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家窝棚战斗
㈠ 胡家窝棚战斗的介绍
胡家窝棚战斗引起了中外军事专家的高度重视,有西方专家称:“这是‘上帝之手’为东野部队送来的‘神来之笔’。”事实证明,此战至少缩短了战争时间,加快了廖兵团覆灭的进度。
㈡ 解放战争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1948年10月25日夜,东北野战军3纵第7师21团3营8连2排在猛插廖耀湘兵团指挥部胡家窝棚的战斗中,40余名战士被数倍于己的警卫营围歼,全部壮烈牺牲。
1948年5月23日开始,解放军对防守长春之国军包围,切断空中运输,进行150多天军事围困和经济封锁,期间发生几次大交战和几十次零星交火,守军粮食、燃料极度缺乏,平民饿死数有十多万(或更多)。
㈢ 我军经常宣传的穿插迂回战术是怎样的
穿插和迂回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战术行动,其根本目的都是深入敌后作战,所以经常被综合运用。这种战术并非解放军所创,早在冷兵器时代就曾被利用,但是解放军绝对是这一战术的发扬光大者。研究过战争文献的人会发现,解放军的许多战役、战斗指示中几乎都有这样的语句——“你部应以迅速勇猛之穿插,插入敌后,分割围歼之”,可见解放军对于穿插迂回战术运用的频繁程度。在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之际,本刊隆重推出一组关于解放军经典战术的系列文章,用以纪念这支英雄之师,开篇首选的就是令所有对手闻风丧胆的穿插迂回。 分割包围各个歼灭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不二法则也为解放军极力推崇。从红军时期到新中国建立后的几场作战,解放军将这一作战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在具体作战中,敌我双方都在寻求优势力量的形成,这就为单方面集中兵力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在战役层面,解放军很难在一次战役中形成绝对优势,在此情况下,解放军通常是以“分割包围、各个歼灭”为作战指导思想,将优势之敌调动、分割为几部分,而后将自身整体力量转化为局部绝对优势,逐一将敌歼灭,穿插迂回就充当了实现这一作战指导思想的重要手段。 解放战争中的鲁南战役,将这一点体现的最为明显。1947年1月,山东、华中野战军集中了27个团的兵力,准备在鲁南地区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26师和第一快速纵队。整编第26师系国民党中央军,战斗力较强,而第一快速纵队是被誉为“国军精华”的一支机械化部队,更为复杂的是,在这两支部队附近还有国民党军整编第51师和整编第33军。因此在兵力方面解放军没有形成传统上3:1的进攻优势,在战斗力上解放军没有任何反装甲作战经验,全歼敌军困难很大。但国民党军的战场布势,却帮了解放军的大忙,当时整编第26师和第一快速纵队,分布在西起峄县以东的傅山口、东至卞庄(今苍山县)的峄临公路两侧,摆起了“一字长蛇阵”,首尾长达25公里。像粟裕这样在华东战场练了十几年“穿插迂回”的战术大师,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迅速将部队分成左右两个集团,分别以一部兵力向石龙山、向城、兰陵、小忠村等处实施多路穿插,从1月2日发起攻击,至1月3日晚,解放军即完成对当面之敌的分割包围,并通过各种穿插手段,切断了其与友邻51师和33军的联系,而后,解放军按照先弱后强的顺序,首先集中主力歼灭整编第26师各部,再合兵一处将快速纵队全歼。仅用3天时间歼敌3万余人,缴获坦克10辆。 有时,解放军在整体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会使用穿插迂回战术,以此来加快作战进程。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在顺利结束锦州作战后,集结几十万雄兵回师辽西平原,向廖耀湘的第9兵团发起攻击。林彪一改谨慎作风,冒着打乱建制,失去联系的危险,实施了解放军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穿插作战。看过《大决战》的观众,一定会对林彪这句话印象深刻:“告诉部队,纵队不要去找师,师不要去找团,大家都去找到廖耀湘就行”。几十万解放军依照这个命令,整师、整团向溃退之敌实施穿插迂回,国民党军这只绝对的主力兵团,在辽西平原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十几余万人仅在2天1夜即被全歼。难怪受过法国军校教育的廖耀湘,在被俘后依旧抱怨这些“土八路”们不懂战术,用“巫术来打仗”。 全纵深作战思想的体现 长期处于装备劣势的解放军,在作战中习惯于以巧取胜,极力避免硬碰硬的消耗战,穿插迂回战术的大量运用,就是在这种思路下产生的。解放军在进攻作战时充分利用对手的防御间隙和翼侧,实施各种规模的穿插迂回,使对手腹背受敌,到处挨打,轻则打乱部署,重则被断后路,这样极大减轻了正面主攻部队的压力,这和今天流行的“全纵身作战”思想不谋而合。在以线式作战为主的半机械化时代,解放军能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今天军事理论家们所提出的“没有钱方和后方之分”的“非线式作战”,早在几十年前就被那些根本没上过军事学院的解放军指挥员所实现了。虽然不能说明解放军的战术思想多么超前,但至少在穿插迂回方面绝对领先50年。当全世界为海湾战争中美军的“左勾拳”行动赞叹不已时,可能只有中国军人表现最为平静,因为单纯从战术意义上讲,这种行动只不过是解放军一个传统套路。如果非要用类似“左勾拳”这样的唬人称呼来来命名战役迂回的话,那么解放军的战史会变成一本厚厚的“少林拳谱”。 解放军在一次作战中,不止进行一次穿插迂回,而是从战役到战术甚至是单兵的多个层次来实施,以此来实现真正的全纵深攻击,再牢固的防御体系也经不起这样的冲击。1962年11月18日,在西南边境作战中,解放军东线反击部队在攻歼西山口、申隔宗敌军的战斗时,提出了“打头击背、斩腰剖腹”的打发,这是明显具有解放军特色的“全纵深作战”。作战部署中有1个军分区、2个步兵团,担任3个不同方向的穿插迂回任务,但这些都还不是这场战斗的亮点。战斗中,步兵第55师163团担任向西山口方向的穿插任务,在穿插途中,该团9连4班副班长庞国兴,因夜暗与部队失去联系。深入敌后、地形不熟,对于掉队的战士是件可怕的事,但这位副班长却充满了天才般的想象力,他召集另外2名掉队的战士,组成了临时战斗小组,继续执行穿插任务。他们凭着过硬的军事素质和良好的战术素养,在敌军防御部署内东打西冲,连续夺取敌军2个炮兵阵地,歼灭敌军7人,缴获加榴炮7门,在沿公路追击逃敌时又缴获汽车4辆。当他们发现附近山上一股敌人向我军主力射击时,身为射击标兵的庞国兴一个点射毙其军官,不但打散了敌军还找到了主力,而他手中的武器就是56式冲锋枪,真可谓奇迹。 (责任编辑:小雨) 庞国兴,这个单兵级的穿插分队,深入敌军纵深7.5公里,打乱了敌军的纵深部署,极大迷惑了对手的判断,为主力向纵深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尽管这不是一次有计划的穿插行动,但足以看出解放军官兵对这一战术的领悟程度。 精确打击和体系破击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让人们知道了一个新的战法,那就是美军极力鼓吹的“瘫痪战”,以及不太成功的“斩首行动”。其实中国早就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古训,从那些成功的战例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解放军的穿插迂回战术,多次用于对敌指挥机关、要害部位的打击。客观的讲,“瘫痪战”思想确实是一种极大提高作战效费比的方法,现代系统论告诉我们,世上万物都成系统,而任何系统都有其关节点,打击这些关节点就会迅速它的体系,在作战中更是这样。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同样是这种“瘫痪战”思想,美军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的,依靠强大准确的打击力量;而解放军是通过战术手段来实现的,依靠犀利勇猛的作战行动,这又走进了西方重技术、东方重谋略的怪圈。一贯拥有技术优势的美军认为“现代战争是一场计算成本的战争”,所以用精确武器来降低成本;早有见识的解放军,在几十年前却只能通过战术手段来实现,穿插迂回正是为技术上无法精确打击的解放军,提供了战术上精确破击的方法。 这一点用辽沈战役中的胡家窝棚战斗来说明,可能最为恰当。前文介绍了1948年东北野战军对廖耀湘兵团实施大规模的穿插追击,在林彪下达命令的第二天,即11月25日晚,东野3纵7师21团8连的一个排,突然穿插至胡家窝棚地区,面对天线林立的小村子,指挥员以为至多是个敌军团部,谁知道一个冲锋打进后,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面对满桌的机密文件,最有文化的解放军战士只认出了“廖X湘”这两个字,尽管“耀”字对于穷苦出身的战士显得有些复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推断出这是廖耀湘的兵团指挥部,随即向上级报告,尽管这个排的战士除一人重伤外其余全部牺牲,但这个小小的排冲锋,却对整个战役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廖耀湘在被俘后承认:“解放军第3纵队及其以北的友邻部队第一棒,就打碎了国民党辽西兵团的脑袋,同时也打碎了新3军、新1军及新6军3个军的司令部。”如此看来,东北野战军能如此迅速歼灭这只重兵集团,也就不足为奇了。 和廖耀湘同样不幸的还有美军大名鼎鼎的的“北极熊团”。“北极熊团”是美军步兵第7师31团的绰号,它因在一战中西方列强干涉苏俄革命,该团成功攻入俄国西伯利亚而得名。然而就是这样一支精锐部队在朝鲜战场也对志愿军的穿插迂回无可奈何。1950年11月,志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志愿军第27军集中4个团的兵力,向配置在新兴里的“北极熊”团发起攻击,战斗中,志愿军充分发扬我军穿插迂回的战术传统,迅速割裂了美军的作战部署,其中担任穿插任务的238团4连艺高人胆大,利用美军部署的间隙,直扑该团指挥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捣毁美军指挥所,毙其团长、夺其军旗,一举瘫痪了该团的指挥系统,为全歼这支王牌团力拔头筹。按照当时敌我力量对比,志愿军一个军通常只能歼灭美军一个加强营左右的兵力,毛泽东曾形象的指出这种战法叫“零敲牛皮糖”,但是新兴里一役却创造了4个建制团歼灭美军一个加强步兵团的光辉范例,这在抗美援朝作战史上也仅此一次,穿插迂回战术战术在其中功不可没。 此外,因革命样板戏而天下闻名的《奇袭白虎团》,也是描写1953年金城战役中志愿军第68军第203师穿插营,在直木洞以南地域袭击南朝鲜首都师第一团的作战。由此可见,解放军的穿插迂回战术真正实现了战役、战术层面的精确打击和立体破击。 成功取决于行动突然性 由于穿插迂回行动往往是利用敌人部署的间隙和翼侧,一旦为敌所察觉就会陷入敌军的重围之中,因此作战行动的隐蔽性和突然性是穿插迂回成败的关键,而突击的速度又是达成战役突然性的基础,任何一支成功实施穿插迂回的部队,无不以神速而著称。朝鲜战场上著名的三所里穿插,给38军赢得的“万岁军”的美誉,而其中113师的神速穿插更是可圈可点。根据志愿军总部第二次战役的总体计划,1950年11月27日晚,第38军从德川向西、西南2个方向实施战役迂回,一路为军主力2个师由北路向军隅里推进,一路为该军113师由南路向三所里方向穿插。38军的行动对于第二次战役全局十分关键,特别是113师的穿插,直接关系到整个战役企图能否实现的问题,因此受到志愿军总部的关注。这支当年从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的王牌部队,不负众望,击溃了阻击的敌军,骗过了美军的飞机,全体官兵忍受极度疲劳14个小时强行军72.5公里,先敌5分钟到达预定地域,为实现战役合围立下了头功。单纯讲这14个小时和72.5公里可能不会引起任何注意,但如果你知道在海湾战争中,美军的“左勾拳”是使用装甲部队,平均每小时攻击前进的速度,第7军是2.4公里,第18空降军是4.1公里,而志愿军完全是步兵作战,还在穿插途中先后打垮南7师、土耳其旅、美25师、英28旅各一部分的阻击和骚扰,称其为神速毫不为过,难怪有人评价说:有史以来步兵从未如此辉煌。38军的这次穿插,甚至给美军打出了心理阴影。第四次战役后,王近山所部12军被调至东海岸整训,从美军的视野中突然消失,造成美军习惯性的惊惶失措,以为12军又不知从什么地方插进来,派出大量特工侦察,可见38军的这一役余威未尽。当然,穿插作战光凭速度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古人所说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战术素养,才能真正实现突然性的要求。1962年西南边境反击作战中,解放军就设计了2次极具想象力的穿插迂回。 (责任编辑:小雨) 一次是被称为“克节朗雪火突击”的全歼敌军第7旅的战斗。1962年10月20日,敌军第7旅在克节朗地区完成防御部署,从未和解放军交过手的敌军,沿河谷和山地组织防御,各部间隙极大,这样的态势简直就是为擅长穿插作战的解放军搭好了舞台,但敌军的这样的部署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很难有人能从各战斗部队之间的雪山上通过,更何况是携带装备的部队。解放军从来都是战争奇迹的创造者,担任攻击任务的藏字第419部队和步兵第11师,不仅翻越了雪山对敌军第7旅实施了战术穿插,还在夜间涉雪山化水的克节朗河,向第7旅后方实施了深远穿插,所有行动做得干净利落,完全出乎敌军意料,以至于当战斗发起后,敌军才发现解放军的进攻不是来自预想的克节朗河北岸,而是他们侧后西南方向的海拔更高的山上。所以这支在二战跟随蒙哥马利征讨过隆美尔的敌军王牌,竟然在24小时内被全歼。 另一次穿插发生在随后的邦迪拉战役。敌军指挥官巴克沙?辛格中将,固执地认为克节朗的失利是一个意外,在如此高的海拔地区作战,我军必沿公路轴向前推进,而不可能在人迹罕至的雪山间实施穿插。不知道是这位中将昏了头,还是有意给解放军“放水”,居然在解放军面前摆起了“一字长蛇阵”,在色拉山—德让宗—邦迪拉沿线的公路上部署了3个旅的兵力,首尾相距近100公里,收拾这种阵形我军颇有心得,关键在于能否打破雪域不可穿插的神话。在当地藏民的指点下,解放军发现了一条由北向南直插德让宗和邦迪拉之间班登的小道——贝利小道,于是组织了一支1500人的穿插部队,经过6天5夜的艰苦行军,翻越海拔4870米的山口,神兵天降般出现在班登,在敌军长蛇阵的腰上打进一个楔子,敌军的全线溃退便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穿插迂回,是一种攻击力极强的战术,这种战术强调连续攻击、出其不意,追求割裂部署、断敌退路,通常是实施战役合围和分割的前奏。从近几年来几场局部战争中,可以看到:拥有技术优势的美军,同样开始大量运用这一战术,这正是解放军这一战术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可以预言这种给解放军带来光荣的穿插迂回战术,还将继续出现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
㈣ 关于平津战役的故事
【平津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由林彪、罗荣桓和聂荣臻指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决战。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平津战役】历时64天,人民解放军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1个“剿匪总司令部”、1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整师及非正规军4个师,共52万余人的巨大胜利,基本上解放了京津地区。使古都文物完整的保存下来。平津战役的胜利,连同辽沈和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的精锐师团丧失殆尽。从此,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局面已经基本确定。
【平津战役的小故事】
老英雄隐姓埋名40年真实身份震惊总参。
1998年7月11日,解放军301医院,一个身患肺癌的病人在昏迷中不停地喊着:“首长,我被包围了,向我开炮。”“连长牺牲了,战士们全牺牲了,请求支援。”“报告首长,我突围了……”见此情景,围在他身边的亲人和总政的领导都哭了。
病人叫张国福,40年前,他是全军闻名的特级战斗英雄。他参加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作战”、“进军四川”、 “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等众多战役,因作战勇敢,屡建奇功,张国福先后荣立特等功一次、大功两次、小功五次,并荣获“四野”授予的“孤胆英雄”、“开路先锋”、“青年战斗英雄”等荣誉称号。他曾获得东北人民解放军英雄奖章两枚、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纪念章一枚、毛泽东奖章一枚、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独立奖章一枚……1950年9月,张国福出席了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当时19岁的他是众多英雄中最年轻的一位。会议期间,张国福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亲切接见。
但是,这样的一位英雄人物,复员回到地方,对赫赫战功只字不提,甚至连他的家人也无从知晓。他甚至将原名“张国富”中的“富”改为“福”,在地方一家火药厂默默埋头工作40载,直到女儿一次路过西安,顺道到父亲所在的47军军部打探父亲的过去,才发觉她的父亲非同一般的经历。
参军仅半年,16岁的张国福就在一次战役中孤身活捉了国民党军队一名中将
张国福是吉林榆树县新立镇人。1946年,他从家乡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1948年入了党,先后任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参军仅半年,16岁的张国福就在一次战役中孤身活捉了国民党军队一名中将。
那是1947年5月,我军向东北国民党部队发起夏季攻势,张国福所在的独立三师九团负责攻打吉林市北面的江密峰。双方激战到下午3点多,还有345.6高地难以拿下。此时,一营长、三营长、一连长和三连指导员都牺牲了,战友们也成批地倒下,张国福也打红了眼,趁我军炮火暂时压住对方火力,突地从掩体里跃起,不顾一切地冲到了对方指挥所面前,举着手榴弹,大喊一声:“投降不杀”!国民党指挥所里的人都吓傻了,乖乖地当了这个16岁的小战士的俘虏,这其中就包括国民党中将赵伯昭。指挥所被占,剩下的敌人乱了阵脚,我军则一鼓作气攻上山头,全歼江密峰守敌。战后,《猛进报》以《16岁放牛娃张国富活捉国民党中将赵伯昭》为题,报道了这段传奇的战斗故事,一下子使张国福成了独立三师的名人,并且被记大功一次。
“快命令你的部队放下武器,不然我就与你们同归于尽”
张国福最大的一次战功是在解放东北全境的辽沈战役中攻打胡家窝棚廖耀湘司令部的战斗中。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发动,在毛泽东“这次决战不能让蒋军出东北”的指示下,林彪、罗荣桓率领的东北野战军连克昌黎、北戴河、绥中、兴城、义县、锦州等地,蒋介石急调廖耀湘指挥5个军12个师共10万人的“西进兵团”前来助战,被我军拦截在黑山、大虎山一带,双方短兵相接,又一场恶战开始了。
战斗打到“胶着”状态时,张国福所在的部队知道敌军司令部就在他们战斗的一带,但会不会碰上,能不能拿下,他们也无法预测。在攻打一个叫“胡家窝棚”的地方时,敌人的阻击炮火十分猛烈,几十次的冲锋,都因战士伤亡惨重,进攻无果。又一次冲锋被敌炮火挡住后,张国福假装被击中,伏在一片阵亡的战友身旁,没有退回阵地。当部队再一次吹响冲锋号,距离敌人最近的张国福投出一颗手榴弹后,借着手榴弹爆炸的短暂片刻,手持爆破筒一跃而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敌指挥所,向敌指挥官大喊:“快命令你的部队放下武器,不然我就与你们同归于尽!”就在敌指挥官被吓得不知所措的时候,身后的战友们已经冲了上来,敌指挥官一看大势已去,当即命令士兵停止抵抗。
“胡家窝棚”战斗一举摧毁了廖耀湘的司令部,使廖耀湘的指挥部失去指挥能力,大大加快了整个战役的前进速度。张国福手持爆破筒冲入敌人阵地被指挥战斗的师领导在望远镜中看得清清楚楚,战后,师长夸张国福是个“小英雄”。评功时,张国福被评为了特等功臣。
辽沈战役是我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的第一个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一举解放东北全境。这一胜利加速了全国解放的进程。多年以后,在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中,他们没有忘记那场对辽沈战役胜利起到特殊作用的“胡家窝棚”战斗;而在那场战斗中,只有张国福的战友们才知道,起着关键作用的,是张国福。
全国解放以后,张国福作为全军78位特级战斗英雄之一,光荣地出席了1950年9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会议期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挨个与英雄们敬酒,亲切勉励他们“好好学习,艰苦奋斗,再立新功。”张国福的战友回忆说,会议期间,毛泽东还接了张国福、郭俊卿等四位英雄到他住处去吃饭呢。
1951年,张国福随47军入朝作战,正值敌军发动大规模的“秋季攻势”,在临津江一带向我军进攻。当时参加进攻的“联合国军”有美骑一师、美三师、美二十五师,英联邦师、李承晚军第九师、泰国团、土耳其旅及希腊营,还有200余辆坦克,300余门火炮。每一场战斗都像“上甘岭”一样残酷。张国福所在的连在345.6高地上坚守七天八夜,在敌人日夜轮番狂轰滥炸下,全连战士除了张国福,全部阵亡,但就在张国福一人坚守的阵地上,也未让敌人攻上高地。
这次战斗中,胸部负重伤的张国福被转回国内,在长春疗伤。
几十年间,不要说单位的同事,就连他的儿女,只知道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别的都一无所知
从长春治疗康复后,张国福回到部队后就被送到湖南衡阳军校深造,但培训还没结束,张国福就提前结束了军校的深造,复员回了地方。
张国福回到原籍吉林榆树后,当地政府对家乡的战斗英雄非常重视,经常请他作报告,讲述战斗经历,还准备安排他到县机关领导岗位工作。张国福却一心只想在家务农,不想做官,看看每天都生活光环中,在家乡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他就将原名“张国富”改为“张国福”,到了需要工人的鹤岗,在矿务局消防队干起了消防员。消防队解散后,他便留在矿务局所属的火药厂当了20多年的火药工,不是制造火药,就是坐闷罐车押运火药,再不就是装卸火药,直到1986年退休。
张国福到鹤岗时,档案、户口什么都没带,更别提复员证、立功证了。正是“悄悄合上功劳簿,隐瞒了累累战功”,做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劳动者。几十年间,不要说单位的同事,就连他的儿女,只知道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别的都一无所知。
后来他对儿子解释说他回来的动机,他说曾经与他一同出生入死的战友都不在了,他不想借牺牲的战友们的光留在部队享受他们给我带来的荣誉。战争的胜利不是一人之功,合上功劳簿,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我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去创造和平生活。
在军校深造时,张国福收到许多各地的女大学生给他写的信,表达了对英雄的爱慕之情,但朴实的张国福还是与同一村的邻家漂亮姑娘任宝莲结了婚,过起了平凡的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张国福一家7口挤在12平米的平房里,从进厂到退休,他都是四级工,从未涨过。5个儿女大多自谋职业,最困难的时候,张国福就带着十几岁的儿子天不亮捡煤矸子,省下班上发的饭拿回家给孩子吃。
张国福说,他哭,是因为他怕那些舍生忘死的战友打下的江山就这么被贪官蚀空、糟毁啊
一直觉得父亲有着不平凡的经历的四女儿一次路过西安,听父亲说47军军部驻扎在那里,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到西安47军军部探访,了解一下父亲的过去。在 47军部的荣誉室里,当讲解员向他讲起“孤胆英雄”张国富时,她惊呆了,墙上光荣榜那张照片那么熟悉,多么像父亲年轻时的照片。讲解员告诉她,张国富的英雄事迹不光47军史上有记载,还以《孤胆英雄张国富》为题上过小学课本呢。女儿经过仔细辨认,最后确认英模榜上的张国富就是自己默默无闻的父亲张国福。
从朝鲜战场回来的张国福只所以再也不向人提起他的过去、他的经历,实在是那场战斗在他心中留下太深的记忆。儿女们知道了他的辉煌过去,他再也不能隐瞒了,但他一提在朝鲜的那次战斗就哭,身边的人全没有了,枪林弹雨中,尸肉横飞,全连战友都牺牲了,他爬着回来向师长报告,说他们连基本完成了任务,师长指挥员们都哭了。
再后来,儿女们也就知道每次看到电影电视中战士牺牲的场面时父亲为什么哭了;看到贺龙、陈毅等军队高级将领挨整遭辱时父亲为什么哭了;但张国福看到高级干部贪赃枉法受处理时他也哭,儿女们就不明白了。最终,女婿忍不住去问他。张国福说,他哭,是因为他怕那些舍生忘死的战友打下的江山就这么被贪官蚀空、糟毁啊。
张国福的多年军人生涯,即使当了百姓,也没有泯灭他对国家、对军队的热爱,对军人的关心。退休后,有一段时间他在山东生活,有一次过年时逛农贸市场,发现一个采购的战士的车不小心碰到菜堆上,菜场上人一看是个当兵的,觉得有油水可捞,纠缠着他,要他赔整摊子的菜,张国福大喝一声:“干嘛,你们想干嘛?孩子出来当兵,大年三十回不了家,为的是什么?你们谁敢动一下看看。让他走,你们有什么损失我替他陪。”人们一看是个威武的老者,也不敢再存非份之想,都散了。那名士兵很感激,看一身正气非同一般的张国福,忙问:“大爷,你是?”“甭问,跟你吃过一碗饭。”张国福自豪地说。
张国福住院期间,部队领导多次问他对组织上有什么要求,张国福回答只有一句话:“希望我们党和国家好”
1997年,张国福经常咳嗽不止,到医院检查后发现,胸部已有积水。当时他的几个子女都已下岗,家庭经济拮据,很难拿出一笔钱为父亲治病。这时,儿女偷偷瞒着张国福找到父亲原部队的老上级、老战友,而40年间,张国福原团政治部主任、国家核工业部总公司核动力研究室设计院原党委副书记穆建华和老团长、基建工程兵副主任黎原以及47军编写军史的同志也都在苦苦地寻找这位战功卓著、却突然消失了的战斗英雄。
穆建华、黎原闻讯后,迅速将张国福接到北京,安排他住进解放军301医院。专家打开张国福的胸腔后很是吃惊,张国福的肺由于长年在火药厂工作,再加上多年战场上炮火熏染以及朝鲜战场上那七天八夜弹火下战斗,吸入大量的火药烟尘,他的肺膜厚得难以想像。
总政的领导来了,总参的领导来了,他们多次前来看望这位高风亮节、不居功、不自傲的特级战斗英雄。张国福流着泪说:“40年了,我就是想让大家忘了我,可你们还是没有忘记我。领导还记住我,我十分感激。”别的,他像从前一样,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张国福住院期间,部队领导多次问他对组织上有什么要求,张国福回答只有一句话:“希望我们党和国家好。”
1998年7月11日,享受副师级待遇没多久的张国福在301医院永远合上了双眼。
张国福去世后,部队领导把他5个子女找到一起,问他们有什么要求和帮助。英雄的儿女像他们父亲一样,没有提出任何要求,甚至把部队写给当地政府请求对张国福子女予以照顾的信函也压了下来,没给各级政府添加任何负担。
张国福的骨灰按照解放军三总部的意见,准备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但张国福临终时说:“我在鹤岗搞了一辈子火药,还是让我回鹤岗吧。”他的骨灰被放到了第二故乡鹤岗殡仪馆烈士陵堂。
张国福身上有中国人最朴实的本质,成为特级战斗英雄后,每次接受记者采访就脸红,作报告,站起来敬个礼就完了。去作报告时,因山路崎岖,部队给他配一匹马,前面有个领马人,但张国福让领马人坐,他跟着走。他说他腿快,“不能让腿闲着,多练它,我还指望它以后打仗呢。”张国福对领马人说。
正是这不灭的英雄情怀,在张国福弥留之际,他仿佛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军号响了,奋不顾身冲锋陷阵,舍生忘死喊出“向我开炮”的可歌可泣感人场景。
张国富,一个属于战争年代的特级战斗英雄;张国福,一个在和平年代所作所为并不逊色于他在战争时期壮举的英雄。
一个顶天立地的真英雄!
㈤ 胡家窝棚战斗的重要意义
胡家窝棚战斗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局部战斗,但它加快了廖耀湘兵团覆灭的进度,缩短了战争时间。有西方专家称:“这是‘上帝之手’为东野部队送来的‘神来之笔’。”
㈥ 战略,战争,战术,战斗,战役它们各自都是什么意思之间有什么联系很区别
1、战争,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阶级社会的战争,是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切之间矛盾的最高的斗争形式。它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
2、战略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通常指军事战略,即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
3、战役是作为介于战争与战斗之间的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层次和中间环节,它是军队(必须是大兵团)为达成战争的局部目的。按照总的企图,在统一的计划和纸挥下,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所进行的一系列战斗的总和。
4、战术是指导和进行战斗的方法。
5、战斗,是敌对双方的兵团、部队、分队以及单机、单舰,在较小的空间和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的有组织的武装活动,是夺取战争胜利的主要手段。战斗的目的是歼灭或击溃敌人,攻占或扼守某些地区和目标。战斗从属于战役。但战斗又有自己有独立性。战斗的持续时间比战役要短,长的可达几天,短的只有几分钟。
举个中国的具体例子你就清楚了
比如解放战争,就是国共两方的政治诉求无法达成一致,双方也无法通过其他手段达成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战争手段解决,就是这就是解放战争由来
在解放战争中,GCD的总体战略就是消灭对方有生力量,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在1948年,开始了三大战役之一的辽沈战役,解放了全东北
在东北,东北野战军的基本战术就是林彪元帅提出的六大军事原则
在辽沈战役中,最有名的战斗当属胡家窝棚,这次战斗打掉了西进兵团的指挥部
㈦ 这个营“一脑袋”扎进敌指挥部,打碎了一个兵团,这是哪个营呢
人类文明蔓延了数千年的时间,战争虽然说是一种残酷的表象,但是在人类文明交流的历史上,战争所起到的作用更大,尤其是在世界各个文明不断融合成长的过程,只不过随着世界和平到今天,我们也不希望在一次看见战争,然而和平主义者并不是一味追求和平,当战争降临到我们身上的时候,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拿起自己手中的武器,保家卫国。
战斗虽然很短,这支小部队后来也几乎全体阵亡,然而也让他们没想到的就是,这个胡家窝棚是廖兵团指挥部所在,包括廖耀湘本人就在这里,指挥部被打烂以后,廖耀湘顾不上体面,跑到新编22师师部,立刻用明语呼叫,这才联系上了部分部队队,但也稍晚了一点,新一军、新六军由于得不到指挥,大部分被全歼。
㈧ 请简要介绍一下胡家窝棚战斗
胡家窝棚战斗是解放战争期间辽沈战役中发生的一次战斗。
194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10月19日,中央军委复电批准了东野的作战计划——就地聚歼廖耀湘兵团于野战之中。东野指挥部适时下放指挥权,各纵队马上下达指示:哪里有敌人就往哪里打,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追。接到上级指示,战场局面完全改观了。战场上既没有前后方之分,也没有一线二线之别。为打乱敌人的防御部署,胡家窝棚战都指战员们大胆穿插、渗透、分割,廖兵团被打得斗志全无。10月26日凌晨,3纵7师21团3营冲进胡家窝棚,其主力攻击胡家窝棚西边山坡,看见下面的7间大瓦房天线林立,断定此处必有“大鱼”,于是居高临下猛扔手榴弹,炸毁廖兵团指挥部的通讯器材,廖兵团顿时陷入混乱的状态。在与廖兵团警卫部队的惨烈交战中,捣毁廖耀湘指挥部的3营指战员几乎全部牺牲。胡家窝棚战斗引起了中外军事专家的高度重视,有西方专家称:“这是‘上帝之手’为东野部队送来的‘神来之笔’。”事实证明,此战至少缩短了战争时间,加快了廖兵团覆灭的进度。侥幸逃脱的廖耀湘逃到新6军22师指挥部,用明语呼叫部属向新立屯集中,我军通过监听掌握了廖兵团的行动计划和路线,迅速有效地采取了措施,使敌人很快陷入了溃不成军的境地。据廖耀湘后来说:“解放军第一棒子即打碎了‘西进兵团’的脑袋,使我感到兵团的命运已处于万分危急之中!”战至28日凌晨,有着新1军、新6军国民党两大主力的廖兵团彻底土崩瓦解了,廖耀湘也成了我军俘虏。
胡家窝棚战斗虽然是一个很小的局部战斗,但它加快了廖耀湘兵团覆灭的进度,缩短了战争时间。有西方专家称:“这是‘上帝之手’为东野部队送来的‘神来之笔’。”
㈨ 胡家窝棚战斗的战斗过程
1948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10月19日,中央军委复电批准了东野的作战计划——就地聚歼廖耀湘兵团于野战之中。东野指挥部适时下放指挥权,各纵队马上下达指示:哪里有敌人就往哪里打,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追。接到上级指示,战场局面完全改观了。战场上既没有前后方之分,也没有一线二线之别。为打乱敌人的防御部署,指战员们大胆穿插、渗透、分割,廖兵团被打得斗志全无。
10月26日凌晨,3纵7师21团3营冲进胡家窝棚,其主力攻击胡家窝棚西边山坡,看见下面的7间大瓦房天线林立,断定此处必有“大鱼”,于是居高临下猛扔手榴弹,炸毁廖兵团指挥部的通讯器材,廖兵团顿时陷入混乱的状态。在与廖兵团警卫部队的惨烈交战中,捣毁廖耀湘指挥部的3营指战员几乎全部牺牲。
侥幸逃脱的廖耀湘逃到新6军22师指挥部,用明语呼叫部属向新立屯集中,我军通过监听掌握了廖兵团的行动计划和路线,迅速有效地采取了措施,使敌人很快陷入了溃不成军的境地。据廖耀湘后来说:“解放军第一棒子即打碎了‘西进兵团’的脑袋,使我感到兵团的命运已处于万分危急之中!”战至28日凌晨,有着新1军、新6军国民党两大主力的廖兵团彻底土崩瓦解了,廖耀湘也成了我军俘虏。
㈩ 中国有哪些革命烈士的故事名
他杀敌无数,曾立特等功,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解放后却又不慕名利,隐姓埋名,晚年宁愿借钱治病也不麻烦组织。他就是顶天立地真英雄,隐姓埋名40载的战斗英雄张国富!
16岁,花一样的年纪,16岁的我们,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16岁的他,单枪孤身入虎穴,俘敌中将立头功;从此,参战无数,屡建奇功。抗美援朝战役中,他在全连牺牲的情况下誓死坚守阵地7天8夜;胡家窝棚战斗中,他又以过人的胆识一举捣毁敌指挥部。这一仗,张国富崭露头角,成为特等功臣!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在辽沈战役中起特殊作用的是胡家窝棚战斗,而在这场战斗中起关键作用的则是特级战斗英雄——张国富。
“黑土地做根,长白山为魂,冰雪铸风骨,江河融精神。”这便是我的家乡——吉林。我可以很骄傲地说这位张国富同志是我的同乡。1931年12月,他出生在吉林省榆树县一个农民家庭,194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先后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作战”“抗美援朝”等诸多战役。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在毛泽东同志“这次决战,不能让蒋介石的军队走出东北”的指示下,我东北野战军捷报频传。蒋介石急调廖耀湘率领10万余人的“西进兵团”前来助战,却被我军拦截在黑山一带。战斗一触即发,张国富所在连奉命执行攻打胡家窝棚的任务。敌人的炮火十分猛烈,经过几十次冲锋后,战友们接连倒在敌人的炮火之下。而张国富毫不畏惧,他左手拎着爆破筒,右手紧握着手榴弹,等待着再一次发起冲锋。
“嘟嘟嘟嘟……”冲锋号角夹杂着火炮声、嘶吼声再一次响起。顿时火光漫天,浓雾迅速遮蔽了敌人的视线。敌慌乱之际,张国富假装被击中,伏在一片阵亡的战友们身旁,一点点儿地靠近敌军指挥所。他像一只埋伏许久,伺机出动的猎豹,紧紧盯住猎物的方向,猛然间,张国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跃而起,准确无误地向敌军指挥所投进一枚手榴弹。“砰”的一声,手榴弹爆炸的一刹那,他手持爆破筒冲进指挥所,向敌指挥官大声断喝:“快命令你的部队放下武器,不然我就与你们同归于尽!”话音刚落,张国富身后的战友们冲进了指挥所。无奈之下,敌指挥官命令士兵们停止抵抗,缴械投降!
张国富只身一人手持爆破筒冲进敌军指挥所的举动,得到了师首长的高度赞扬。 评功时,张国富被评为特等功臣。胡家窝棚战斗一举摧毁了廖耀湘的司令部,大大地加快了辽沈战役的前进步伐。有西方军事专家评价说:“胡家棚战斗是上帝之手为东野送来的神来之笔。” 其实哪有什么上帝之手,不过是数万万张国富们以自己的流血牺牲书写了军事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篇章。这便是特级英雄张国富,临危不惧,有着超于常人的胆识与勇气,令人敬佩。勇于为国家牺牲奉献的精神可歌可泣,这不正是和平年代的我们所缺失的勇敢么?作为军人,学习和培养“勇担当、甘奉献”的血性与胆魄将是我们终生的必修课题!一个国家拥有这样一支忠诚的军队,国将立于不败之地。吾辈忠勇,国强民安!为了低调生活,他不惜改名为张国福,过着自食其力,清贫劳苦的日子。先后从事消防、火药运送等危险的行业。他用命悬一线的方式继续为人民服务。然而劳苦功高却入不敷出,晚年患病只能借钱治疗。即便如此他也不让儿女麻烦组织,若不是女儿偶然探访他的部队,这一段英雄事迹或许将永远埋藏在他心里,我们也将永远寻不到特级英雄张国富了! 而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张国福烈士为什么隐姓埋名?为什么宁愿没钱治病,也坚决不麻烦组织?
可是如果,我是张国富呢?
作为一名历经战乱的老兵,我的生命是数万万为革命牺牲的战友们用鲜血换来的,能够活着已经是我的幸运。
我又怎么忍心 用革命者的鲜血去邀功请赏?
当我呼吸着和平解放的气息时,又有多少同样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友们早已与世长辞?
当我品味着象征富足的稻米时,又有多少为之奋斗过的战友们生前吃过的最后一口饭竟是树皮树根?
当我脚踏着新时代的土地,我又怎能忘记345.6高地上,副连长和全连战士用生命架起我回去的路呢?
全连都牺牲了,只有我背负着众人的希望,把“阵地坚守住了”这个好消息带回师部。可是“全连都牺牲了”却是我实在不忍说出的噩耗啊!
如今河山一统,物是人非,独自享受这份安宁和平,我的良心何以安?“有幸共苦,无缘同甘”是我最大的遗憾啊!我想,我终于理解了张国福老人了。
一生战功显赫,不慕功名利禄的张老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后人:
冲锋陷阵我来,封官加爵我走。
保家卫国我来,享乐安宁我走。
………我要更杨根思啦,希望这次不会违规
根思精神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