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全新上线
1. 新京报晒中国男篮和男足20年成绩对比,你看出了什么
在世界赛场的成绩来看,国足也是一直沉底,除了02年冲进世界杯决赛圈以外,几乎没有人拿得出手的成绩。(注:08年由于是东道主所以自动晋级奥运会)。而男篮呢?经过多年努力,即便是有姚明在的时候,也没有闯过八强以上的成绩,更是在姚明退役之后越来越差,仅仅在亚洲称王并不能满足球迷们期望。
如果不是这么横向对比,单单看男足或者男篮,总体趋势都是趋于下降。相反,中超联赛和CBA却是发展越来越好,成为国内最受关注两大联赛。职业联赛让球员们待遇越来越好,但是国家队成绩却越来越差,这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2. 新京报是一个什么样的媒体
《新京报》以独立的立场和客观的报道为基本准则,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和可读性,追求言论的稳健性和建设性。《新京报》拥有330多名有新闻理想和职业精神的记者编辑,创办以来发表了大量有影响力的报道和评论,这些报道和评论为中国各大门户网站、各家广播电视广泛转载。
《新京报》有较高知名度的栏目和周刊有:时事评论、核心报道、目击、赛道周刊、娱乐周刊、书评周刊、汽车周刊、黄金楼市、地球周刊、北京地理、北京爱情等,这些栏目和周刊各自拥有众多忠实读者。
历史沿革
2003年11月11日,《新京报》创刊。
2011年9月2日,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主管、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新京报》从即日起变更为北京市主管主办。
2016年10月17日凌晨一则“京华时报停刊!人员并入北京晨报,新京报则划入北京日报集团。”的消息在网络迅速流传。对此,新京报辟谣称,网传“新京报将并入北京日报集团”,辟谣:绝无此事!
2018年10月31日,新京报App正式上线。这是新京报顺应媒体变革趋势,加快推进媒体转型迈出的重要一步。将推进新京报、千龙网、北京晨报三家媒体深度整合工作,新京报社已经撤销新媒体部,推进全员转型到客户端。
2018年8月,新京报、北京晨报、千龙网三家媒体整合方案获批;2018年12月,新京报与北京晨报的整合完成;2019年7月25日,在北京市委宣传部的整体统筹和全程指导下,在媒体改革大背景下,新京报社主导推动了千龙网改革;2019年8月1日,千龙网正式“上新了”!
3. 新京报巨幅广告抵制乐视视频难道8.11要变身
?
能够在新京报重金投放广告,说明了此次事件来头不小,再加上如此众多的小伙伴一起黑乐视视频,而且时间又统一指向8月11日,想必乐视视频又要放什么大招,而究竟会是怎样的大招才招来如此多的联合行动?我们可以做一些猜想。
一、更大的协同生态
此次乐视视频受到了墨迹天气、欧朋浏览器、唱吧、荔枝FM、抠电影、京东商城等小伙伴的联合“抵制”,很有可能是因为乐视视频想要建立一个更大的生态联盟,而这些小伙伴也许并不乐意。
要知道的是乐视是所有互联网公司中最能够打造跨界生态圈的公司,并且除了能够跨界之外还是最能够与跨界行业伙伴进行联盟的公司。例如此前乐视视频与高德地图合作,将高德的全球顶尖定位技术加入乐视视频,从而为用户推送更加精准的本地化视频内容;再例如与中国视协开启战略合作,以此介入产业上游;再比如收购美国智能电视厂商Vizio,以及本周全资收购酷派等等一系列动作。
乐视正在通过内容这一核心,将那些原本看起来无关的行业进行产业的整合,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而此次众品牌联合围攻乐视视频,极有可能是乐视视频“8.11”计划要与更多合作伙伴一起建立一个更大的生态联盟,实现更多的资源共享,而这些小伙伴似乎感受到了威胁。
二、会员权益再升级
另一个可能是升级会员权益,为乐视视频会员建立更多联盟合作伙伴的权益,因此触发了这些小伙伴的神经。
乐视视频作为国内正版视频的鼻祖,其会员制度一直走在各大视频网站之前,而随着版权时代的到来,乐视视频的正版优势得以体现。
因此,在视频网站的会员权益方面,乐视视频长期走对手前面,所谓的“会员抢先看”、“会员独家看”等等目前常见的视频网站会员权益,其实最早都来源于乐视。
而目前乐视视频的会员权益也依然领先于其他各家,尤其是随着手机、电视、体育、金融等七大生态的完善,其会员可以通过各种其他生态来获取更大的权益,例如此前乐视视频与易到用车就联合推出过,“易到会员免费日”,用户充值达到一定金额之后便能够享有一定乐视视频的会员权益,可谓一箭双雕。
因此,此次也很有可能是乐视视频对会员权益的升级,通过与某些特定的公司合作,让乐视视频的会员享受到更多这些公司的权益,或者双方可以会员互通也说不定。
三、乐视视频会员免费?
这是一个较为大胆的猜想,乐视的做事风格向来出人意料,因此也可以做一个较为大胆的猜想,即乐视视频极有可能宣布会员免费。免费会员当然会影响到优酷土豆、爱奇艺等等利益,于是引发各界的联合抵抗。
当然,这种免费一定不会是永久性的,其购买的正版电影、电视剧也需要回本,因此很有可能乐视视频会将免费会员开放一段时间,让那些没有使用过会员的用户也感受一下会员的权益。但基于目前乐视视频会员分为影视会员和体育会员,如果真是这种方式的颠覆,那操作方式不妨基于用户喜好来进行选择。
四,推出重磅自制剧
最后一种可能是乐视视频近期又要再推一部超级IP,并且这个IP价值连城,很有可能是酝酿很久的某知名IP将更多的授权给了乐视视频,这让其他小伙伴不满。
“版权+出品+投资+自制”是乐视视频在内容方面的主要四架马车,而自制则是重中之重,以此前乐视自制极为成功的《太子妃升职记》为例,其不仅让乐视视频大受关注,更让演员张天爱通过网络剧实现了身价的暴增,实现了一千八百万的单部戏片酬。
近期乐视视频独播的重磅内容有《你好乔安》、《遇见王沥川》、《超少年密码》、《又拐个皇帝回现代》,其中《超少年密码》由于借助超人气组合TFBOYS的出演,在暑期档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在8月6日结束后,大量的网友们跑到官方微博下面呼吁尽快放送第二季。
从《太子妃升职记》到《超少年密码》等乐视自制网络剧的爆红,说明乐视视频有着极强的自制的能力,并且能够让会员用户享受到真实的价值,而乐视视频方面有着打造超级“IP”的潜力,并且在这方面有着不小的野心。因此,此次811乐视很可能是想要推出一部更为全新的自制剧,并为其押注,当然也有可能是想要推出那些原来已经被用户接受的"IP"要继续推出第二部网络剧。
结语:
本次新京报出现“8月11日之前不要下载乐视视频”巨幅广告,以及众多小伙伴一起联合“打击”乐视,可见乐视视频在8月11日的动作吊足了所有人胃口,而作为以跨界生态圈为本的乐视,其每次动作都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想象。
8月11日,乐视视频到底要发布什么重大消息?又要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冲击?值得拭目以待。
更专注产品视角的科技自媒体
微信公众号:“首席发言者”
4. 看新闻的app……请问有没有看最新时事新闻的网站之类的,要严肃的,不是鱼龙混杂明星八卦都往头条上放
你好,我推荐一个:国务院app
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客户端正式上线,这是国务院办公厅中国政府网发布政务信息和提供在线服务的新媒体平台。国务院APP的主要发布内容包括,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政策文件、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活动等政务信息。这也成为政府面向社会提供服务、与公众互动交流的新渠道。
上线
用户可通过苹果、360手机助手、网络手机助手、腾讯应用宝等应用商店下载国务院客户端。
得知应用上线后,新京报记者第一时间下载了这款APP,大小12M,不到5秒就下载完成。程序启动后,界面上方的“国务院客户端,您身边的中央政府”令人印象深刻。
风格
APP的整体风格与中国政府网相似,以蓝色为主色调,简洁明快。此外,功能设计也非常人性化,首页包括要闻、总理、政策、地方等多个栏目,还可以自主添加督查、人事等自己感兴趣的栏目。除首页外,还设有国务院和政务大厅两个专项内容。
相关负责人表示,客户端的开通有利于创新信息公开方式、扩大政务公开参与渠道,也会促进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希望帮到你,满意请采纳
5. 新京报的报社特色
《新京报》一出生就已风华正茂,是建立在其高起点之上。《新京报》的采编理念及水准,在构建之初就已臻于成熟,庞大的出版规模和优秀的采编团队、丰富的内容设置和依托的强大后盾,在问世之际就已领先一步。《新京报》日均80版,浩浩荡荡,一举成为北京市场版数最多的综合性大型日报,报纸内容分叠,层次清晰,接轨国际,让读者各取所需---
A叠时事新闻:本地要闻、国内新闻、国际大事、体育动态,一网打尽
B叠经济新闻:倾力关注财经产经领域一切风吹草动
C叠娱乐副刊:演绎声色犬马、传扬飘逸书香
D叠北京杂志:引领消费时尚责无旁贷
E叠北京楼市:关注业界动态,倡导全新居住观念
《新京报》着力打造十大品牌版面,必将给北京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和阅读快感:
品牌一:时事评论。发扬光大《南方都市报》首创的两个时评版,占据舆论高地,为时局谏言,为民生代言。
品牌二:核心报道。紧跟重大事件,聚焦热点话题,深入开掘,无限接近新闻人物,无限逼近事实真相。
品牌三:声色周刊。以游戏精神打造全新声色产品,娱乐圈风云,尽收眼底。品牌四:地球周刊。国际大事为你一一梳理,拨开纷繁迷雾,触摸世界发展新动向。
品牌五:行业周刊。汽车、数码、健康、家电、财经无所不包,把握每一个行业每一条神经的脉动,提供巨无霸信息超市服务。品牌六:北京地理。也许你对北京并不陌生,但我们给你一个全新的北京城。
品牌七:北京爱情,北京宝贝,北京宝宝。清新活泼,朝气逼人,每一个活得精彩的北京人都来亮出你的风景。
品牌八:特色专栏。囊括内地、港台重量级娱乐圈人士主笔娱乐大手笔,荟萃文化界名人的大家专栏,明星闪耀,令你目眩神迷。
品牌九:阅读周刊。感性的笔触,理性的观察,阅读从来没有这么赏心悦目。
品牌十:北京楼市。精挑细选的最新楼市资讯,买房换房装修的实用知识,快速、鲜活、贴心,一刊在手,买房不愁。
6. 教育市场化是谁提出来的
2005年春,中国教育事业的地平线上,隐隐有风雷滚动。
这是“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被废除的第100个年头。许多人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令人颇感苦涩的问题:“中国古代科举尚且能大致体现社会公平,而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还做不到吗?”
早一年,联合国主管教育权利事务的特别调查员来华考察,离开时,她抛下一句把所有闻者当场噎住的评价:“在保证教育权利方面,贵国连非洲的乌干达都不如!”
2005年2月,湖南省教委原党委书记朱尚同等5位教育界老同志在媒体上联合撰文追问中国教育公正问题,文章发出了空前尖锐的质问:“今天有钱有势者的子女,进入好学校的比例,是不是增多了?他们都是考上的么?我们这么多教育工作者,对此是习以为常了,还是觉得汗颜?”
2005年3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教育公平:和谐社会的基石》的短评,文章引用了新出炉的《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报告》,指出清华、北大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农村学生比例呈下滑趋势。作者评价:“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如果教育反而扩大社会差距,那岂不是背离了初衷?”
2005春天的“两会”,“教育公正”的呼声与建言不绝于耳。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武汉大学博导洪可柱为领衔的31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春秋两季高考”的改革建议。在广州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洪代表再次峻言“没有教育公平,便没有和谐社会”!
教育行政当局受的压力无疑格外巨大。教育部部长周济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表示“要把教育公平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来抓”。同时,他也指出:“要改变现状,就要对教育投入、规划、政策做进一步改革,这不单单是教育部门的事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三大不公”困扰教育
梳理人们当前对教育公平性和公正性的种种质疑,大致有三大层面。
首先是城乡受教育机会的不均衡——据国家相关课题组调查显示,近年随着学历增加,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现在,城市人口拥有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的人数,分别是农村人口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
南京学者张玉林研究了北大和清华20年来的招生情况,情况令人惊叹:以1999年为例,两校招收的本科生中农村学生只占 17.8%,与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近70%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是国家名校招生指标对广大“外省人”的不公。
对于普通国民来说,国家正义的最重要象征之一,就是最高学府公正地向各地国民敞开大门。但现实是,多数省份的孩子考上名牌大学,要比大都市的孩子付出大得多的心血。
至于这一招生指标如何产生?循何标准?很多大学校长自己也解释不清。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提出“高招指标分配不能搞地域歧视”,引起公众热切关注,《新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北大等几所知名大学负责人,他们均承认招生指标确实存在各地不均衡现象,但问及“是否公平”时,却大都含糊其辞了。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称,如果不定额分配的话,“西藏的学生就没有办法读北大了”,现行制度“确保每个省都有最好的学生进入国家最好的大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公平的”。
原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则说:“对于清华、北大、复旦这些国内顶尖高校来说,给一个省100个名额,给另一个省50个名额,哪个公平,这不好说,没有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
相比起来,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的回答倒较为明确:“上海市对复旦的支持非常大,所以复旦在上海的招生人数相对要多一些。”王坦言,高校在一定自主权限内,一般都会优先考虑高校所在地。
但公众显然并不认同校长们的观点。《中国青年报》调查显示,89.3%的人认为,目前全国重点大学招生指标的分配是不公平的。有批评指出:“这是以‘扶弱’之名,行‘济强’之实。”
今春“两会”上,来自湖北团的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在其关于“高招制度”改革的著名议案中,对当下招生配额不公的具体情形,进行了一番精细的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恢复高考制度20多年来,清华、北大在湖北省每校每年招生人数不足百人,在北京市则不低于500人,招生人数两者相差5倍;而湖北省总人口7500万人,北京市总人口1500万人,相差5倍。即同等条件下,如果湖北省只有一个招生指标,北京市却拥有25个指标,这是多么严重的不公平!据统计,湖北省考生上清华、北大的平均分数比北京市考生要高160分!”
学者张玉林先生也解剖了“清华”神话:在迄今为止的20多年间,清华大学投放北京市的招生名额始终超过苏、皖、鄂、川4省总和,2001年则占其招生总数的18%,而当年北京高中毕业生数量只占全国总量的0.9%。结果必然是各地录取比例和分数线的极大悬殊。
对此,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也指出:“所谓配额制,大多是偏向弱势群体的,只有在中国当代高考才反其道而行之,它公然照顾强势群体——大城市中的考生!”
除了城乡差异与招生指标的不公正外,还有一种不公正,它是由各种特殊招生手段造成的不公——也往往和“教育腐败”相挂钩。
朱尚同等“湖南教育界五老”观察到,目前高校招生有几类降分录取:一是“定向生”,省属院校可按规定的录取线下降20分,收费“行情”不一,少则1.5万元,有的重点名校高达10万元以上。“定向生”并不“定向”,已是公开的秘密,可这种假指标仍一年年由有关部门郑重下达;二是“二级学院”,各校收费标准不一,大体3万元左右,录取线按生源多少而定,可以降100分甚至更多。四是“专升本”,向专科生收费卖本科资格,一般在1万元左右。简而言之,如此行径,就是 “卖考分”3个字而已。
不少家长还观察到,高校招生中,常常让“上线”人数多于最终录取数,由此产生了很大的“灵活空间”,使具有特殊背景的考生优先进入;至于“机动指标”、“保送生”和各种“特长生”流向,往往不是一般平民子女。近年湖南省隆回一中“保送生”舞弊案,上海交通大学“招生黑幕”,以及西安市大面积“体育特长生”舞弊事件,都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教育不平等扩大阶层鸿沟
“三大不公”当头,无疑使贫民子女升学门槛大为提高,向上流动的障碍增大了。
上大学,现在不但要比较智力和勤奋,还要比较身份、户口、关系网、财力。教育本应是推动社会公正的利器,为每个不分贫富贵贱的国民,提供改善命运的愿景,但面对“三大不公”,教育的光芒却黯淡了,它失去了传统价值系统赋予其的道义色彩,反而造就与扩大了阶层鸿沟。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7月28日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优势地位的阶层,其子女职业继承性明显增强,调查数据表明:“干部子女当干部的机会比常人高2.1倍。”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陆学艺就此指出:户籍、就业、人事这3个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和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使社会流动不畅,阻碍着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形成。
观察家们还指出,中国经过10多年改革,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就业制度、人事制度等都在逐步走向公平、公正,但与之相比,中国教育的公平性却在恶化。国民占有教育资源严重不平等,造成公民在个人技能和劳动力资源方面的不平等,是社会合理流动的最大障碍之一。
学者张玉林以讽刺的笔墨写道:“近10年以来,当大中城市重点学校的教师可以前往‘新马泰’旅游,从而展现城市中产阶级的富足和潇洒,无数遭受工资‘拖欠’的乡村教师却构成了各地上访队伍中令人瞩目的群体。”
乡村教师这支在传统社会曾担当社会整合作用的力量,现在却向着“不稳定”的方向转化,这显然是一个“不祥的信号”。
“目前这样一种不公平的教育资源配置制度,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学者陆学艺感叹。学者朱学勤也指出:高校是教育的最后一站,理应对此前阶段客观存在的教育上的不公进行亡羊补牢,尽可能补救前衍,怎能再人为继续扩大教育不公平现象呢?
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
我们不禁要问:是哪些制度性缺陷,造就了高教领域的不公平,使农家的孩子越来越难以考上大学,使外省青年越来越难以入读大都会的名校,使富家子弟总能变着花样混到文凭?
不少研究者指出,中国目前这种“教育不公”的体制,很大程度上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优先取向”的思路残余——
据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调查,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其中用在占总人口不到40%的城市人口上的投资占77%,而占总人口数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
相关资料显示:城乡分割办学制度使农村儿童一开始就处于劣势,从而使80%左右的农村适龄人口无缘参加高考。
此外,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中国高等教育所获公共资源竟远远多于基础教育——为创办所谓“一流高等学府”,上亿财政拨款往往投给办学条件已相当不错的大学,而农村中小学校危险教室改造的经费,则要通过农民集资方式解决。这也就是说,为了造就堂皇体面的大学,其副产品可能正是乡村中小学的凋敝!从数据上看,中国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平均公共教育经费之比为1∶1∶23,而美国为1∶3∶2。
还有观察者指出,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和财政官员有种偏好,即人为制造“重点”。于是我们听说这样一种荒谬:一所普通中学不得不用10万元的可支配经费,去面对130万元的正常运转需求;而它邻近的重点中学却可以得到1000多万元的“教育现代化工程改造”拨款,与此相对应,在同一个城市,重点中学教职员工的收入,可能在相邻普通中学的五六倍以上。
农村地区亦然。县里大部分高中教育经费通常投向一两所高中,力求培养几个尖子,几个状元,结果“树起一根杆,倒掉一大片”。也就是说,农村地区的教育,不仅承受了城市给予的不公正,还将这种不公正的模式可悲地复制到自己体内。
这一行为的逻辑是什么呢?最大可能性就是教育资源的掌控者们倾向于让自家子女入读名校、重点校,便合力使“扶富削弱”的风气愈演愈烈。在某省,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财政部门向一所重点中学每年多拨款50万元,以换取本系统子弟优先入学的机会。
在市场经济时代,随着农村劳动力广泛流动和城市化加速,这种偏袒城市居民、刻意制造学校等级的教育政策显然已失去现实合理性。
对此,中国政府显然已有所意识,教育部日前表示,将把教育投入增加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从根本上促进教育公平。在高等教育阶段,将力求建立一套完整的国家助学体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好的开端,但离问题的公正解决,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
观察者指出: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喊了近20年,直到1998年底,教育部才公布高考改革方案,并提出“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招生考试制度”。此后,全国陆续形成包括“3+2”、“3+综合”以及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等多种招生考试。但是,改革一直没有触及非议最多的招生指标地域分配不公平等重大问题。
武汉大学洪可柱教授对《南风窗》直言,中国现行高考制度仅仅具备形式上的公平,但实际采取的是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办法,因此出现各省录取率和分数线的极大差异,加剧了地区之间原已存在的教育不平等,不利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和中西部崛起的国家战略。
洪教授尖锐地指出,国立大学是依靠全体人民纳税的政府财政来维持的,理应对全民平等开放。而现在,一些大学以帮助落后地区培养人才为借口,搞分数线差异,“其真实目的,很大一部分是为了维护大城市的特权利益和小群体的特殊利益”。
对中国教育改革历来存在的“虚幻性”,2005年元月毅然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辞去教职的陈丹青教授在其辞职声明中有这样鞭辟入里的分析——
近期教改种种“药方”,均移自西方先进经验。然实行易,见效难,因西方体制背后的深层结构——学术自主、教育私立、市场机制等—— 中国无一具备,仅片面引进“教条”,一厢情愿强求,遂不免效颦画虎,两皆不似。而50年文化断层、教育滞后、行政结构尾大不掉、知识储备浅薄寡陋等历史包袱,并无本质改换,兼以“药、症”同体之效,诸般教条如急火猛药,过犹不及,尤添病源……
有人将教育体制称为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显然,它已掩饰不了丛生的裂缝,也无法阻止多数人对此的质疑与抨击。
警惕扩散到系统末梢的腐败
制度的缺陷长期没有纠正,自然滋生大量腐败行为。
中国的教育腐败发现得较晚,而规模颇大。可以说,形形色色的教育腐败,把积累下来教育的不公正性推到令人难堪的新高度——它几乎扯掉了人们曾尊敬的那件斯文长衫。
2004年,教育行业名列中纪委调查报告中的“五大腐败重地”; 河南濮阳县高考舞弊事件、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招生不正常事件、北航南宁招生“丑闻”……都使人深深担忧中国教育的公正性。
研究者指出:一方面,由于历史沿革,从50年代起,中国教育一直在绝对垄断当中,不仅是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还是教育思想、教学内容都在严格控制之下;同时,由于财政来源多元化,令相对短缺的资源逐渐向特权阶层倾斜,使国家教育离均衡的目标越来越远。
乱相包括中小学的乱收费和乱办学——所谓“兴趣课”,“特色班”,“名校办民校”,“二级学院”,无一不是大行蚕食公共利益。
对高校来说,近年在招生录取、学科设置、物资采购、基建工程、干部聘任方面,猫腻也越来越多。
显然,中国教育早就不是从前的“清水衙门”了。但相关的监督、制约措施却没及时跟进。使教育界对权力的制约落后于整个中国社会的改革进程。仅从一个小小数据就可以看出:据悉,中国不少高校,非教学的行政后勤人员竟然超过60%的比例。
另外,大多人还忽视了,教育的腐败早已不仅存在于基建、招生这些较为明显的环节。有教育界内部人士指出,腐败早已渗透教材教辅的环节——对于逐利者来说,这里有一座超级大金矿。
据南洋教育集团前董事局主席任靖玺估计:每年全国中小学生在教材、教辅等项目上花费的钱突破1000亿元。根据2004年8月曝光的四川教材回扣案,教材和教辅回扣率约为30%左右,如按此比例,每年有300多亿的回扣流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手中!
任先生还指出,据报道,10年来教育乱收费超过2000亿人民币。但这些乱收费项目,还没包括指定教材和教辅的回扣在内,如果加上这个数字,10年来的教育乱收费就应是5000亿元了!
这一数字,足以养肥庞大的分利集团,并阻挠动真格的教育改革——这无疑是比5000亿人民币贪污浪费更可怕的事情。
“教育腐败的实质在于权力失控。” 《望》周刊最近在探讨“陕西省3年倒下7名厅级校长”问题时,如是结论。而结合上述教材回扣的问题,更应予注意的是,虽然高官腐败夺人眼球,但最可怕的,乃是某种腐败气氛在整个系统内的弥漫,最后变成一种无形的、人人都默认的规则化运作。
假如每个班主任、课任教师都进入“售书提成”的环节,成为进入教室的“零售终端”,并享受提成带来的好处,那么,所谓“师道尊严”何由确立?腐败就会进入整个教育生活的血管与神经末梢!
所以,在记者看来,阻击教育腐败,最关键还不在于阻击行为意义的个体腐败,而是要阻击可能正演变为规则本身的系统腐败——比“害群之马”更大的威胁是悄然流行的“马瘟”。阻击教育腐败的目的,不仅在于恢复教育的公正性,更在于恢复古老的“师生之伦”:教师的“束修”应来自“传道、授业、解惑”的努力,至于销售教材与文具的“营业员工资”,则分文不应苟取!
让教育议题重返时代重心
“教育公平”改革呼声急——有许多值得聆听、尊重和沉思的声音:发自广大的民间,发自富于良知和责任感的公民们的内心。
我们不应淡忘4年前那桩“高考学生起诉教育部”的诉讼,这一事件开启了公民参与国家教育改革的先河——
2001年8月,山东省青岛应届高中毕业生栾倩等3人起诉教育部高招生计划违宪。她们认为,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包含了平等权和受教育权,而教育部这一行政行为,根据地域对招生人数做了不同限定,从而直接侵犯了包括原告在内的广大考生的平等受教育权。
这一诉讼虽以栾倩等人撤诉告终,却在全国引起了极大震动。随后,山东省宣布取消省内各地区的分数线差异——这是中国招生指标松动的开端。
4年之后,武汉大学教授洪可柱等31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改进高考制度”的建议,包含“取消地域指标,重点高校实行联考,全国统一录取分数线”等一系列内容。建议公布后,深得广大民众支持,一时各地报纸纷纷辟出专版讨论。
开春以来,还有更多温和或激进的改革呼声在积聚,在回荡。
湖南“教育界五老”建议:在国家预算法中规定,国家每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能低于4%,并应严格规定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
全国政协委员崔琳在今春“两会”上提议:农民工子女上学收费应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公办中小学要尽快成为吸收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主渠道;
著名教育学者杨东平建议:大学应可分为国立、省立、市立,其中,国立大学向全国公平招生,地方高校可倾向当地生源。杨还认为中小学的“重点学校”制度完全违反义务教育法,造成强烈的择校热,应该停止。保送生、特长生、定向生、国防生、三好生加分等政策,也都应予取消。
以网上论政著称的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指出:应从农村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完全免费制。
广东民营教育家信力建先生则认为,只有建立至少省一级以上的公共财政,实现教育财政划拨的整体均衡,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或者国民教育。
呼声较高的教育改革吁求还包括:
——建立中央财政对经济困难地区义务教育的转移支付制度;
——行政部门只能按照《宪法》和《教育法》对学校进行投入和宏观规范,不能以政策方式进行具体干预和谋利;
——大学应实行政校分开的制度,鼓励自由和创新的学术研究;
——改革高考方式和内容,压缩考试科目、天数,增加高考次数,推行能力考试,减轻学生负担,考试由民间机构组织,招生由大学自主;
——尽可能地利用社会资源办大学,取消在高考招生、政策扶持等方面对民办教育的歧视;
——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应在所在城市平等就学;
——立法规定社区参与义务教育学校的管理和监督……
要之,人们向教育制度大声呼唤的,乃是一个崭新的“公共性格”。即公平地供给、公正地选择、公开地治理的新国民教育体系。
“教育的改革,关系到民族国家的深远利益,有理由发动广泛的社会力量来参与教育改革,吸收最大多数人的道德热情、聪明才智,共同铸造一个透明、法治的公共教育制度——和谐社会的理想就寓于其中。”洪可柱教授充满激情地如是呼吁。
7. 我这一句半句的也说不明白,我昨天给新京报打电话反映我的事儿了,今天我又给他们打电话了,这次他们说,
有一个人,你一上线就去看她在不在,不在就一阵失落,在,又不敢打扰;有一个人,她的签名只要一换,你立刻就胡思乱想,揣测不安;有一个人,你在线只是在等她,而她的头像却不曾在你的qq里抖动!有一个人,你总是忍不住去看她的空间,即使她什么新鲜事都没有!……有种感情叫做在线对你隐身。
8. 李心洁的介绍
【艺人李心洁】
英文名:Angelica Lee
出生地:马来西亚
生日:1976.01.23
星座:水瓶座
体重:45
身高:163
学历:大学
婚姻状况:未婚
最喜欢的运动:网球,游泳
最喜欢的颜色:白色,蓝色
最喜欢的零食:冰淇淋/巧克力/炸鸡/薯条
最喜欢的歌手:王菲,齐豫
最喜爱的国家:马来西亚
嗜好:看定影(大量的)、听音乐(当然的)、舞台剧(很有趣)、环游世界(要赶快存钱了)
喜欢的男演员排行榜Top 1 :梁朝伟
喜欢的女演员排行榜Top 1 :张曼玉
个人座右铭:为什么,你知道吗?
【电影作品】
1999年《阳光警察》
2001年《爱你爱我》
2002年《想飞》
2002年《见鬼》
2004年《20 30 40》
2004年《救命》
2004年《A1头条》
2005年《三岔口》
2006年《鬼域》
2006年《米尼》
2007年《夜·明》饰徐丹蓉
2007年《战鼓》
2008年《深海寻人》
【电视作品】
2002年《没完没了的夏天》
2003年《似水年华》
2005年《孤恋花》
2007年《大人物》
【历年专辑】
1996年12月专辑:『同一个星空下』
1998年6月单曲:『自由』
1998年专辑:『BYEBYE 童年』
1998年合辑:『少女标本』
1999年专辑:『群摆摇摇』
2000年专辑:『爱像大海』
2002年单曲:『想飞』
2003年专辑:『man&woman』
【MTV作品】
任贤齐「[font color=#000000]I [/font]FEEL GOOD」
任贤齐「依靠」MTV
任贤齐「为了爱」单曲合唱MTV
无印良品「是你变了吗」MTV
任贤齐VS李心洁 (水晶)合唱单曲
【CF】
『黑松C&C维他命C保养饮料』系列CF代言人。
『娇生洗发精』CF
『魔剑奇兵』中文主题曲
【相关报道】
[编辑本段]
跟多数女孩子不一样,李心洁的年龄不是她的障碍。她始终是那个在银幕上穿着吊带衫在雨中飞奔的女孩子,她可以用眼睛传达出一个女孩子对整个世界的向往和爱恋,即使在那些恐怖片中,她因惊恐而张大的眼睛仍然传递同样的信息。
这个女孩子很难老去,这样说不是因为我喜欢她,而是因为她知道怎么爱自己。当然无可否认采访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跟这个大眼妹妹交流一些共同的经历,例如拒绝成长。可是所有拒绝成长的孩子们最终都会达成共识:有些东西你是拒绝不了的,应该做的或许是在适当的时候伸出手,抓紧它或者拥抱它——我是说你的青春;而之后,在适当的时候和自己的内心和解,让过往和未来都像溪流一样静静流淌。
和上海杂技团的女孩子们待了好几天
新京报:《米尼》这个片名让人觉得像是一部卡通片,虽然它是王安忆的原著。
李心洁:(笑)就像我T恤上的这个米老鼠,女主角的名字就叫米尼,我特别喜欢这个名字,充满想像力。其实这个女孩子就是浪漫的,又喜欢幻想的,虽然在生活中不如意,但是她有着自己的世界。
新京报:米尼是知青的后代,这样的人物好把握吗?
李心洁:虽然上一代是知青,但这个女孩子从小就回到上海长大、生活,所以她跟现代摩登城市的女孩子们没有什么两样。不管她的穿着、性格还是思想都是这样的,惟一的不同是她的职业:一个空中飞人。
新京报:所以需要很多杂技表演的场面———都是你自己完成吗?
李心洁:嗯,开拍之前我就去了上海杂技团,跟那里的女孩子们一起待了好几天,跟她们一起生活一起吃食堂。现在剧组在安排老师给我做训练,我自己也在做一些准备活动让身体更柔软一些。
新京报:这是你在内地的第一部电影,导演也是女导演,你更喜欢跟女导演合作吗?
李心洁:跟女导演合作可能更容易沟通吧,女人更了解女人,女导演拍的我跟男导演拍出来的肯定不一样。
米尼比以前我的角色有更激烈的内心
新京报:和《20 30 40》里的那个女孩子相比,米尼有什么不同?
李心洁:《20 30 40》那个角色比较像八年前的我——刚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充满梦想。而《米尼》的故事里,这个角色是在追求爱情的女孩子,对爱情有一种疯狂的执著,这比以前我扮演的角色有更为激烈的内心。
新京报:听起来这个人物和你在《爱你爱我》和《想飞》中扮演的那种角色是一个类型的,都有些叛逆,充满激情。
李心洁:导演也是在看了我在《爱你爱我》中的表演之后,才认为我非常适合米尼这个角色的。可是以往的那些角色都没有这次“激烈”,这是我演过这么多角色中感受最为强烈的一次,这个女孩子完全把爱情当作了自己生命的全部,并且她非常清楚这一点。
新京报:这个角色背景设置在内地,她的职业又那么特殊,你觉得进入她的“世界”会有困难吗?
李心洁:我之前跟杂技团的那些女孩子们在一起生活,给了我很多的灵感。我在那里看到了小时候的米尼,有一个特别小的女孩子,看到她的练习我落泪了,她是顶碗的,每天练习十个小时。
她从四岁开始离家练习,每年跟父母见一次,我跟她聊天的时候她就坐在自己宿舍的床上,抱着毛熊玩具。
从和米尼同龄的女孩子们那里,我了解到她们对自己职业和未来的想法,她们的痛苦和快乐。到二十岁的时候她们就要退役了,她们的不安让她们必须抓住什么,就像米尼拼命抓住爱情那样,那就是她落下来的时候要停留的终点。
确实有一点厌倦恐怖片的类型了
新京报:米尼认为爱情就是生命的全部,你怎么看?
李心洁:爱情对我很重要,但是并不是全部。我希望爱情是细水长流的,但是需要燃烧的时候就燃烧,不能太平淡。
新京报:你过去在银幕上呈现的那些角色:《爱你爱我》、《想飞》和《203040》里面的女孩子似乎都是同一个人,她们都是李心洁本人。
李心洁:这么多电影过去后,每次在演一个人物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她不是很像我,而看到最终影片的时候我就会发现每个角色都是我自己,只是不同面貌的李心洁。每个我接演的人物和剧本打动我的都是情这个字,这可能是这么多角色的共同点,也是李心洁的特点。
新京报:你在拿奖之后,拍了很多恐怖片,被人称为“鬼后”——接下来还会拍什么题材的恐怖片?
李心洁:又是恐怖片?
(笑)(是不是厌倦了这种类型?)关键是看剧本,或者是特别想合作的导演或者有全新的尝试。确实有一点厌倦了。
新京报:有没有想过尝试年龄更大一点的角色,更关于女人的爱情和她的生活?
李心洁:刚刚拍了《三岔口》,我演了一个太太,一个两个孩子的妈妈,一个成熟的女人。开始我很害怕自己无法进入角色,因为我没有结婚更没有小孩,但是通过造型服装让我觉得自己可以诠释这样的女人。
新京报:从演员角度而言,女孩和女人的区别在哪里?
李心洁:通常女孩子的想法都比较直接,很冲动,所有的事情都是想做就做,不顾一切,对生命有着向往和希望;而女人则是沉稳持重的,似乎已经从生命中粹炼出更多的经历。
曾有一段时间拒绝面对快30的处境
新京报:把这些角色抛开,李心洁到底是女人还是女孩子?
李心洁:我啊,哈哈哈,我看我大部分还是一个女孩子吧,其实我自己不太愿意长大。
新京报:拒绝成长?
李心洁:曾经有一段时间拒绝。我很害怕,为什么我要面对二十几快三十的处境?
新京报:为什么要拒绝接受这种变化?
李心洁:其实我成长环境很单纯,一直以来都无忧无虑,很乐观。到了二十三四岁的时候,面对的事情越来越多,就开始害怕失去,自己心里的那个天真的小孩会不见了,所以非常不快乐。
后来我跟自己说,我不能这样,我要勇敢我要经历,或许能找到另外一种快乐。
结果我发现其实没有那么难,你可以长大,那个孩子还在你心目中,只不过她不会像以前那样常常跑出来,她永远在那里,你知道她在那里就好了。
新京报:“大李心洁”和“小李心洁”和平共处。
李心洁:对对对,没有办法。你不能永远不长大,你不长大,可是你身边的环境、事物和人都在变化和长大,你会更辛苦,就顺其自然,提醒自己让自己保留那些属于单纯的东西。
9. 新京是日本人起的名,早就废弃了,为什么现在又有什新京报
其实它是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综合类大型城市日报。
《新京报》为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综合类大型城市日报,于2003年11月11日正式创刊。
《新京报》为中国第一次两个党报报业集团合作办报,中国第一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跨地区经营的报纸,一份高度密集覆盖北京市场的强势新主流纸质媒体。2011年9月1日,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新京报社由中央媒体单位划归北京市管理。
(9)新京报全新上线扩展阅读:
《新京报》的相关内容:
1、2018年10月31日,新京报App正式上线。这是新京报顺应媒体变革趋势,加快推进媒体转型迈出的重要一步。将推进新京报、千龙网、北京晨报三家媒体深度整合工作,新京报社已经撤销新媒体部,推进全员转型到客户端。
2、《新京报》采编、经营、管理骨干以《南方都市报》输出的干部为基础,在极短时间内网罗全国1200多名报业精英,其中采编及经营、管理骨干500多人,都是精英媒体中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