等領導和老地質學家應邀參加,呂華同志和我對座談會都作了詳細記錄。
黃汲清在座談會上,高度評價了大慶油田的發現。他說:「舊中國從光緒末年到國民黨撤出大陸幾十年時間里,請來了日本技師在延長打鑽;美國學者來中國說:中國的石油地質儲量只有幾百萬噸,而中國的地質工作者的才志卻得不到發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十來年就發現了大慶油田,這真是奇跡。雖然過去日本人也在東北打過鑽,但始終沒有找到油。我衷心感謝毛主席、中國共產黨。我們建立起來的陸相生油論,大慶油田的發現就得到證實。」
理論來源於實踐,又從實踐上升到理論。中國陸相生油理論的建立,還得追朔到潘仲祥以前。我國老一輩的許多著名地質學家,如嚴爽、孫健初、翁文灝、謝家榮和張人鑒等,他們先後都到玉門一帶進行地質調查,觀察到的陸相地層常見含油。其工作實踐和成果積累,為陸相生油說打下了基礎。
玉門油田是世界上開發最早的陸相油田之一。
從陸相生油說到理論的形成,是經過石油工業部、地質部、中國科學院、地質、石油院校以及廣大石油地質工作者,通過反復實踐和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最終以大慶油田的發現才奠定了陸相生油理論基礎。
大慶油田的發現和中國陸相生油理論的建立,是中國油氣勘查史上的偉大創舉和里程碑,這在世界石油勘探史上也是罕見的,無疑是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根據李四光的新華夏系構造體系理論,松遼與華北盆地同處在第二沉降帶上,大慶油田的發現,對正在開展的華北油氣勘探工作,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2. 前途遠大的非地震勘探指的是什麼
在當今的油氣勘探中,地震勘探技術無疑是不可替代的主力軍,它已成為勘探前期偵察、了解地下情況以及開發過程中精細儲層研究的主要手段。當然,除此之外,非地震勘探方法在找油找氣時也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中國開始應用的地球物理方法進行石油勘探首先是非地震技術,可以追溯到1939年。當時,翁文波先生從英國倫敦獲博士學位回國後,用自己在英國組裝的重力儀和磁力儀在玉門油礦進行試用,開創了我國非地震油氣勘探—重磁勘探的先例。
在我國油氣勘探進入到地質條件更為復雜、勘探成本越來越高、勘探目標由背斜構造油氣藏擴大為構造、地層和岩性油氣藏的新階段之後,非地震勘探技術在石油勘探界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目前使用的非地震勘探技術主要有地表化學勘探,重、磁、電勘探等,後三者一直是區域構造和深部構造勘探的重要手段,可以揭示沉積盆地內深度在5~10千米的沉積層及基岩起伏的形態特徵和物理性質分布。非地震綜合技術多用於地震勘探盲區,如火成岩分布區、鹽丘底部、逆掩推覆帶、古潛山地區等。在這類地區,雖然地震可以對其頂面作出清晰的反射,但難以確定底界的幾何形狀,結合重、磁、電技術可以確定底部地層的幾何形狀,獲得精確的下部構造的解釋結果。非地震綜合技術在淺層結構調查中也可發揮重要作用,如利用高頻電磁、大回線瞬變電磁等方法技術,可以快速有效地探測到幾米到幾百米的深度范圍的地質構造特徵,其精度可以與淺部地震勘探媲美。可見,無論是區域普查、目標勘探還是油氣預測,聯合勘探綜合解釋都應成為必要的途徑,有利於提高地質勘探的效率和成功率,是未來勘探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
此外,在我國石油勘探界已經存在遙感三維淺層表層構造建模、地表構造裂縫遙感解釋評價、電磁多參數聯合反演成像、重力層析反演成像及砂體預測、磁性基底構造岩性區分、微量元素圖譜油氣屬性評價及遙感化探綜合評價等7項非地震勘探技術。它們已經在我國主要勘探的熱點地區(如塔里木庫車地區、柴達木英雄嶺地區、鄂爾多斯靖西地區、渤海灣北部灘海地區等)進行了初步研究,有的成果已被油公司採用,主要的技術指標接近國際同類技術水平,是今後遙感地質非地震勘探技術發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國內外非地震勘探技術應用的主要特點就在於將其與地震技術進行綜合勘探和聯合解釋。這方面的典型事例已經有不少,比如在美國墨西哥灣利用重力和地震勘探探明了鹽丘油氣藏;在義大利南部利用重、電、震研究逆沖推覆帶構造;在我國華北地區應用重、電、震發現了碼頭—黃花店古潛山帶。其次,在地震研究程度較低和勘探難度很大的地區應用快速低廉的非地震技術可以幫助找到勘探的有利區塊。俄羅斯就是利用航磁異常規律預測了油氣勘探的有利靶區;在美國的科羅拉多應用了地球化學勘探發現了督里油田並對其油藏進行了開發動態監測,還預測出一些剩餘油藏;在遼東灣北部利用高精度的航磁資料的反演成果預測了燕南潛山西側的次級斷階;利用非地震技術揭示了塔里木盆地庫車前陸盆地高陡構造內幕;在柴達木盆地西側利用遙感圖像的精細解釋預測了英雄嶺裂縫儲層發育的有利帶;在陝北黃土層地區應用地表化探技術在大區域內進行了油氣檢測,預測並評價了區域內遙感異常帶的含油性等等。
3. 周易與易經的區別
易經有三本,周易是傳世的一本。
按照南懷瑾的說法:
《周易》,是周文王在kui里坐牢的時候,他研究《易經》所作的結論。我們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國的文化,都是從文王著作了這本《易經》以後,開始發展下來的。所以諸子百家之說,都淵源於這本書,都淵源於《易經》所畫的這幾個卦。
事實上還有兩種《易經》,一種叫《連山易》,一種叫《歸藏易》,加上《周易》,總稱為「三易」。《連山易》是神農時代的《易》,所畫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樣的。黃帝時代的《易》為《歸藏易》。
《連山易》以艮卦開始,《歸藏易》以坤卦開始,到了《周易》則以乾卦開始,這是三易的不同之處。說到這里,我們要有一個概念,現在的人講《易經》,往往被這一本《周易》范圍住了,因為有人說《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遺失了、絕傳了。事實上還有沒有?這是一個大問題,可以說現在我們中國人所講的「江湖」中這一套東西,如醫葯、堪輿,還有道家這一方面的東西,都是《連山》、《歸藏》兩種易學的結合。
《連山》、《歸藏》以外,《周易》的本身這門學問中,有一個原則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說《易經》包括了三個大原則:就是一、變易;二、簡易;三、不易。研究《易經》,先要了解這三大原則的道理。
(1)變易
第一,所謂變易,是《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在時、空當中,沒有一事、沒有一物、沒有一情況、沒有一思想是不變的,不可能不變,一定要變的。譬如我們坐在這里,第一秒鍾坐下來的時候,已經在變了,立即第二秒鍾的情況又不同了。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中,非變不可,沒有不變的事物。所以學《易》先要知道「變」,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變而且能適應這個變,這就是為什麼不學易不能為將相的道理了。
由這一點,我們同時亦了解到印度佛學中的一個名詞「無常」。這個名詞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變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廟里塑一個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頭吐得很長,名「白無常」,而說這個「無常鬼」來了,人就要死亡,這是迷信。實際上「無常」這名詞,是一種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沒有一種東西能永恆存在的,所以名為「無常」,這就是《易經》中變易的道理。我們中國文化中的《易經》,是講原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沒有不變的,非變不可,這是原則。印度人則是就現象而言,譬如看見一幢房子蓋起來,這房子將來一定會倒,看見人生下來,也一定會病、會老、會死,這是看現象而名之為「無常」。
(2)簡易
第二簡易,是宇宙間萬事萬物,有許多是我們的智慧知識沒有辦法了解的。在這里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常常跟朋友們講,也可以說是哲學上的一個對比,天地間「有其理無其事」的現象,那是我們的經驗還不夠,科學的實驗還沒有出現,「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換句話說,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這樣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而《易經》的簡易也是最高的原則,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了解它以後,就變成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簡單。我們看京劇里的諸葛亮,伸出幾個手指,那麼輪流一掐,就知道過去、未來。有沒有這個道理?有,有這個方法。古人懂了《易經》的法則以後,懂了宇宙事物以後,把八卦的圖案,排在指節上面,再加上時間的關系,空間的關系,把數學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來。這就是把那麼復雜的道理,變得非常簡化,所以叫作簡易。那麼,《易經》首先告訴我們宇宙間的事物隨時都在變,盡管變的法則很復雜,宇宙萬事萬物再錯綜復雜的現象,在我們懂了原理、原則以後,就非常簡單了。
(3)不易
第三不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的,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來萬象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那是永恆存在的。那個東西是什麼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薩」。哲學家叫它是「本體」,科學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麼名稱,反正有這樣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不變的,這個能變萬有、萬物、萬事的「它」是不變的。
這是《易經》的三個原則,先要懂得。
——————————————————詳細資料見南懷瑾《周易雜說》,書店都有賣。
4. 翁文灝和翁文波是什麼關系
翁文瀚是翁文波的堂兄,看看下面這篇文章就知道了
無意中進入寧波網的「寧波幫研究」,在首頁看到有篇文章,吸引了我:這是北京新華網某頻道主編翁偉慶發來的一份電子郵件,信中說:「很高興在『寧波幫』網站看到爺爺翁文波院士的簡介。」同時他還糾正了簡介中出現的「一個小差錯」。 我以前看過翁文波的傳記,心底不免生起久遠的親切。於是我很自然地用滑鼠繼續點擊網頁上的其他欄目,但遺憾馬上彌漫開來,我的願望開始落空,因為我想找的另一個人,這里沒有他的名字,而我原以為,他也是這里的一分子。 這人就是翁文灝,翁文波的堂兄。相比於翁文波,翁文灝的經歷要復雜跌宕得多。 今天的人很難想像了。在上世紀初,奠基和開創中國現代地質科學的進程中,翁文灝永遠是一個繞不開的存在,他的地位可與丁文江、李四光比肩;他後來從政於國民政府,官至行政院院長。1951年他由法國轉輾回到大陸,被毛澤東稱為「有愛國心的國民黨軍政人員」。 在他的身上透著一個時代太多的風雲:他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地質學博士;他是三四十年代中國出現過的「學者從政派」代表;抗戰爆發後他在後方開發玉門油礦…… 我曾於大半年的時間,翻閱有關他的書籍、資料。到北京,專程走訪過與他有關的地方,從地質博物館、清華園,到他安息的萬安公墓。北京的趙齡陵女士,我素不相識,只因翁文灝把我們聯系在一起。她樂助於我,寄來數十本有關翁氏兄弟的史料書籍。她50年代曾和翁文波在一起工作過,對其為人、學識、修養甚為敬佩,由此及彼她對翁文灝也有了解。她在一次信中說:「同是寧波一門出了這樣兩個兄弟是少有的。」 1954年翁文灝在任全國政協委員的大會上發言時說:「我是冒著危險回到祖國的……」當時為踏上回家的路所歷經的坎坷真是一言難盡。 盡管網上無法查到,但在省政協編著的《浙江文史集粹》叢書中,仍可閱讀到紀念翁文灝事跡的文稿。
5. 求翁文波的國家周期表下載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2296649.html
6. 中國科學家的名字 並說出他是什麼科學家
墨子,張衡 僧一行 郭守敬(都是古代科學家的代表),徐壽,華蘅芳,詹天佑,李四光,華羅庚,蘇步青,陳建功(應該能代表近代的人)於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以上23位都是為兩彈一星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吳文俊、袁隆平,(00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王選、黃昆,(01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金怡濂(02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劉東生、王永志,(03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吳孟超 葉篤正,(05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李振聲,(06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 閔恩澤 吳征鎰,(07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王忠誠 徐光憲(08年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04年的最高科學技術獎空缺)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 李遠哲,朱棣文,崔琪,錢永建(以上都是華裔諾獎得主)
7. .如下圖所示,指出油氣藏的個數、判斷油氣藏的類型、判斷斷層的類型並簡要說明
1.Cacl2 NaHCO32.物性封閉、超壓封閉、烴濃度封閉3.降低 降低 降低4.超覆接觸、斷層接觸5.碳酸鹽岩的溶解度 地下水的溶解能力 地貌、氣候和構造的影響6.多環芳香烴 非烴 飽和烴7.背斜油氣藏 斷層油氣藏 裂縫油氣藏 岩體刺穿油氣藏8.生物化學氣 油型氣 煤型氣 無機成因甲烷氣 非烴氣體9.潛山油氣藏 地層不整合遮擋油氣藏 地層超覆油氣藏10.天然氣、石油及石油的固態衍生物 說明石油形成和經受的溫度都不高於250℃ 海洋11.較高溫度和壓力條件下,一定溫度范圍(如180-250℃)內,圈閉中氣態烴多液態烴少,即氣烴為溶劑,而液烴為溶質。12.天然氣水合物 高溫高壓 CO2含量13.油氣在地下岩層運移過程中,當岩石的物理性質和幾何形態阻止油氣進一步運移時,在圈閉中聚集形成的具有統一流體動力學系統的最小的油氣聚集單元。 B14.相對密度一般大於1,粘度明顯高於非油層水,含鹽量越高,相對密度、粘度越大;一般不透明,呈混濁狀,含硫化氫是呈淡青綠色,含鐵質膠狀體時帶淡紅色、褐色或淡黃色,常有汽油、煤油味,含硫化氫氣體時有腐卵味,若含有MgSO4,嘗之有苦味,可導電; Cacl2 NaHCO315.已經生成並派出足以形成商業性油氣聚集的烴類的岩石。 岩石中的有機物質 淺海、三角洲和深水-半深水湖泊。16.具有一定儲集空間,能夠儲存和滲濾流體的岩石所構成的地層。 孔隙性和滲透性17.水溶相、油相和氣溶相 連通孔隙、裂隙、斷層和不整合面18.儲集層 蓋層 蓋層 遮擋物19.黃汲清 翁文波;陸相沉積盆地生油理論、源控論和復式油氣聚集理論 ? 評價勘探階段20.C H O S N 海洋 正構烷烴分布曲線21.瀝青質 增加 含氫量 減小 降低22.氣藏氣 氣頂氣 凝析氣 深盆氣 煤層氣 天然氣水合物23. Cacl2 NaHCO3 MgCl2 NaSO4 ;Cacl2 NaHCO324.多 少 多25.脂類 蛋白質 碳水化合物 木質素和丹寧;脂類;蛋白質26.吸熱 溫度 溫度 放射性作用 細菌活動和催化作用27.BD28. 已經生成並派出足以形成商業性油氣聚集的烴類的岩石。 C29.孔隙;孔隙、溶洞和裂縫30.油氣在地殼中的移動;運載層;斷層;不整合面;游離相希望樓主採納,很辛苦的O(∩_∩)O~
8. 六十甲子紀年周期的天文意義
六十甲子的科學原理,雖無法破譯,但由其衍生出來的《黃帝內經》之五運六氣理論及四柱命理學理論之所以能數千年不衰,因為這些理論是探索人體奧秘、預測、診斷、治療人體疾病的學問。在自然科學領域里,六十甲子的作用也是巨大的。例如: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科學家翁文波教授,從1966年3月8日邢台大地震開始,與著名科學家李四光一道,二人受周恩來總理之命,研究地震災害。李四光先生去世後,翁文波教授肩負重任,通過無數次的科學實驗而均告失敗。但翁教授沒有灰心,歷經艱辛二十多年,最後請「天書」下凡,潛心研究《周易》原理,「緊緊抓住天乾地支的周期性,以此為突破口進行研究,」終於推導出「甲午乙未沙中金,庚辰辛巳白蠟金」兩個地震時間的經驗公式,用於對地震、天災的預測,其准確率達到80%以上。更為神奇的是,翁教授只要坐在家裡,通過對公式的運算,並不需要藉助任何地震儀器,就可以預測出世界各地的地震時間、地點、震級。相比之下,在科學如此發達的美國,對地震的預測、預報的准確率卻低得可憐。
9. 王晉康的小說 -臨界,主角原型是誰
王晉康的小說——臨界,主角原型是翁文波。
你自己回答了,但是問題還在,補充一下:翁文波,地球物理學家。浙江鄞縣人。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系。
10. 石油峰值論的學者看法
目前,不同機構和學者對何時達到石油峰值說法不一。
我國學者對石油峰值的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翁文波做了大量開創性工作。提出了著名的「泊松旋迴」模型。這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油氣田儲量、產量中長期預測模型,通常稱之為「翁氏模型」。
由於具有生油條件的源岩在地下空間的分布是有限的,蓋層的地下空間分布也是有限的。地下的石油決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而是有限的,預測的石油資源量決不是可以找到的石油儲量,有限的石油資源總有耗盡的一天。
目前或今後若干年的石油產量尚可滿足人類的需求,但不斷提高世界石油產量將成為無法實現的良好願望。正如世界上開發多年的老油田早已過了產量增長的黃金歲月,現已衰老,步入減產期,世界石油產量必然存在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