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戶買股票之後錢到哪裡去了
① 股民的錢都去哪了
從宏觀看,股市是個零和游戲。社會的資金進出股市,進入多,股市漲;退出多,股市跌。但無論漲跌,社會資金或財富總量是不變的,只是股票和資金的持有人通過交易變換一下位置。
那股票是怎麼漲跌呢?股票的價格是通過交易活動確定的。在一個價位只要發生了交易,這個價位就被確定為所有股票的價格。問題是,一次交易的最低額只要一手即可,也就是說,確定價格的行為只需要極小的交易量就能做到,完全不需要所有的股票都以相同價格跑過來交易一遍。這就造成一種錯覺:漲的時候股票的市值增加了,那就要相應的資金在那裡「站崗」等著;而跌的時候股票市值減少了,相應的「站崗」的資金也減少了。人們都懂得減法怎麼回事,問題是減法做完之後,一部分資金不見了!於是我們就會一頭霧水--這不見的資金去了哪裡?
其實是我們的邏輯犯了錯誤。市值的確定只是經由很小量的交易就「完成」了,而實際上,這時完成的根本不是整個市值的交易,只是完成了一個認可--所有股票對這次交易的認可,真正的交易也就是總市值的交易卻尚未發生!在真正的交易尚未發生的情況下,所謂的市值只是一種假設!而作出這個假設的最低成本只是一手股票。
現在引入了假設的成本的概念,市值的假設是需要成本的。這個成本可是真金白銀,所以,社會總資金要分出一部分實量到股市來參加市值假設的活動。這個活動進行的時候,理論上所有的股票都承認某種已經被認可的價格。這樣就有了一種供需關系,股票代表供給方,資金代表需求方。當社會資金流入股市增大時,強烈的需求刺激股票價格上漲。反過來,資金由股市流出回到社會,需求減少,股票價格下跌。當參加市值假設活動的資金進出平衡,供需關系也趨於平衡時,股市牛皮。由此看來,所有的股票價格漲漲跌跌,都與真金白銀的資金進出股市有關,資金多時股票漲,資金少時股票跌。
但是這些資金,1、它與市值不是一回事,市值只是一種理念上的「值」,因為股市永遠不發生總市值的交易;2、它不創造市值,它只參加市值的假設,換句話說,它只發現市值;3、它是社會總資金的一部分,而且它也不參與社會總資金的增加和減少。在這里,社會總資金是一個常量,不發生變化。也就是說,股市市值的變化不會引起社會總資金的變化,能夠引起社會總資金變化的是社會的生產活動,不是股市的市值假設活動。
當然,實際的情況要復雜的多,這個推論過程簡化甚至排除了許許多多的細節。
有人會問,今年以來,中國股市下跌最多時近60%,一個調查顯示多達90%以上的散戶賠錢!這些賠了的錢誰拿去了?面對這個悲慘的事實,推理是蒼白無力的。只有深刻的反思才能發現解決途徑。那麼我們的錢呢?還找得到嗎?一種解釋是,它們退出了股市。去了哪裡就不好說了,去往很多領域。還有一部分尚未實現,是為浮虧。一旦那部分退出的錢又回到股市,這部分浮動虧損還可以改變虧損狀態。退出資金又迴流股市的情形下,那些已經實現了的虧損只是改變了資金的所有者,而財富本身還在,還會有一部分財富再次成為市值假設活動的資金。股市就是這樣一個零和游戲。
以上試圖說明的是市值與資金、市值與財富的一種關系,這種關系告訴我們,股市財富不等於真正財富,歸根結底它是一種虛擬財富。還要說明的是,這個虛擬財富的大小是瞬間變動的,變動的程度、范圍、方向有相當的不可捉摸性。說不可捉摸性不是說其不可知,而是極言其復雜,影響變動的因素極多,甚至一場風都可以對其產生擾動。在各種影響因素中,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除了各種實在影響外,有一種非實在的影響,它對虛擬財富變動所發揮的作用相當可觀,它就是心理因素。因為虛擬財富實質上是一種假設,只有人才會作出假設。所以投身股市不能不研究人的心理活動,如果對心理學一竅不通,最好不要玩投機股票,至少不要在中國玩。
② 散戶買股票的錢都流到哪去了是在證卷公司手裡嗎
最終是一部分到了上市公司
③ 買股票虧損的錢都到哪了
是被高位賣的人賺走了
高位買的人賠了, 然後在循環
例如1瓶大可樂,超市買5元,然後你拿到飯館賣10元
你說誰賺了,誰賠了,賺的錢哪來的
④ 股民用錢買了股票,那些錢去哪裡了
花在了以下方面
1交易成本:印花稅收。
股票交易印花稅是從普通印花稅發展而來的,是專門針對股票交易額徵收的一種稅,目前採用的是徵收1‰的單邊印花稅。
2007年5月30日,財政部突然宣布將兩市證券交易印花稅由千分之一上調至千分之三,引發市場著名的530大跌,不到10個交易日內滬指由29日收盤的4334點跌至3404點。2008年4月24日,財政部又出手「救市」,將印花稅下調至千分之一,當日滬指暴漲9.29%(即著名的424行情)。同年9月19日,財政部又將印花稅改為單邊徵收,當日兩市A股全線漲停報收(即918大救市)。
券商收益。也就是傭金,每家券商針對不同投資者給的傭金費率都可能不同,最高3‰。 此外,還有支付給證券登記清算機構的過戶費,支付給基金的管理費等。
2、上市公司以及公司的「大小非」們:
上市公司股票上市後,上市公司就成為投資大眾的投資對象,就能向大眾籌資。我們先忽略投機的行為,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分析。公司必須給持股人定期分紅,即把公司的利潤分一部分給持股人。如果公司很好,分紅的收入可能會遠超過認購股票的支出。
3、「投資高手」、游資、熱錢
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證券市場上的資本交易是一種「零和博弈」,一方賺錢,也有一方輸錢。我們繼續以本文開頭的例子接下去解釋這個問題。實際上,該例子提到的總市值減少的這400元並未「蒸發」,而是被別人賺走了。
⑤ 請問股票里的錢去了哪裡了
公司發行股票時,錢到了公司手裡,然後股票在股票市場的交易,錢是在買賣雙方之間運動,買者將錢給了賣者,並沒有給公司。
股價變動不僅隨經濟周期的變化而變化,同時也能預示經濟周期的變化。實證研究顯示,股價的波動超前於經濟波動。往往在經濟還沒有走出谷底時,股價已經開始回升,這主要是由於投資者對經濟周期的一致判斷所引起的。
通常稱股市是虛擬經濟,稱與之相對的現實經濟為實物經濟,兩者的關系可以說是如影隨形」,彼此都能對對方有所反映。
(5)散戶買股票之後錢到哪裡去了擴展閱讀
市場的穩定與否跟場外非官方的消息的多寡以及制約機制是否健全有密切關系。從宏觀的角度講,凡是出自官方的正道消息,都是可以用作判斷當前以及未來一個階段內市場方向的依據。
而且,無論中外的股市,總是走著螺旋式攀升軌跡向前發展,以波浪形態來講,盡管浪型由諸多起伏組成,但將周期拉長到可以考察其全貌時便不難看出:一浪更比一浪高,與之對應的是所謂「谷底」也將隨之抬高,投資者可以看看滬市自開市以來K線圖便看一目瞭然。
或者看看周邊的香港股市、日本股市、台灣股市等等。這里我想說明的是:投資者投資股市即便尚不精熟於各種投資獲利的技巧,但至少先對股市以及影響股價的諸多因素有個基本了解,然後慢慢學會綜合所有已知的知識進行自己的投資決策。
⑥ 我們平常買股票買的錢、交的錢是交到哪裡去了錢是給誰手裡了
賣主手裡。
股票交易是股票的買賣。股票交易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通過證券交易所買賣股票,稱為場內交易;另一種是不通過證券交易所買賣股票,稱為場外交易。
買賣股票成交後,買主付出現金取得股票,賣主交出股票取得現金。交割手續有的是成交後進行,有的則在一定時間內,如幾天至幾十天完成,通過清算公司辦理。
(6)散戶買股票之後錢到哪裡去了擴展閱讀:
印花稅由購買、粘貼印花稅票的納稅人按照規定的應納稅比例和限額繳納。證券交易印花稅是印花稅的一部分。它是根據買賣雙方簽訂的證券交易合同的金額向賣方徵收的。稅率是1。
經國務院批准,財政部決定自2008年9月19日起調整證券交易印花稅政策。現行的雙邊徵收改為單邊徵收。也就是說,證券交易印花稅只對賣方(或繼承、贈與A股、B股的轉讓人)徵收,對買方(受讓人)不徵收。稅率仍為千分之一。
⑦ 股市裡散戶虧的錢都到哪些手裡去了
比如說 你要是低買 肯定不會虧錢 虧錢就是高點買入了 比如說一個公司股票應該是10元一股 但是現在 股價出現泡沫 被炒高到40了 你40買的(你等於用40塊錢買了價值10元錢的東西,買貴了) 然後 你發現 股價開始下跌(有泡沫 一定會破裂) 40塊錢會下跌到10元左右的 你10塊錢 賣掉了 你看看 你是40買的 10塊錢賣掉的 你虧了30 人家10塊錢買了你賣的股票 等到 40 賣掉 人家掙了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