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卷先生
Ⅰ 张好古的结局
结局是魏忠贤被杀,而张好古连升三级。
又过了几年,换了崇祯皇帝。在魏忠贤家里翻出来龙衣、龙冠。魏忠贤犯罪下狱,全家被斩,灭门九族,所有魏忠贤的人一律杀罪。就有人跟皇上说:“翰林院有个学士叫张好古,也是魏忠贤的人。” 皇上说:“那也得杀!”旁边有一个大臣跪下了,说:“我主万岁,张好古不是魏忠贤的人。”
皇上说:“怎见得呢?”“因为某年某月某日魏忠贤办生日,张好古送给魏忠贤一副对子,那词句我还记着哪。上联‘昔日曹公进九锡’,下联:‘今朝魏王欲受禅’。他拿魏忠贤比曹操啦!说他要谋朝篡位,这怎么能是魏忠贤的人哪?”皇上说:“那不是啊!”“不但不是,这是忠臣啊!”“好!既是忠臣,死罪当免,加升三级。”
张好古,系相声大师刘宝瑞相声作品《连升三级》中的人物,该篇文章曾经被选入语文教材。
(1)白卷先生扩展阅读
作品内容
《连升三级》的故事说的是:明代天启年间,山东临清州有个大地主出身的纨绔子弟张好古,他整天吃喝玩乐是个大文盲,人们称他“狗少”。有一次,他官迷心窍,竟异想天开,上北京闯进了选拔人才的贡院考场。
由于皇帝和文武大臣的昏庸腐败、尔虞我诈,使张好古钻了空子,居然金榜题名,进了翰林院,并且阴差阳错的把他当成国家的栋梁,一时间官运亨通。
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巧妙地运用了误会手法,深刻地鞭挞了那些显贵权臣的昏聩无能和朝政腐败。表演艺术家刘宝瑞在建国以后的代表作之一。
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在明朝末年。宦官专权、特务政治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魏忠贤正是这些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他本是个无赖,因为跟地痞流氓赌博,输了,受那些人的气,于是自阉。后来进入皇宫,侍奉太子朱由校。待朱由校即位,魏忠贤便逐渐掌握了朝廷所有大权。
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他排除异己、陷害忠良、遍插亲信,位居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俨然是一个有实权而不挂名的皇帝了。当时,趋奉他的,可以一夜之间飞黄腾达,稍不如其意者则随时可能被抓、被杀。
在他的统治下,民不聊生,人人自危,早已衰朽的明王朝更加虚弱,被推到覆灭的边缘。故事闲绕着这样一个人物展开,使得作品具有更大的典型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张好古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连升三级
Ⅱ 白卷先生张铁生出生日期
张铁生原名刘铁生。1950年11月4日生,属虎,现年已经57岁。1991年10月16日清晨出狱。41岁。12月22日与苦苦等了10几年的大学同学董礼平结婚。92年11月12日生一女。剖腹产。
1968年初中毕业,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3年6月,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理化卷只答第一题的三分之二,以下就不会了。只好在卷子背页写一封“求救信”。内容包括:我是生产队长,全面负责,忙于生产,无暇学习;我厌烦那些书呆子,考试都被这些大学迷给垄断了。我自幼的理想将全然被自身的工作所排斥了。
信的开头,称“尊敬的领导”。字里行间深透着渴望上大学的“理想和要求”。
从1973年下半年至1976年上半年,报纸广播大力宣传反潮流英雄张铁生。题为《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的报道,先后在《辽宁日报》、《人民日报》上发表,大大肆鼓吹,借以攻击党中央、国务院。张春桥赞扬张铁生“头上长角,身上长刺”。江青说:“张铁生真了不起,是个英雄,他敢反潮流”。“四人帮”死党说“这是一块有棱有角的石头,我要拿起这块石头打人了”。
从此,张铁生突然发迹,平步青云,上了大学,入了党,成了铁岭农学院党委副书记,又被塞进四届人大,当了“常务委员”。并以“敢于反潮流的闯将”、“先进知识青年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国青年访日代表团,出国访问,名噪一时。
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1977年11月,张铁生被辽宁省公安局定为“新生反革命分子”,入狱服刑。
1977年11月5日,中共辽宁省委办公厅转发《省公安局张铁生专案组关于新生反革命分子张铁生的罪行材料》《材料》大量记录张铁生抱怨毛主席、攻击周恩来、邓小平的言论。毛主席逝世后,张铁生说:“中央有可能邓纳吉上台,搞翻案,搞复辟”,张铁生还要“上天安门”、冲“中南海”;要策划上山打游击,搞武装斗争。
按:报纸广播报道时,只说张铁生答了“白卷”。张被逮捕后,其答卷分数,才为人知晓:数学答61分、语文答38分、理化6分。
附:张铁生写在“白卷”后的信
尊敬的领导:
书面考试的进行就这么过去了,对此,我有点感受,愿意向领导上谈一谈。
本人自1968年下乡以来,始终热衷于农业生产,全力于自己的本质工作。每天近18小时的繁重劳动和工作,不允许我搞业务复习。我的时间只在27号接到通知后,在考试期间,忙碌地翻读了一遍数学教材,对于几何题和今天此卷上的理化题眼瞪着,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不愿没有书本根据的胡答一气,免得领导判卷费时间。所以自己愿意遵守纪律,坚持始终,所以愿意老老实实地退场。说实话,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法外的浪荡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而有着极大的烦感,考试被他们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他们的自由生活和为个人的努力,等于了我的为人民热忱忘我的劳苦工作和诚恳的心。人们把我送到这里来,谈些什么呢?总觉得实在委曲。]在这夏锄生产的当务之急,我不忍心放弃生产而不顾为着自己专到小屋子里面去,那是过于利己了吧。如果那样将受到自己为贫下中农事业的事业心和自己自我革命的良心的谴责,有一点我可以自我安慰,我没有为此而耽误集体的工作,我在队里是负全面、完全责任的。喜降春雨,人们实在的忙,在这个人与任何利益直截矛盾的情况下,这是一场斗争(可以说)我所苦闷的地方就在这里,几个小时的书面考试,可能将把我的入学资格取消,我也不再谈什么,总觉得实在的有说不出的感觉,我自幼的理想将全然被自己的工作所排斥了,代替了,这是我唯一强调的理由。
我是抱着新的招生制度和条件来参加学习班的。至于我的基础知识,考场就是我的母校,这里的老师们会知道的,记得还总算可以。今天的物理化学考题,虽然很浅,但我印象很浅,有2天的复习时间,我是能有保证把它答满分的。自己的政治面貌和家庭社会关系等都清白[如洗,自我表现胜似黄牛],对于这这个城市长大的孩子,几年来真是锻炼极大,尤其是思想感情上和世界观的改造方面,可以说是一个飞跃。在这里我没有按要求和制度答卷(算不得什么基础知识和能力),我感觉的并非可耻,可以勉强的应负一下嘛,翻书也能得它几十分嘛!?(没有意思)但那样作,我心是不太愉快的。我所感到荣幸的只是能在新教育制度之下,在贫下中农和领导干部们的满意地推签之下,参加了这次学习班。
Ⅲ 以前有个交白卷上大学的叫什么名字
张铁生
张铁生简介
1968年10月,张铁生从辽宁省兴城县初中毕业后,去本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落户。
1973年6月,张铁生去兴城县参加被推荐考大学者的统一文化考试,并写了"给尊敬领导的一封信"。
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
1973年秋天,张铁生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并被破例发展为党员。
1975年,第四届人大在北京召开,他当选为人大常委。江青、王洪文亲自接见他以示笼络。1975年8月,他升任铁岭农学院领导小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
1983年,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审张铁生反革命案件。张铁生被判15年徒刑、剥夺政治权利3年。
1991年10月16日,张铁生获释。同年12月22日,他和沈阳农业大学讲师董礼平女士在兴城县结婚。
1992年后,开始经商生涯。
Ⅳ 白卷事件的事件始末
每年初夏的“高考”,它绝非某一个高中毕业生入学考试那么简单,背后牵涉的是他一生的前程和整个家族的期待。在“高考指挥棒”的挥舞下,我们现代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本不完善,而如果把高考换成在一个非以成绩、而是靠出身的年代,它就会演绎出更多荒唐、离奇的故事。于是,出现了1973年“白卷英雄”张铁生…… 一年一度的高考如期而至。回顾中国高考制度起起落落、风风雨雨中走过的六十年,它总在扮演着决定个人和时代命运的角色。
“白卷英雄”诞生前 如果没有1973年的高考,就不可能出现“白卷英雄”,张铁生也只是辽宁省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的一个普通插队青年。而他参加的“高考”,实际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高考。 1966年6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高等教育部党委《关于改进1966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请示报告》后,北京女一中高三(4)班和四中高三(5)班学生写信给党中央和毛主席,状告当时的高考制度使得许多青年为考大学而钻书堆,不问政治,“走白专道路”;许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数挂帅,将大量优秀工农和革命干部的子女拒之门外,要求“立即废除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
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当年的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18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彻底搞好文化革命彻底改革教育制度》,文章说,旧的招生考试制度已成为革命运动的绊脚石,所以“不仅招生制度要改革,学制、考试制度、升留级制度等等也要改革,教育内容也要改革……初小可以学些毛主席语录,高小可以学更多的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等文章。中学可以学《毛泽东著作选读》和有关文章。大学可以学《毛泽东选集》。”
全国所有高等院校在1966年停止招生,高考被废除。一时间,正常的教学与管理根本无法进行,教育秩序空前混乱,“教育革命”愈演愈烈。直到1968年7月21日,毛泽东对《人民日报》文章《从上海机床厂看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路》作出批注:“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主要说的是理工科大学还要办,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走上海机床厂从工人中培养技术人员的道路。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据此,七·二一大学遍地开花,开始了工农兵学员的招收。
由于不重视文化知识,很多学生入校后又忙于阶级斗争,“上大学、管大学和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所以许多大学毕业生还达不到中专文化水平,最简单的算术题1/2加1/2竟然算出结果是2/4!对这些“又红又专”的工农兵学员,老师们也不敢多加指教,他们随时都可能被扣上“修正主义”、走“白专道路”的帽子。
1973年邓小平复出,在他主持和周总理的支持下,国务院批转了《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对两年前开始实行的采取推荐和选拔工农兵上大学的规定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文化考试”的内容,试图恢复用知识选拔人才的制度。这一年,高等学校招生除需经过评议推荐及审查、复查外,还要进行语文、数学、理化三科的书面文化考查,地、市命题,县(市)主持,采取开卷形式。
尽管这次招生对象还只限于“知青”、“青年农民”、“解放军”等在“三大革命运动”中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工农兵”,但这对当时农村的知识青年来说,已是个天大的喜讯:终于可以凭借知识上大学了!无数曾因“家庭出身”或“政治表现”等问题而与大学无缘的知识青年踌躇满志,奔走相告。学校教育秩序大大转好,学生开始发奋读书,叫嚣一时的“读书无用论”顿时失去了大半江山。
毛远新一手策划“交白卷”反潮流事件 1973年,国务院批转国务院科教组《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七三年招生工作的意见》,提出要选拔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坚持群众评议和群众推荐,在政治条件合格的基础上,重视文化程度,进行文化考查,了解被推荐对象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于反对周恩来的目的,江青一伙看到《意见》便心里有气。这时,毛远新从辽宁赴京,与江青一伙进行密谋。他们一起诬蔑文化考查是大学招生的弊病,是“智育第一”、“文化至上”。毛远新受命从“辽宁拿出点材料来”。于是所谓“交白卷”反潮流事件诞生了。 毛远新回到辽宁后,大肆叫嚷“文化考查可以搞,但是,我保留批判权”,并一心想在辽宁找一块打人的“石头”。于是,张铁生这块“石头”因缘际遇,被发现了。张铁生是辽宁锦州市兴城县一个公社的知识青年,担任过生产队的队长。在高校恢复招生后,他一心想出人头地上大学,但因考题大多不会做,为发泄不满和乞求机会,他在答卷背面写信,并跑路子拉关系,“运动”上学。当锦州市招生办公室负责人谈到一个生产队长答不出卷子给领导写信一事时,毛远新如获至宝,当晚命人打电话把考卷和信火速送来。他终于找到了一块可以打人的“石头”了。 为了乔装、粉饰这块“石头”,毛远新亲自动手,把信中诽谤别人、抬高自己的话,及张铁生信中最后一段话“我所理想和要求的,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入考学生之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通通删掉,把修改过的信加上“编者按”在<辽宁日报>发表。同时,派人进行调查,作出了张铁生“一贯表现很好,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均未发现政治历史问题”的结论。在《辽宁日报》的“编者按”中说什么,张铁生虽交了“白卷”,但他在“白卷”背后写的一封信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问题”提出的“意见”却“颇有见解,发人深省……”为之涂上了一层“反潮流”的色彩。
1973年7月19日,在毛远新的一手策划下,《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连同“编者按”以大字号标题和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在《辽宁日报》上发表了。接着《人民日报》等主要报刊都以显著位置全文转载。张春桥大加喝彩,说什么文化考查“这样搞法,把无产阶级寄于希望的青年卡在门外,使修正主义有希望,无产阶级没有希望”。毛远新则大叫“在今天,我们刚刚着手改变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居然有人千方百计逼迫工农兵去适应旧的教育制度,这实在是大有资产阶级反攻倒算之嫌”。一时间,《答卷》成了“反潮流”的“代表作”。张铁生则被奉为“反潮流”的“英雄”。想靠上大学找出路,想出人头地的张铁生经江青、毛远新一伙的吹吹捧捧之后,果然成了江青一伙手中“有棱有角”的打人的“石头”。而毛远新在这一事件中的表现,则受到江青等的称赞。
张铁生交的不是“白卷” 1968年10月,张铁生从兴城县初中毕业后,来到本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落户。凭借一向突出的表现,张铁生当上了生产队小队长,也赢得了1973年这次参加大学招生文化考试的机会。然而,在最后一场理化考试中,整张试卷题他只会做3道小题,其余一片空白。成绩一公布:语文38分,数学61分,理化6分。虽然成绩比较差,但足以说明他当时并未交白卷。 同样参加过那次考试的,还有著名历史学家沈志华。当年报考清华大学的他,在那次考试中数学拿了满分100,其它科目成绩也都相当不错,在他所属的京津唐考试片区排名第一。清华大学还专门派教师到工厂找沈志华谈话。“那会儿我就觉得这是板上钉钉的事了”,沈志华说,结果“白卷英雄”张铁生使择优录取的规则倒了个个儿,“考得最差的被录取了!”沈志华一把火把曾做过的数理化习题本全烧了,决定改学文科,想搞清楚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当然不是低分,让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真正原因在于他在理化试卷背面写“给尊敬的领导的一封信”。信中,张铁生诉说了“受到自己为贫下中农事业的事业心和自己自我革命的良心的谴责”,“不忍心放弃生产”而复习,虽然考得不大好,但他“没有为此而耽误集体的工作”,可以“自我安慰”;他坦白说,“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我的政治面貌和家庭社会关系(清白如洗),自我表现胜似黄牛”,所以“希望各级领导在这次入考学生之中,能对我这个小队长加以考虑为盼!”
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毛泽东的侄子——毛远新得知此事后,将张铁生试卷背面的信作了删改,指示《辽宁日报》发表,并在编者按中说:张铁生对“物理化学这门课的考试,似乎交了‘白卷’,然而对整个大学招生的路线,交了一份颇有见解、发人深省的答卷。”这篇题为“一封发人深省的信”的文章,之后被收录进了云南省新增的中学《政治》(各年级用)课本第49页的附录中。
1973年8月10日,《人民日报》转载了张铁生的信,另加编者按语:“这封信提出了教育战线上两条路线、两种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确实发人深思。”随后,《红旗》杂志转载时发表评论,说搞文化考试是“旧高考制度的复辟”,“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反扑”。张春桥说这是“反攻倒算”。“四人帮”一伙对张铁生交“白卷”的行为赞不绝口,江青称赞张铁生“真了不起,是个英雄,他敢反潮流”。
各地报刊纷纷转载那封给“尊敬的领导”的信,张铁生一夜之间成了名噪全国的勇于交“白卷”的反潮流英雄。
四人帮的“马前卒” 从毛远新发现他的信开始,张铁生的命运发生巨大转变。 高考结束后,张铁生顺利地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后又被学校破例发展为党员。1974年3月,张铁生和同学老师们一起奔赴农村,帮助农村进行阶级斗争。有人说下乡“下糟了”,“学不到东西,浪费了时间”,在4个月后的总结会上,张铁生和同学们用实际工作成果予以了反驳,他们不但为生产队治疗牲畜疾病,还为贫下中农培训了一批赤脚兽医。
1975年1月,第四届人大在北京召开,张铁生当选为人大常委。8月,上级党委决定调整铁岭农学院的领导,成立了老中青三结合的新班子,张铁生又被选拔为这个新领导班子的副组长、党委书记,并受到江青接见,江青称他是一块“有棱有角的石头”,并说“我要用这块石头打人了”。
11月29日,当教育界大刮右倾翻案风时,张铁生再一次以“反潮流精神”挥笔上阵,《辽宁青年》发表了他的文章,“(当前教育革命的)形势是喜人的又逼人,逼就逼在我们要继续澄清路线是非;逼就逼在党和工人阶级在学校的领导必须巩固和加强;逼就是逼在我们必须抓紧教育革命的薄弱环节;逼就逼在我们必须有大寨精神办教育;逼就逼在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人还有成为新的精神贵族的危险。一句话,就是逼着我们汲取历史教训,总结新鲜经验,把教育革命进行到底。”这篇文章被人们称为张铁生的“新答卷”,后来又被刊登在1976年1月6日的《人民日报》上。
在“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红得发紫的张铁生频繁参加社会活动,四处作报告、发表文章,不遗余力地在政治舞台上表演,为"四人帮"大造舆论。张铁生已然成为江青集团的马前卒,被绑在“四人帮”的战车上,再也无法左右自己。
张铁生是江青等人在教育体系有意打造的一个“造反榜样”,他充当了“四人帮”冲击1973年恢复的高考制度的工具。“文革”中那唯一一次“高考”,被批为“资产阶级利用文化考查,乘机塞进旧高考的那一套,妄图破坏大学招生制度的改革”。“白卷英雄”引发全国掀起对文化考查的批判,“招生进行文化考试”又成往事。
想过普通人的日子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张铁生的政治靠山消失了。《山西日报》11月18日刊登的《二月里的反革命噪音》,揭露了张铁生1976年2月在山西进行反革命煽动的言行,拉开了对他揭批的序幕。 随后,张铁生被学院撤销党内外职务、开除学籍,还被逮捕羁押。1983年3月23日,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公审张铁生反革命案件。在案件审理中,张铁生没有委托律师辩护,他拒绝法院为他指定辩护人。在法庭辩论时,他说自己只是一个不明真相的“小将”,在复杂的路线斗争中,犯了该宽容和谅解的“错误”。然而,法院最终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阴谋颠覆政府罪”等罪状,判处他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刑期从1976年算起。
在辽宁省凌源监狱度过的15个春秋里,张铁生由兽医改为人医,曾在凌源监狱卫生所担任医生兼护士,负责全监狱犯人的医护工作,从未出过差错。在他服狱期间,有不少受他牵连的朋友还伸出援手照顾其父母。虽然“文革”资料中对张铁生的描述不如“革命闯将”黄帅、“造反领袖”蒯大富那么多,但他确是个有情有义、人缘不错的青年。
1991年10月6日,张铁生刑满获释,接他出狱的是他在铁岭农学院的老同学董礼平,此时她已是沈阳农业大学的一名讲师。不久,张铁生迎来了他41岁生日。11月4日那天,昔日好友为他举行了一个小型的生日晚会,为他订做的生日蛋糕上写着:祝铁生41岁生日快乐!
世事轮回,沧海桑田。从一个“白卷先生”、“反潮流英雄”到阶下囚,终又做回了一介平民,历经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张铁生一心想做个普通人。他本想和董礼平悄悄结婚,一如他们悄悄地相爱,可是家里人反对,说董等了他这么多年,悄无声息地娶进门可不行。于是,当年12月22日,张铁生出狱后的第78天,他和董在兴城县城举行了婚礼,出席的只有家人、亲戚和几位同学。
一年后,张铁生在妻子和朋友的鼓励下开始了他的经商生涯。他先在一家饲料公司当一名小职员,干一些杂活儿。在人们眼中,张铁生是个性格爽快且办事干练的人。1995年,张铁生和另外三人在沈阳成立了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成为中国饲料业前10名的大型农牧集团,净资产过亿元。现年60岁的张铁生任集团公司商政总监外,还兼任监事会主席。
当人们对“白卷英雄”变“千万富翁”的传奇议论纷纷时,张铁生说:“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太平常了,和我的同学朋友比,我没有一个方面是出色的。这些年拼命干事业,绝不是在努力向世人证明什么,我只是想过普通人的日子”。 1968年10月,张铁生从辽宁省兴城县初中毕业后,去本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插队落户。
1973年6月,张铁生去兴城县参加被推荐考大学者的统一文化考试,并写了"给尊敬领导的一封信"。
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
1973年秋天,张铁生被铁岭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录取并被破例发展为党员。
1975年,第四届人大在北京召开,他当选为人大常委,江青、王洪文亲自接见他以示笼络。1975年8月,他升任铁岭农学院领导小组副组长,党委副书记。
1983年,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审张铁生反革命案件。张铁生被判15年徒刑、剥夺政治权利3年。
1991年10月16日,张铁生获释。同年12月22日,他和沈阳农业大学讲师董礼平女士在兴城县结婚。
1992年后,开始经商生涯。
Ⅳ 70年代因高考交白卷被判刑的张铁生,后来怎样了
张铁生出狱后遇到了两个贵人,一个是自己的爱人,另一个是自己一生的知己金卫平,他靠朋友在一家饲料厂工作,然后白手起家穿办了自己的公司,历经重重磨难之后成为了有名的富豪。
Ⅵ 文革时的白卷英雄是谁
文革时期的白卷先生叫张铁生,当时受文革左倾思想的影响,鼓吹教育无用论,革命才是第一,所以大伙都不学习,张铁生高考交了白卷,后来文革结束被逮捕,后来释放以后做生意,现在是商人。
Ⅶ 张铁生简介和事迹
张铁生,1950年生,辽宁兴城人。1968年中学毕业后下乡插队。曾任兴城县白塔公社枣山大队第四生产队队长、任中共铁岭农学院核心小组副组长、院党委副书记。
1973年6月,张铁生被县里推荐考大学工农兵学员。在物理化学考试时,大部分考题不会回答,但他在卷子背面写了《给尊敬领导的一封信》,最终他的考试成绩语文38分,数学61分,物理化学6分。在信中,张铁生诉说了自己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的心理冲突,发泄他因不忍心放弃集体生产而躲到小屋里去复习功课,而导致文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不满情绪。
1973年7月19日,《辽宁日报》以《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为题刊登了张铁生的信,信息被毛远新得知,张铁生的命运从此改变。
197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
1976年10月后被撤销所担任的党内外职务,并被开除党籍。
1983年被锦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反革命宣传煽动罪、阴谋颠覆政府罪判处有期徒刑15年,剥夺政治权利3年。1991年10月刑满获释,和另外三人创办了饲料公司。
2003年10月,《打工》杂志刊登《昔日“白卷英雄”张铁生成“千万富翁”》一文,使他再度进入公众视野。张认为与现实不符,于2003年12月向沈阳市沈河区人民法院起诉《打工》杂志及其记者程龙华侵权。
2012年,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禾丰牧业”)发布招股说明书。该公司当时的第五大自然人股东即为张铁生,持有3200多万股,他也是禾丰牧业的原始股东。
Ⅷ 张铁生为什么叫白卷先生
高考交了白卷,在卷子背面写了封信,最后被某高校录取了
Ⅸ 张好古历史上真有其人吗
历史上没有这个人。
张好古,系相声大师刘宝瑞相声作品《连升三级》中的人物,该篇文章曾经被选入语文教材。
在该相声作品中,刘宝瑞先生深刻讽刺了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可谓入木三分。
其中的主人公张好古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依靠家财和运气步步高升,可见旧社会官僚制度的昏庸腐败。
张好古作为那些没有真才实学,只能靠人情和钱财发迹的纨绔子弟的代表,深入人心。
(9)白卷先生扩展阅读:
张好古轶事:
今天说的这个故事,是明朝时候的事儿。
在山东临清有一家财主。家里有一个少爷,叫张好古。从小就娇生惯养,也没念过书。长大了,吃喝嫖赌,无所不为。天天儿吃饱喝足,提笼架鸟,满街遛。因为这个,大家伙儿都管他叫“狗少”。
有一天,张好古走在街上,看见一个相面的,围着一圈子人。他想看一看,刚往那儿一站,相面的一眼就看见他了,知道他是狗少,想要奉承他几句,蒙两个钱。假装看了看他,说:“这位老兄,双眉带彩,二目有神,可做国家栋梁之材。看阁下印堂发亮,官运昌旺,如要进京赶考,保您金榜题名。到那时我给您道喜。
”张好古要是明白,当时能给他一个嘴巴。因为他不认字啊,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上来,上京赶考?拿什么考呀?可是他这狗少的脾气没往那儿想。他想:“我们家有的是钱啊,要想做官那还不容易嘛。”他不但不生气,反倒挺高兴。说:“准能得中吗?”“决不奉承!保您得中前三名!”“好!给你二两银子。真要中了,回来我还多给你。要是中不了,回来我可找你没完。”相面的心里说:等你回来我就走了!
参考资料:网络-张好古