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扉客
⑴ 关于晚清历史好看的书有哪些
个人觉得《红楼梦》就是特别不错的书,是晚清的时候写的,非常的不错,还有魏源的《海国图志》也是非常不错的书,以及猛回头是一个有关批判性的书,里面的词句非常的有节奏性。
⑵ 自媒体的表现形式
自媒体正在迅猛生长,一些涵盖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正以他们独特的公众账号发声,向所有对他们感兴趣的读者传播那些你无法在公开世界里看到的信息。2012年8月中旬,微信推出了微信公众平台;同年11月下旬,平台开放了自定义回复接口,围绕这个自定义接口出现了很多公众账号。
长期关注法政领域的资深媒体人石扉客于2013年2月注册了一个微信公众账号“石扉客-法政观察”,主打时政观察评论文章,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通过各个渠道和朋友的互相推荐,他的微信公共账号订阅读者已经稳定在12400名左右。同样出于个人兴趣,依靠朋友互推和粉丝口碑传播的微信公众账号“深夜谈吃”,也在短短4个月时间聚集了近两万粉丝,最令账号运营者韩磊感兴趣的是和粉丝的互动,完全沉浸在个人趣味中的他甚至没有想过有关自媒体的问题,他认为自己“只是吃货为吃货写点东西。媒体从业多年,深知不易。兴趣变成工作,会是另一种悲哀”。
除微信自媒体之外,微博自媒体也在不断地发展。2014年6月12日,微博自媒体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面向具备一定影响力的微博自媒体用户,单月阅读时在300万以上的微博自媒体均可进行申请。同时,该计划还将额外召集大量优秀自媒体人,为起提供覆盖23个垂直领域的品牌广告等业务机会,除了已经入驻的1300多位优秀作者外,还计划在年底实现3000位优秀作者的入驻目标。 一个名为《宅闻联播》的搞笑视频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不仅大学生喜欢,连很多上班族都加入了对其的关注和讨论。虽然观者褒贬不一,但丝毫不妨碍“你看过《宅闻联播》吗”成为时下新的流行语。
事实上,以恶搞《新闻联播》的形式讲述宿舍生活的视频走红网络,《宅闻联播》并不是头一遭。
“大学生已经开始关心周围的事了,比只关心自己的事有进步。不过,还要关心国家的事,关心世界的事,那样素质就真的提高了。”一名北京网友看后也颇感欣慰。
艾红红副教授则表示,“自媒体”时代来临后,每个人的媒体权力扩张了,大学生把自己的生活——宿舍生活、逃课、食堂饭菜问题等经过夸张,拍摄成视频发布在网络上,说出了一个群体的共同语言,会得到很高的点击率,制作者也能从中得到自我满足。 2008年6月中旬,上海地铁站出现了12幅大众Polo汽车发布的系列广告,因广告词“涉嫌有车族的炫耀和对地铁族的侮辱”,受到大批博客批评,进而上升到主要汽车网站和广告业界的大讨论,使Polo陷入“以争取地铁族潜在客户为初衷却反被地铁族唾弃”的泥潭。Polo迅速撤换掉有争议的广告,以为事件就平息了,但由于被撤掉的广告仍在互联网上传播,所以掀起了更勇猛的狂潮。Polo的市场定位对象和年轻的消费者们,呼声四起、群情激愤,说是要展开“网络大反攻”。两三周后,这个被报纸称为“申城地铁族大反击”事件,从上海扩散到广州南方等城市,广州参与恶搞的广告设计人,甚至把Polo与“二奶”联系起来。
“Polo广告事件”的实质,是Polo委托的广告制作人的几个大脑,和数百万隐形博客大脑的一场“设计大比拼”。这种在智慧、力量和“媒体火力”上的悬殊,是Polo事先绝没想到的。而公众今天看到的这种输赢结果,也是每个企业都有可能面对的。
⑶ 急~谁有张欧亚记者的《伤心漫过那片海》原文!谢谢!可以追加
“京原路8号”为《中国记者》杂志主办的公众号,将为大家奉上每期精华、悦读文章,欢迎关注交流。更多深度文章,请致电订阅电话:010-63074337、63073532.
伤心漫过那片海:
灾难报道伦理问题的实践思考
文/张欧亚 (《中国记者》杂志2015年第3期)
脱离了具体人物,新闻就是白纸
“伤心漫过那片海”,是2002年5月8日我在采访大连“5•7”空难时,所写的一篇记者手记。在这前后,我还先后实地采访过温州空难、包头空难、烟台海难。采访中亲历的灾难现场还有:造成309人遇难的洛阳大火,造成234名村民遇难的重庆开县井喷事故,以及江西芳林小学爆炸、广东江门爆炸、陕西榆林爆炸、广西南丹特大透水事故,等等。做过这么多灾难报道,我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思考与反思。
首先,我们先来听听这样一个“段子”:某国总统在发动一次战争时说:我们将杀死几百万敌人和一个修理自行车的人。记者争相问:“总统先生,为什么要杀死一个修单车的?”总统笑了笑,对着站在一旁的官员说:“看看我说什么来着,从来没有人关心那几百万人。”这当然是个虚构的故事,但这是否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相”:无论东方或西方,无论何种社会,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才是恒久的,也更能打动人心?
人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一个个单元的个体组成的社会,让我们感受到温情和力量。悲他们所悲,痛他们所痛,即所谓“悲伤着你的悲伤”。实际上,无数伟大的文学作品,也正是因为表现具体人物的命运,才能深深震撼人心,因而才能伟大。文学作品是这样,历史更是如此,也正是一个个人物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构成上下五千年栩栩如生的历史。脱离了具体的人物,历史和新闻就是一张苍白的纸。
真正的伤害,是沉冤的亡灵等不到正义的伸张
回到上海踩踏事件,这一现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惨剧,作为报道者,我们又如何只依靠冰冷的数字来组织报道?有必要讨论关于“二次伤害”问题。以最近引发热议的内蒙古呼格吉勒图案、惨死在派出所的打工女周秀云为例,正是家属在媒体支持下坚持不懈地上访与持续报道,呼格吉勒图的冤案才得以昭雪,讨回应有的尊严。在持续多次的报道中,有没有人认为呼格吉勒图的家人受到“多次伤害”?而讨钱打工女被警察踩在脚下的那张照片,我们感受到这是对周秀云的亵渎了吗?
恐怕没有。真正的伤害,是沉冤的亡灵等不到正义的伸张。对周秀云来说,正是这张照片的公开,震撼了国人,继而引发媒体广泛关注与持续报道,才有了今天当事单位负责人对亡者及亲人的道歉。可以设想一下,什么人最害怕那张让人愤慨的照片公之于众?掩盖事实与真相,正义得不到伸张,才是对受害者尊严最大的亵渎。
在这两案中,受害人的家庭经历与遭遇,从各个角度被公开报道,我们及他们本人感觉隐私被冒犯了吗?正是他们悲歌式的境遇,引起了广泛同情并得到社会各界的声援!实际上,有关对南京大屠杀,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纪念,所展示的那些令人惊悚的画面,也从来没有人认为,这是对家属的“伤害”、对亡灵的亵渎。正是这些真实的画面,让我们在纪念中反省战争、珍爱和平。不论是事件当事人,还是普通读者,我们应该相信大多数人在了解事实真相过程中所保持的善意。
反省,但不是缺失
有高校在一场专业讨论中,运用了“在满足知情权与消费遇难者之间”这样的表述。这使我想起2000年河南洛阳大火案,这一震惊全国造成309人遇难的大火,引起各媒体关注,其中某地方大报,竟刊发了这样一条消息:“某地大火引发新闻大战”。我在内部论文和多次课堂中,提起过这篇报道:报道所称的“新闻大战”建立在什么基础上?难道是309个亡灵!这样的报道缺少了良知与底线。
伦理探讨意义在于,促使记者保持最大程度反思,如何保持善意。作为从业者,我们需要反省,但绝不是在新闻事件中的缺失。12年前,采访一起灾难报道结束返乡途中,我在记者手记《另一种责任》中曾写道:“关注事故、关注灾难,是记者的天职。告知读者事件的真相,是为了让公众从悲剧中吸取教训,是为了唤醒良知,使责任者受到惩处,使无辜者得到救助。然而,每一次事故发生后,总有人对记者采访进行阻扰,千方百计隐瞒真相。”“正是由于记者们的苦苦寻访,南丹特大透水事故、陕西榆林爆炸真相始大白于天下;正是媒体的执着,南丹县委书记等一批贪官、昏官才最终受到惩处。”“揭示事实真相,是媒体的责任,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另一种责任。”
因而,我认可石扉客的观点:空难事件,出发和到达机场,与空难现场一样,乃至与遇难者生前空间一样,都是敬业记者应该抵达的广义现场。当事人的眼泪、家属的痛苦,和灾难过程、灾难原因等一样,本身就是灾难的组成部分。遇难者家属的悲伤,是命运的无常,也是我们作为人类的共同悲伤,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部分,更是追问事件原因与责任最具道义力量的拷问。
但有为善之心
关于面对遇难者家属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家属对此排斥。不同情况不同分析,也应予以不同对待。但有为善之心,不添乱,家属愿意谈,又有何妨?2014年春节后,上海宝山发生大火,两名消防战士牺牲,其中一名来自湖北。因为当时特定的现场情境,我自始至终没有打扰家属。这有前因:1.前期其他媒体采访时,刚问话就导致被采访人当场昏倒,被输氧紧急抢救;2.飞机上对方明确提出不希望被打扰。但这并不表明,同类事件可以复制。具体情况须区别对待,实际案例中又有亲属希望或愿意接受采访,大连空难、包头空难中,甚至有家属主动联系媒体探求事故真相,释放压抑心声。
2004年11月21日8时21分,包头飞往上海的MU5210航班起飞出现事故,坠入包头市南海公园湖中并爆炸起火,机上47名乘客,6名机组人员以及地面2人共55人在事故中丧生。这起空难中,湖北乘客、武汉吉思达公司总经理吕新辉不幸遇难。我赶到现场采访中,吕新辉哥哥吕新军主动配合,并在当地相关部门清场时,还挺身而出,坚持要我一起和他前往事发地凭吊。如当年我在报道中所记载:“事故处理小组通知家属到南海公园为死者凭吊,吕新军向工作人员表示坚持要我同往,并从工作人员手中要来一件崭新的军大衣,披在记者的身上。”“我用手摩挲着他穿有军大衣的后背。我知道,再坚强的男人此时也需要一个支点。”
整个采访中,我深深感受到包括吕新军在内的遇难者家属对记者的友善。而事实上,很多家属在从最初的悲痛走出来之后,对媒体采访的态度,也会发生改变。当然,也不能不承认,面对灾难,确实存在记者采访时的方式方法问题,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而不能将之作为排斥记者采访家属,甚至认为记者不应该出现在现场的理由。
毫无疑问,面对灾难事件的发生,当然应该悲天悯人,也必须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但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是,无论是上海踩踏事故,还是不久前发生的姚贝娜事件,在新闻伦理之争中,反对或赞成的双方,最初都是以“正义和善良”的名义出发。然而由于最初的认识并不是建立在全面掌握了解事实“真相”的情况下作出的最初判断,讨论双方会陷入为反对而反对的循环。
一个“事实”、一个观点出现,首先需冷静思考与判断,而不是被推动裹挟着瞬间就被点燃的“正义的怒火”。
常记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一位领导的话:多些友爱,多些宽容,多些建设性。
凡有为善之心,大家会懂!
⑷ 南都周刊的所获荣誉
网络状元媒2006年最受传媒人喜爱的杂志称号
南都周刊《扑克牌背后的千名幼儿》入选CCTV 《封面2006》作品
南都周刊获新周刊新锐榜2007年度报纸称号
网络状元媒2007年传媒人最喜爱的杂志称号
中国传媒创新年会“2007十大创新期刊案例”提名
2007全国城市周报十强
2007年度最具创意城市周报
2008欧莱雅风尚大众媒体奖提名
2008广告主广告商青睐的中国生活服务类报刊奖
腾讯2008“影响中国之年度华语传媒盛典”,“上海散步”获得年度公益报道奖
腾讯2008“影响中国之年度华语传媒盛典”,“清算百家讲坛”获得年度文化报道奖
2008-2009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媒体人物奖-南都周刊总编辑陈朝华
2008-2009年度中国最具品牌影响力媒体奖
2008-2009年度中国十大最具投资合作价值传媒产业公司
“碘盐致病疑云”荣获2009欧莱雅风尚媒体大奖之“风尚.专题奖”
2009中国娇子新锐榜年度传媒之年度杂志
金南方.新世纪10年最受读者关注十大杂志
南方周末2009年度传媒致敬
《碘盐致病疑云》荣获年度公众服务报道致敬
《拆墙20年》荣获年度国际报道致敬
2009腾讯网“影响中国年度华语传媒盛典”
年度文化报道--南都周刊:《公民韩寒》作者 罗小敷
年度国际报道--南都周刊:《拆墙二十年》作者 石扉客
2009中国最具备企业投放价值期刊(人民日报网络中心、清华大学、复旦大学)
2009年度中国传媒价值贡献人物(人民日报网络中心、清华大学、复旦大学)
“2010最受女性喜爱的十大品牌周刊”(品牌中国、全国妇联)
南都周刊荣获2009-2010 “中国期刊创新年度品牌”奖
《南都周刊》总编辑陈朝华获2009-2010 “中国期刊创新年度人物”奖
《爱人同志》 首届中国彩虹媒体奖最佳新闻报道(杂志类)
南都周刊首届中国彩虹媒体奖致敬传媒奖(杂志类)
《武钢病人》2011年度零点集团“传递金声媒体奖”之纵深挖掘奖
《华西村的秘密》2011年度南方周末年度致敬
⑸ 沈亚川是湖南人吗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沈亚川,网名石扉客,资深媒体人,1973年生于湖南。
1996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先在湖南某高校法学院任讲师,2001年起从事职业新闻工作,2002年通过首届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先后任职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历任《21世纪环球报道》记者、央视《社会记录》编委。
2008年底获IJP传媒项目奖学金赴德交流,2009年底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学,2010年获台湾记协邀请赴台访问,现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都周刊》编委。
长期关注刑事司法、言论自由等相关报道领域,在南方都市报等地辟有媒体思想之石扉客专栏。
至于其人究竟如何,不做评价。一个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有他自己清楚,我们看到的终归只是他表现出来的样子,更何况这中间还隔了个互联网。
⑹ 有哪些电影描写中国清末民国时期农村生活
只说三本:
1、唐德刚《晚清七十年》,文笔风趣幽默,文采又好,偏偏还是学术书籍,好看到爆。正规渠道买不到,某宝有打印版网上也有电子书,强烈。
2、叶曙明《国会现场》,了解那个时代的国会立法,几届国会命运蹉跎轮流转换,联系当今,不禁心生感叹。作者文笔也很好。
3、沈博爱《蹉跎坡旧事》,看石扉客的平民父亲如何描写那个时代的农耕子弟生活,文笔朴实无华,也很好看。
⑺ 王冰的学术兼职
2009年,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广州日报》联合主办“广州地区新媒体产业发展研究”专家组成员
北美媒介环境学会(MEDIA ECOLOGY ASSOCIATION)会员
王冰深陷博士后论文抄袭门
中山大学教师被曝论文抄袭 致歉称存在误会
南方日报讯 昨日(2011年9月26日),知名媒体人石扉客微博爆料称“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讲师王冰博士,将我一篇14620字的新闻报道完整地抄袭进一篇博士后论文里”。该微博随即引发大量网友的转发和热议,成为昨日网上焦点话题之一。其博客也对此事进行了详细说明。
学术论文抄袭新闻报道?
据介绍,此次被抄袭的新闻报道《一个非典型央视节目的消亡》,最早发表在2008年4月29日的《南都周刊》上。2010年,上述报道在略作修订之后,被收入张志安主编的《潜入深海:三十年深度报道史》,全文14620字,标题为《社会记录:一个异类央视节目的五年史》。
石扉客称,王冰老师的博士后论文《中国媒介环境变迁与传媒行为——〈社会记录〉的生存调查与控制》的第二部分“《社会记录》的五年史及生存调查”抄袭了其上述两篇文章。
石扉客在微博上指出,“最可恶的是,论文脚注、尾注、参考书目无一处提到出处是我这篇报道,然后在第二部分开头的尾注里再谎称对我进行了一两个小时的深度采访以作掩护,事发后又致电我辩解说只是初稿”。
两文内容确存在大幅雷同
记者在万方数据库中,找到了署名为“中山大学 王冰”的博士后研究报告《中国媒介环境变迁与传媒行为——〈社会记录〉的生存调查与控制》。资料显示,该报告完成于2010年,学科专业为社会学,合作导师为中山大学蔡禾教授。
该报告共分五个章节,其中第二章“《社会记录》的五年史及生存调查”确与石扉客的新闻报道内容大幅雷同,注释中也未提到引用了石扉客的报道,注释中确实出现了“笔者对石扉客进行了一两个小时的深度采访”的字样。
据了解,王冰正是凭借该研究报告“顺利完成了博士后岗位聘用协议书中所签订的科研任务并顺利出站”,更因此获得了“优秀博士后”的荣誉。但中大传播与设计学院官网对其的介绍中并未提及该研究报告。
当事人致歉,称“存在误会”
昨日15时,记者电话采访了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办公室一位黄姓主任。据其介绍,学院领导已获悉此事,院长胡舒立也要求遵从公开透明的原则处理该事件。具体的处理意见稍后会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官方微博上公布。
昨日18时50分,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的官方微博上发布声明称,“今天上午,我院获悉王冰老师博后出站报告涉嫌抄袭一事,院学术委员会已启动相关程序,尽快调查,并公布结果。维护学术道德是我们的责任,感谢石扉客网友提供的信息”。
记者表达了采访当事人的意愿,黄主任在征求其意见后,向记者转达称:“王冰老师目前不方便接受记者采访。”
另据中山大学《中大青年》记者介绍,昨日下午,王冰接受中大青年记者简短电话采访时表示,自己正在处理该事件,“正在和石扉客老师进行沟通,并向石老师真诚地表示歉意”。她表示,其中存在一些误会,“尤其是版本的问题,确实有些误会”。
⑻ 石扉客的任职信息
先后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业界导师、华东政法大学法制新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山大学全媒体研究院中国新闻业评议会特约观察员、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MJC)业界导师,在腾讯网《大家》栏目 和南方都市报等地开辟石扉客专栏 ,也是国内最早一批开设公共观察类公号的媒体人 ,长期关注时政、法治、文化等相关领域 ,致力于解释转型中国的公共传播现象 ,代表作有黄静案、佘祥林案 系列报道、《拆墙20年》柏林墙系列报道 、《新闻联播三十年》 、《华西村的秘密》 (策划)、《起底王立军》(策划) 等。
⑼ 有哪些关于晚清,民国时期的历史书籍值得推荐的
只说三本:
1、唐德刚《晚清七十年》,文笔风趣幽默,文采又好,偏偏还是学术书籍,好看到爆。正规渠道买不到,某宝有打印版网上也有电子书,强烈推荐。
2、叶曙明《国会现场》,了解那个时代的国会立法,几届国会命运蹉跎轮流转换,联系当今,不禁心生感叹。作者文笔也很好。
3、沈博爱《蹉跎坡旧事》,看石扉客的平民父亲如何描写那个时代的农耕子弟生活,文笔朴实无华,也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